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喜洲古镇(20250304)

朱建新

<p class="ql-block">  3月4日下午,我们来到洱海边。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发源于洱源县的茈碧湖,因其状似人耳,故名洱海,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是云南第二大面积的高原淡水湖,全国第七大淡水湖。</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洱海西岸的海舌岛,海舌之名,源自其独特的地貌——从空中俯瞰,好似长舌轻探洱海,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我们坐上音乐大篷车,沿着洱海生态廊道缓缓而行,高天流云的苍山洱海风光尽收眼底,车上有驻唱歌手,一路上唱着优美动听的民谣,车里还能品尝啤酒饮料和茶点,避开人山人海,在这里来一场风景与音乐的浪漫邂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  不久就到了著名的夫妻树。夫妻树是两棵枝叶繁茂的千年大青树,因两棵树相拥在一起而得名,如今是年轻人见证爱情的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 大青树是北方难得见到的一种乔木,俗名万年青,学名高山榕树。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旺的象征,因此又把它称作“风水树”。</p> <p class="ql-block">  游罢洱海,我们步行来到喜洲古镇。喜洲,以喜为名,以洲为域,东傍洱海,西依苍山,这座被老舍先生在《滇行短记》中描述为世外桃源的小镇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南诏古城中留存下来的古镇之一,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白族的聚居之地,还是云南著名的侨乡,是茶马古道上商贸繁荣的一方重镇,有明、清以及民国以来各个时期不同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15000多幢。</p> <p class="ql-block">  喜洲古镇被誉为“白族第一镇”“白族民居建筑博物馆”,这里曾有名噪一时的富商大贾,有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的白族建筑群,老舍先生初次到喜洲时说:“喜洲镇却是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p> <p class="ql-block">  漫步其中,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以白色为主基调的白族民居,墙体多饰以青色或灰色的图案,古朴典雅,如水墨画一般恬静。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艺术绚丽多姿,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喜洲曾是唐代南诏国的第一个古都,那份古都的气势一直延续到今天——道路宽阔而平整,房舍大气又密集,街巷纵横,市面繁华。</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也是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拍摄地,最近人气暴涨,我们沿着古镇的街道闲逛,离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到古镇外,景色让人眼前一亮,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麦田里这片橙黄色的建筑群就是喜林苑,也曾称为杨家苑,灰瓦黄墙的质朴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这个院落始建于1947年,曾经是喜洲著名商人杨品相先生的私宅,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风格秉承了典型的白族民居特色。</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喜林苑是一家客栈,由来自美国的林登夫妇创立于2008年,喜取自喜洲的“喜”,林是林登的“林”,而“苑”则是他们对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地方最好的期待和寄托——一座美好的花园,已经是大理最有名的酒店品牌。</p> <p class="ql-block">  麦田在我们北方是常见的庄稼地,在这里却被打造成了网红打卡地,一列小火车在麦田中呼啸而过,麦田的色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青瓦白墙掩映在大片麦田中,笔直的铁轨伸向远方,宛如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风情画。</p> <p class="ql-block">  走出麦田,走进古镇,街巷两侧是各类传统店铺,经营喜洲粑粑、烤乳扇、扎染、甲马画、瓦猫等当地美食和传统非遗。</p> <p class="ql-block">  最有看头的还是带着明清建筑风格的白族民居,黄色、白色和灰色搭配出质朴的气质,房屋门口却是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低调和张扬同框又丝毫不违和。</p> 来到一家蓝喜古法扎染体验馆,云南大理白族扎染是一项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喜洲扎染历史由来已久,白族妇女心灵手巧,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素有“白族扎染之乡”之称。 扎染,俗称“扎花布”,其主要染料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板蓝根,经过设计、扎花、沉染、拆线、漂洗等13道工序,深浅不一、清新自然的蓝色跃然于纯白布料之上,如今的扎染已经不仅限于蓝白色,五颜六色,斑斓多彩。 四方街是喜洲古镇的中心地带,是连接各条主要街道的交汇口,是古镇最为繁华的地方,这里有两座历史悠久的牌坊。翰林坊是为纪念喜洲的第一位翰林——明代白族著名学者杨士云修建的牌坊。 <p class="ql-block">  另一座标志性建筑是“题名坊”,上面镌刻着各朝代获得举人以上当地人士的名字,牌坊上“光前励后”四个大字激励着古镇的后人。