<p class="ql-block">【小引】</p><p class="ql-block">安源煤矿、盛公祠、株萍铁路,都关联到一个历史人物——盛宣怀,盛公之于近代中国,堪称有功之臣。而我萍乡与四百公里外的黄石,也因盛公而产生交集。仲春三月、姹紫嫣红之际,我们前往黄石,于是乎,忍不住也想来说一说黄石的“冶”事。</p> <p class="ql-block"> “青铜古都,矿冶名城”,湖北黄石,这座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城市,承载着三千多年的矿冶文明,被誉为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有着“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等美誉。走进黄石,探寻大冶矿址,仿若翻开一部厚重的史书,触摸到历史跳动的脉搏。</p> 问鼎底气 <p class="ql-block"> 时光回溯到遥远的商周时期,那时的楚国,受封之初,不过是方圆仅五十里的蕞尔小邦。然而,自立为王的楚武王熊通,怀揣着称霸的雄心,在十六年的漫长岁月里,三战随国,终于将商周两代最大的产铜地——铜绿山纳入囊中。这一战略要地的获得,成为楚国崛起的关键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铜绿山丰富的铜矿资源,让楚国厚其金融、锐其戈戟。楚国迅速兼并六十多个诸侯国,版图不断扩张,最终达到方圆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盛规模。楚庄王在洛都“问鼎”时,更是自信放言:“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份底气,正是源于铜绿山在经济与军事两方面给予楚国的鼎力支持。从那时起,黄石的矿冶历史便拉开了辉煌的序幕,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也成为黄石悠久矿冶文化的最早见证,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荣耀与辉煌。</p> 孙吴开炉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了三国时期。公元221年,孙权在鄂县建都,并将其改名武昌。次年,孙权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大捷,从此据守长江,与曹魏、刘蜀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p><p class="ql-block"> 为了增强自身实力,从公元226年开始,孙吴将目光投向了黄石大冶丰富的铜铁矿石资源。他们在这里开炉冶炼,将这些矿石铸造成千上万把锋利的刀剑,用以武装军队,与魏、蜀抗衡。那些大块头的吴国铜币,如大泉五百、当千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孙吴在据有大冶铜矿之后的雄厚实力,也见证了黄石矿冶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作用,成为三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杨广十炉铸五铢 <p class="ql-block"> 隋朝,虽国祚短暂,却也在黄石的矿冶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隋文帝开皇元年,更铸五铢钱,稳定了币值。然而,隋末私铸劣币现象严重,货币市场一片混乱。</p><p class="ql-block"> 到了隋炀帝杨广时期,他在铁山南设置了十座炼炉,致力于铸造五铢钱,试图整顿货币秩序。尽管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但杨广在黄石的铸钱之举,无疑体现了当时黄石矿冶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也为黄石的矿冶历史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成为这段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节点。</p> 岳飞锻剑 <p class="ql-block">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黄石的矿冶业也在这一时期迎来了新的发展。乾德五年,南唐始建大冶县,取“大兴炉冶”之义,这一名字的由来,正是对当时黄石矿冶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期,著名将领岳飞为了抗击金兵,令岳家军在大冶一带劈山开矿,利用当地的优质矿石锻造“大冶之剑”。这些宝剑锋利无比,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助力岳家军抵御外敌,保卫国家。岳飞铸剑的故事,不仅展现了黄石矿石的优良品质,更让黄石的矿冶与民族英雄的传奇紧密相连,流传千古,激励着后人的爱国情怀。</p> 盛宣怀创汉冶萍 <p class="ql-block">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探索。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在黄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并建成湖北第一条铁路——大冶铁路。</p><p class="ql-block"> 1908年,盛宣怀将大冶铁矿、汉阳铁厂、萍乡煤矿合并,组成了亚洲最大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盛宣怀亲自投身于矿冶事业,他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黄石矿冶业的现代化进程,使黄石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汉冶萍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黄石的矿冶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 毛泽东骑驴探矿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黄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50年,黄石正式设市,并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工矿特区。全国十大特钢之一的大冶钢厂、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等27个重点工业项目在黄石拔地而起,成千上万的产业工人从全国各地涌入,黄石迎来了工业发展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对黄石的工业发展十分关注,曾来到大冶钢厂,仔细询问生产情况,并殷切嘱托把这个厂办大办好,鼓励黄石当好新中国的“工业粮仓”。据说,毛泽东在考察过程中,甚至想骑驴都要去探看矿区,以便深入了解黄石的矿产资源和工业生产情况。他的关怀与鼓励,极大地激发了黄石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为黄石的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让黄石在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断层、天坑奇观 <p class="ql-block"> 历经数千年的开采,黄石大冶矿址留下了许多独特的地质景观,其中F9断层和露天采坑最为引人注目。F9断层是大冶铁矿的重要地质构造,它见证了地球漫长的地质变迁,为地质学家研究地球演化提供了珍贵的样本。</p><p class="ql-block"> 而露天采坑则是人类开采活动的产物,这里原是三座连绵起伏的山峰,经过一百多年的大规模开采,形成了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相当于150多个足球场大小的巨大“天坑”,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如今,这个曾经的采矿遗迹已被改造成中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废石堆积的地方复绿为万亩槐花林,实现了从矿区到景区的华丽转身,成为黄石独特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感受大自然与人类工业文明碰撞的奇妙魅力。</p> <p class="ql-block"> 黄石大冶矿址,一部活着的矿冶史书,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中国矿冶业的兴衰变迁。从古代的青铜铸造到现代的工业发展,黄石始终与矿冶紧密相连。在新时代,黄石正凭借着丰富的矿冶文化资源,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实现从传统矿冶城市向现代化工业强市的华丽蝶变,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