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赏殷商文明,参观殷墟博物馆(伟大的商文明)

emma

<p class="ql-block">  来到殷墟,对于商朝都城的这个名字不觉有些好奇。怎么会有叫作这样一个名字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据古文献记载,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王盘庚将都城迁至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在商后期,此地叫“北蒙”,盘庚改其名为“殷”。</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殷都逐渐荒芜,沦为废墟。因商朝曾在此建都,且后来成为废墟,所以此地被称为殷墟。</p> <p class="ql-block">  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自1928年开始,经过几代考古人近百年的辛苦付出,发掘出了大量王室陵墓、宫殿以及中国后期建筑的原型,并出土了包括陶器、玉器、青铜器、甲骨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位于殷墟博物馆二楼展厅的《伟大的商文明》展正是这些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厅,博物馆以现代化的声光电、大屏幕等现代化设施为观者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感官服务,使得参观者能够更真切、更生动、更全面地了解来自3000多年前的这些珍贵文物,如穿越时空般地让古老与现代在这里巧妙交融。</p><p class="ql-block"> 被“束之高阁”,置于博物馆展厅醒目位置的就是早已在课本上熟知的那只司母戊大方鼎。</p><p class="ql-block"> 司母戊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1939年3月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之后曾复又埋藏于地下,1946年再次出土。</p><p class="ql-block">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的铭文,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它形制巨大,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有着吉祥、丰年足食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司母戊鼎是目前全世界挖掘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鼎,也正是因为它的大和重,几次都幸免于盗掘,使得我们今天有幸能够一睹其尊容。</p> <p class="ql-block">  说到鼎,另外一只也是精美绝伦、份量十足,这就是司母辛鼎,两只大鼎,一字之差,有着不同,亦有必然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司母辛鼎,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5号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通高80.1厘米,器口为长方形,口下四面及转角饰兽面纹,腰边底饰三层乳丁纹,鼎内壁刻有“司母辛”三字铭文。“辛”即妇好的庙号,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母辛”是子辈对其母辈的称谓。因此,司母辛鼎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主人、制作人的特别的青铜器、祭祀器。</p><p class="ql-block"> 我们见到的青铜器大多呈青绿色,这是铜被氧化的结果,而青铜器最初制作出来的颜色是金黄色的,博物馆还特地复制了一件作对比。</p> <p class="ql-block">  妇好,商王武丁的王后,是中国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参与商王武丁时期各种政治、军事及日常活动。为商王朝开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地位显赫。由于长期征战,积劳成疾而离世厚葬于武丁处理军政事务的宫室旁。</p><p class="ql-block"> 一座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共1928件,包括青铜器、玉器、骨器,象牙器皿以及6820余个货贝。并出土上百件钺、戈、镞等青铜兵器,玉石兵器,还有殉人殉狗。</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中一座巨大的玻璃罩特别引人注目,罩内的几层木架上密密匝匝地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亚址”。</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亚址”是一位高级军事将领。这批青铜器出土于安阳殷墟郭家庄出土的一座大墓,器内刻有铭文“亚址”,被称为亚址墓。</p><p class="ql-block"> 因为墓葬未被盗扰,所以随葬品摆放均为原始状态,是我们得以欣赏来自3000多年前真实的贵族葬仪。</p><p class="ql-block"> 墓中出土的一座方尊因内部铸有“亚址”字样被命名为:亚址铜方尊。</p><p class="ql-block"> 亚址铜方尊,通高43.9厘米,同墓共出土两件,形制、花纹皆相同,此为其一。方尊体四角和四边中部均有扉棱。口下饰蕉叶纹。腹及圈足饰分解式兽面纹。肩部四角与四边中部各有4个圆钉头,四角的钉头上套有4只象首,四边中部则套似鹿状的兽首。这8个兽首均为单独铸造套装上去,可自由取下。</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厅,仿佛走进了青铜王国、青铜世界,博物馆展出了商朝不同形制、不同功能、不同时期的众多青铜器,显现出了高超的制作、铸造工艺,这是青铜器的鼎盛时代、青铜时代。</p> <p class="ql-block">  商朝的陶瓷制作技术也有所提高,瓷器的用途广泛,器型丰富,不仅有普通的形制,还出现了众多的动物、人物造型,一只小猪造型的“陶猪首”,憨萌可爱,被观众评选为最受欢迎馆藏文物。</p> <p class="ql-block">  除了青铜器、陶瓷,商朝还将骨、木、石等制作生产、生活用品,展厅中展示了骨制饰品、用品,一枚骨针上还可以引线;还有石制餐具。</p> <p class="ql-block">  石磬、陶埙,这都是乐器,商朝时期,人们不只有生存、征战,也有浪漫情怀,尤其贵族阶级,过着钟鸣鼎食的快乐生活。</p> <p class="ql-block">  玉器,质地细腻通透,造型逼真、形象。</p> <p class="ql-block">  甲骨、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可以说是商朝对华夏文明的最大贡献,也是商朝最伟大的文明,它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起源,将中国有文字记载和实物印证的历史提早了一千余年。</p><p class="ql-block"> 屯南甲骨,牛肩胛骨上发现单字93个,字字清晰、大小均匀、契刻有力,文字记录了商王多次关于田猎是否有灾祸的占卜,由于形状酷似甲骨文中的“骨”字,国家邮政局曾用它的形象向全球发行纪念邮品,堪称是“甲骨明星”,是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绿松石甲骨,这是中国博物馆现存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甲骨,记录了商王与军队巡视捕猎的事件,文字内镶嵌有绿松石,彰显商王权威之余使整片甲骨显得十分华美,是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商朝早期,祭祀中的人殉极为少见。随着战事的连捷、疆土的扩增、国力的强盛,代表着高规格葬仪的人殉也在增多。</p><p class="ql-block"> 两件铜甗中均放有人首,唐际根老师结合相关文献、利用现代技术、经过多年考证研究得出结论,人首是南方部落的贵族少女,战败被俘,被挑选出成为人殉。</p> <p class="ql-block">  稳定的政治体系、甲骨文的发明、宗教、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礼仪、发达的制造业、手工业,精湛的技艺、精美的青铜器等等构成了商朝文明的方方面面,很多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五千年华夏文明奠定了坚实、厚重的基础、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解说词经典、到位:伟大的商文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要我说,更是人类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