</p> <p class="ql-block">  走到四方街西南角,眼前出现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家院,有点意外,虽然是收费景点,一定要进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严家大院为民国白族富商严子珍(1870-1941)的宅院,建于1907年,距今已经100多年,但总体保存完好。主体部分用了12年才完工,是喜洲的标志,也是一座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严子珍出生贫寒,随生母改嫁入严家并随严姓,因聪颖勤奋,经商有道,深得继父喜爱,并将商号交由其独立经营。其所创立的永昌祥商号,经营日益昌盛,总资产达上百亿,成为“喜洲商帮”杨尹董严“四大家”之首,将茶叶生意做到东南亚,建立起涵盖烟草、棉花、生丝等多领域的商业帝国。</p> 整座建筑共一进四院,由北而南的两院由“三坊一照壁”、两院“四合五天井”组成。四个院落之间,以“六合同春”和“走马串角楼”连贯成为一个整体。 二门的司马第采用了法式建筑的三角形和巴洛克建筑的弧形拱门,将西方的建筑元素带到了喜洲。在明清时期,五品以上的官衔可称为“大夫”“司马”,严子珍曾任清朝同知,是当时五品官员,因此有资格称“司马”。 矮脚马又名滇马,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运输工具。矮脚马的特征就是稳健耐力长,适合山路险路。 “三坊一照壁”其实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布局。为了采集光照,白族人会在正房对面建一堵白墙,起到反射光照的作用,此为“照壁”,而周围的建筑即为“三坊”。照壁上的“福”字周围绘满精致的花鸟虫鱼,阳光、绿植交织,瞬间将庭院点缀成一幅活画。 往里走,是“四合五天井”,除了主天井,两侧还各有小天井,阳光和空气在这里肆意流动。建筑材料以砖木结构为主,百年不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每座楼前都铺着纹理漂亮的大理石地砖,大理石最初是指产于大理地区的白色带有黑色花纹的石灰岩。这种石材因其独特的纹理和美观的外观,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制作画屏或镶嵌画,由于大理是主要产地,因此得名“大理石”。 匾堂中间摆放的钱堆,号称为日进斗金。昭示着严家的赫赫身家。 当地人用六个字形容严家的财富,叫“堆成山锈成坨”。这里展示的都是清朝时期的钱币,原封未动,近三万多枚的钱币向人们展示了严氏家族当年的辉煌。 据记载,从1917年起的20年间,严家的资产相当于现在的20-30亿。严家的地窖和金库里到处都是钱,很多都已锈成坨。 院子里收藏了数百块牌匾,其中不少是名人为严子珍的题词,弥足珍贵。民国时期,蒋中正、龙云为严子珍皆有题词,严家的地位可窥一斑。每一块牌匾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 这个院落即为严家大院的主院,是严家先生与夫人居住的地方。 严家大院融合传统白族建筑艺术与现代西式别墅,展现了木雕、石刻、泥塑的精湛工艺,展现了白族建筑艺术的巅峰,是体验白族文化与生活美学的绝佳之地。 为了存放家里的一些的贵重物品,严家还在比较隐蔽的位置设了金库,出于安全考虑,墙体超过了一米,因为大理靠近洱海,地底下比较潮湿,所以没有地下金库,只有地表金库,面积超过了二十个平方米。 严子珍对于西方文化接纳能力很强,1936年,严家从法国购买了最好的建筑材料,经海路、铁路、公路,再由马帮运至喜洲,花了两年时间建造了这幢小洋楼,这也是大理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之一。里面曾接待过中国驻前苏联大使杨杰将军、作家老舍先生、画家徐悲鸿先生,被称为严家的VIP贵宾客房。时值抗战期间,为了躲避飞机轰炸,还在角落里挖了防空洞。 照壁又称“影壁”或“屏风墙”。在古代,人们为避免气冲,便在房屋正门前修一堵墙,以起到阻挡外魔、驱逐内邪的作用。照壁还是白族人家的标志,常常通过照壁上的字就能够看出主人家的姓氏或家风。 “六合同春”由“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两个不同形式的院落和六方硬山顶楼房组合而成,俗称“六合同春”。取其谐音为鹿与鹤,鹿寓意有福有禄,鹤象征着长寿,因此,“六合同春”院落寓意合家吉祥福禄长寿之意。 <p class="ql-block">  严家大院历经百年,整体上看保存完好,既是是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的缩影,也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白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也可以领略到中国富商的传奇故事。世事难料,随着时代的变迁,严家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严家遭受了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严家后人纷纷离散,远离故土,只剩下这座寂寞的老宅。</p> 喜洲粑粑是大理的特色小吃,被誉为“东方的披萨”,分为甜咸两种口味。咸味粑粑的馅料包括鲜肉末、葱末和椒盐,而甜味粑粑则用红糖、玫瑰酱或豆沙为馅。刚出炉的喜洲粑粑外表酥脆,内里松软,油而不腻,口感层次丰富。 <p class="ql-block">  转角楼原为喜洲杨如轩的旧宅,建于1945年,是喜洲古镇民居建筑中结构、造型最为独特的历史建筑,既遵循了白族民居建筑传统,又受到上海等地西式建筑构造特点的影响,外圆内方的民居院落是喜洲民居建筑中非常另类的地标建筑,具有浓郁的复古风韵,也是一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舍曾这样形容喜洲:“街道很整齐,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真是世外桃源啊。”</p><p class="ql-block">  来喜洲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没有做任何攻略,走进喜洲,它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惊喜,喜洲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恬静的田园气质,繁华又美好的地方,来喜洲,感受日月星云,感受山川湖海。</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已经离开喜洲很远了,但那里的美景和文化底蕴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每当我想起喜洲,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和向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