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板书到课件:教学方式的变与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江安中学 唐 蕾</p><p class="ql-block"> 每每回忆起我的学生时代,往昔的课堂画面就如老电影般徐徐放映。那时候,老师们生动有趣的语言、潇洒帅气的气质以及黑板上工整漂亮的板书,让每位老师仿佛成了艺术家一般深深吸引着学生们的目光,而我更是常常梦想着自己站上讲台的样子,做老师的理想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在心中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老师手中的粉笔就是画笔,随着讲课的节奏,一行行漂亮的板书在黑板上呈现。复杂的数学公式、优美的古诗词、条理清晰的课文分析……那些板书就像知识的导航图,带着我们一步步走进知识的殿堂。老师的字或飘逸洒脱,或刚劲有力,每一笔都倾注着对教学的热忱。</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语文课上,老师在讲解古诗词时,会一边吟诵,一边把诗词的重点字词、意境解析写在黑板上。从字词的精妙含义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都被那工整的板书串联起来。在那一笔一划里,我们学会了赏析诗词,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书法的熏陶,不少同学还会私下模仿老师的字体。</p><p class="ql-block"> 时光悄然流转,如今的课堂,多媒体课件成了主角。不可否认,课件有着独特的魅力。丰富的图片、生动的视频、炫酷的动画,能在瞬间抓住学生的眼球。比如讲历史课,课件里的历史影像资料,能让过去的岁月鲜活起来;上科学课,那些模拟实验的动画,把抽象的科学原理直观地展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但与此同时,黑板上的板书却渐渐少了。有时候,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只留下寥寥数字。这让我不禁感慨,板书的那份温度和独特的教学价值,似乎在逐渐被削弱。</p><p class="ql-block">回想2006年我刚踏上讲台时,由于农村学校条件有限,身后只有一大块黑板。那时候我教英语,每节课的重点单词、句型我都会板书在黑板上,也会请学生上来做题、听写单词。一节课下来,黑板上的空白地方也不多了。下课第一件事就是洗手,然后教室里总会听见值日生催促着:“快点抄,我要擦黑板了!”那抄笔记的同学眼珠子在黑板与课本之间飞快移动,嘴里还着急地说:“别慌别慌,还没抄完!”</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的教室里也有了多媒体,那大大的电子屏幕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老师和孩子们的注意力。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课件。方便、快捷、内容丰富,这些优点让我在备课的时候,更倾向于花大量的时间来制作精美的课件。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忽略了板书的力量,写得越来越少,课件播放过后,没能抄完笔记的同学也没有再抄笔记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备课已经不会再思考如何板书。那天年级上开展教研活动,一位老师提出:我们还是应该像从前一样重视板书的设计。板书不仅仅是书写知识,它是一种与学生的互动,是思维的实时呈现。当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时,学生的目光会紧紧跟随,他们的思维也在与老师同步运转。每一个擦写的动作,都可能是学生思考的转折点。而课件的快速切换,有时候会让学生跟不上节奏,知识在眼前一闪而过,却来不及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如果老师还能写得一手漂亮的字,那就是一种无声的示范,能让学生感受到书写的魅力。在这个电子设备充斥生活的时代,手写的温度显得尤为珍贵。</p><p class="ql-block"> 那天过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课件和板书之间找到平衡。或许,以后的课堂可以让课件作为辅助,而板书作为主线。重要的知识点、思维的脉络,依然通过板书清晰地展现。利用课件的优势来补充丰富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教学的方式在不断更新,但教育的初心始终不变。我们要做的,是在时代的浪潮里,巧妙融合新与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收获成长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