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一口气看了4个展:大<span style="font-size:18px;">运河展,齐白石展、故宫古代文物展,北京文物交流中心文物展,不禁慨叹,这地儿</span>尽管交通不便,但它的展览绝对是个个“有料”!</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地处通州北京市副中心,与它同时兴建的北京艺术中心和北京城市图书馆形成鼎足之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北京大运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北京艺术中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北京城市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此展的170余件展品,包括瓷器、玉器、铜器和书画类文物。展览分4个单元:①青花雅韵:展示青花瓷器的艺术魅力。②璞琢生烟:展示玉器的精致之美。③吉金流彩:展示铜器的辉煌历史。④京津丹青:展示书画类文物。</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隶属于北京市文物局,是国家设立的文物事业单位,成立于1960年5月,为国家抢救保护了大量散佚在民间的文物,并遴选出部分重要文物提供给全国国有博物馆和相关研究机构,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莲纹天球瓶</p><p class="ql-block">天球瓶,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因腹部浑圆如天球,故名。有青花、粉彩、茄皮紫、郎窑红、五彩等釉色变化。天球瓶瓷器造型饱满,形体硕大,稳重端庄,属于大型殿宇的陈设用瓷。</p> <p class="ql-block">青花福寿纹如意耳抱月瓶</p><p class="ql-block">抱月瓶,又名“宝月瓶”,是明清时期非常流行的瓷器造型之一。其形制通常为小口、直颈,颈两侧有耳,瓶腹扁圆似一轮明月,故名。此类器物的烧造肇始于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此后清代雍正、乾隆二朝御瓷对其均有摹制。其形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游牧地区的“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背负或悬挂,极具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p><p class="ql-block">玉壶春瓶,原为酒器,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宋、辽、金时期,玉壶春瓶以颜色釉为主,有白釉、黑釉、白地黑花、青釉诸品,另有刻划、彩绘等装饰技法。元代景德镇窑相继发展出青花、青白瓷品种。</p> <p class="ql-block">京津两地地域相连,书画各家们因相同的艺术主张汇聚于此,大家相遇相知、欣赏作品、钻研技法、讨论画意,往来间建立了志趣相投的深厚友谊,形成繁荣庞大的朋友圈,由此诞生出不同于海上画派、岭南画派的京津画派。主要以“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为主体,此外还有“松风画会”、“宣南画社”等小型国画社团,它们共同构成了京津画派在民国年间的主体力量。</p><p class="ql-block">1915年</p><p class="ql-block">时任司法部参事的余绍宋以习画和交流画艺为目的,在其寓所“余庐”结社,取名“宣南画社”。汤涤、陈师曾、萧俊贤、陈半丁、沈尹默、王梦白等画家们相继应邀前来。</p><p class="ql-block">1920年</p><p class="ql-block">“中国画学研究会”于西城石达子庙成立,金城与周肇祥分任正副会长。特邀陈师曾、贺良朴、萧谦中、陈汉第等北京画坛耆老名宿为画会评议,规模甚巨。</p><p class="ql-block">1925年</p><p class="ql-block">“松风画会”诞生,画会以劲松的品格为精神和艺术宗旨,画会中每一位成员均取一个含有“松”的号。发起人有溥雪斋、溥毅斋、关松房、溥心畲、惠孝同等。</p><p class="ql-block">1927年</p><p class="ql-block">金开藩继承父志,同金城弟子在其故居钱粮胡同15号创办了“湖社画会”。王雪涛、吴镜汀、胡佩衡、张大千、陈半丁、梅兰芳等各界名家相继加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雨后山光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齐白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1924</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芳馨远闻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张大千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1935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山水人物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陈半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1936</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写“夏山图”赠梨园新馆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姚华 1925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无限风光在险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李可染 1973年</p> <p class="ql-block">这6幅书画三挖作品由章梫、溥儒、陈半丁共同绘制,书法部分出自章梫笔墨,绘画部分由溥儒和陈半丁分别完成。三位大师都是20世纪前期活跃在京津地区的书画名家,他们或通过雅集、社团等形式交流、增进画艺,或通过友人介绍彼此欣赏、相互借鉴,这种往来促成了京津画派兼收并蓄、多元融合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展览的最后一个厅,是与古代文物零距离体验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三个画卷,都是可以拉出来欣赏的,可惜一手执画卷,一手拍照,效果差了点意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