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东水远,晴空小普陀——游东钱湖小普陀景区

钱泽民

<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弟三人游完韩岭老街后又来到了东钱湖风景区的小普陀,小普陀也叫霞屿,位于湖中心的一个小岛上。是一个融合了自然风光、宗教文化和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据《浙江通志》和《鄞县通志》记载,史浩的母亲叶氏非常信仰佛教,特别是观音。她一直想去南海普陀山朝拜。但由于年老失明,跨洋过海十分不便。于是,史浩便请来地方上的名匠,在岛上凿洞,建立了一个观音道场。</p><p class="ql-block"> 洞成之后,史浩请母亲上船,帆船在东钱湖中漂泊,听着涛声风啸,仿佛真的在海上航行。三天后,他们登上霞屿,史浩又谎报己经到了“南海佛国”普陀山,了却了老母亲的心愿,从此,这里便有了“小普陀”之称。</p> <p class="ql-block">  东钱湖,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太湖气魄,西子风光”。相对比浓妆淡抺总相宜的杭州西湖,东钱湖却如养在深闺一般,并不广为人知。但对于宁波本地人来说,东钱湖却有着不同一般的情感。码头上各式游船停泊在港内,湖水拍打台阶声声作响。</p> <p class="ql-block">  相比西湖的秀丽,东钱湖更显大气。在小普陀,一条名为陶公堤的长堤横跨湖面,全长2公里,沿路风光秀美。我们在陶公村附近进入景区后,沿着长堤一路往里走。堤上的路分为三条,中间的柏油路供观光车及自行车行驶,步行也可以,两旁各有一条花色卵石铺就的步道,三条路之间有灌木和花丛相隔。现在正是春分季节,杨柳已发芽,柳絮随风飘动,岸边的桃花也开了,沁出阵阵花香,游船泛舟在湖上,水面上波光粼粼,荡起层层涟漪,仿佛一幅动人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陶公钓矶,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改名陶朱公,偕西施隐居于东钱湖畔,伏牛山下。后人把伏牛山改为陶公山,将范蠡时常临湖垂钓之处称作“陶公钓矶”。</p><p class="ql-block"> 江南的水总是带有情怀的,不止山水秀丽,还要有历史古迹,再加上一些文人雅士的风流韵事和故事传说,只有这样才能让人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 东钱湖光水月流星环佛地</p><p class="ql-block"> 补陀山色松青柳翠蔽禅天</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小普陀的水上观音,在霞屿禅寺东门的湖面上,高十米,取山东雪花白花岗石雕琢而成,通体雪白,观音手执净瓶,慈祥宁静,眉目低垂,脚踏龙子,以潋滟水色为莲,青山绿意为号,站立于微波的湖水之上。</p> <p class="ql-block">  在观音像的对面,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石刹——霞屿禅寺。这座寺庙始建于南宋,明朝洪武到永乐年间曾修复,但后又毁于一旦。直到上世纪70年代,当地为建湖心堤就地取石,施工时竟发现了一南宋石室,“补陀洞天”得以重见天日。霞屿禅寺于1993年重建,一直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祁陀洞天,又名观音洞,为南宋石窟,己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洞长约40米,高宽约3米。洞内精雕石刻观音坐像和佛龛,圆润丰滿,纹路流畅,显示了古代巧匠的高超手艺。</p> <p class="ql-block">  霞屿禅寺内还有一个佛台,上面置有一艘石船,石船对应了当时史浩偕母坐船进香之景。石船顶部置有佛像一尊,站在船顶可将东钱湖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霞屿禅寺与月波山相峙,整个禅寺内现有天王殿、圆通宝殿、财神殿等,因其称为小普陀,故而此处正殿圆通宝殿供奉的是观音法像,这里香火鼎盛,吸引了无数善男信女前来朝拜。</p><p class="ql-block"> 行李萧萧一担秋,</p><p class="ql-block"> 浪头始得见渔舟。</p><p class="ql-block"> 晓烟笼树雅还集,</p><p class="ql-block"> 碧水连天鸥自浮。</p><p class="ql-block"> 十字港通霞屿寺,</p><p class="ql-block"> 二灵山对月波楼。</p><p class="ql-block"> 于今幸遂归湖愿,</p><p class="ql-block"> 长忆当年贺监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