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辩》与《二十四节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宋玉的最初印象,并不是源自他的《九辩》、《风赋》等辞赋文学作品,而是因其为古代“四大美男子”记于心,有些肤浅了。以至于昨日,应临澧县宋玉研究会会长李淑孟女士之邀,拜谒看花山旁宋玉墓地,聆听会长的美文《春祭宋玉》,始知宋玉名誉天下不仅仅在其表,还在其里。宋玉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宋国(今河南)公族后裔,字子渊;其文学造诣与屈原齐名,史称“屈宋”,不愧为屈原得意弟子。昨夜功课,拜读《九辩》,因水平有限,借助注解,还是似懂非懂,只晓得这是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否能称之为“诗”,并非我妄言,百度如是说而已。或许称“抒情辞”更为合适。</p><p class="ql-block"> 《九辩》,百度的注解为:此诗主要抒写的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这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感慨。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的黑暗有所反映,并表达了诗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的志尚。为何名为“九”,又“辩”何事?可惜才疏学浅,不得而知。宋玉的才华是值得后人敬仰的,他的文章自是不敢妄自菲薄,倒是从《九辩》这篇文章里读出“二十四节气”来,也算是意外偶得。宋玉曾经为官,为尊重起见,后文称宋大夫,此名未经史料考证的,阅者勿嗔,在此谢过。</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可能萌芽于夏商时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春秋时代,制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节气。经过不断地改进,到秦汉年间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夏小正》一书中的有关记载以及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遗址发掘中,发现夏商时期应该能够测得冬至、夏至。西周时期,进一步确定春分、秋分两个节气。春秋时期,人们在四时基础上已经能确定八节。《左传》中多处记载了关于八节的信息。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基本形成。《黄帝内经》《逸周书·时则训》等相关文献均出现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从《九辩》里的句子也可以印证我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确立二十四节气。</p><p class="ql-block"> 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此处的皇天与后土对应,表示天和地,天为父亲、地为母;《九辩》后文“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皇天与后土也是对应的。因此皇天可以理解为天、天气。四时可以理解为四季。后句则是情感表达,我的理解是“在一年四季之中,我独独喜欢寒秋”。秋之悲凉,是心的悲凉,所谓悲秋是也。屈大夫也喜欢悲秋的: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后世诸多文人以悲秋为题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在这里诗句里能不能看到屈大夫、宋大夫的文笔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白露是秋天第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一个重要节日,代表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开始。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白露之后忽然秋叶凋落,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南飞;宋大夫是以此暗喻忽然被贬之后的失落?</p><p class="ql-block"> 一部或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往往还能折射出坐着所处时代的风貌,包括科学、人文等,而不仅仅只是文学作品。《九辩》里除了佐证了二十四节气里的四季和白露之外,还有很多值得阅者分析和思考的地方。“倚结軨兮长太息”里的结軨(líng)就是指用木条制成的车厢。“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里的绳墨是指绳线和墨斗,是木工画直线的工具,借指规则法度。从此句可以说明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木匠以及木匠的的工具。据闻鲁班就是木匠的祖师,鲁班生于公元前507年卒于公元前444年,《九辩》的作者宋大夫生于约公元前322年,从时间上推敲合乎逻辑。绳墨出现在《九辩》里,也就合情合理了。</p><p class="ql-block"> 有位红学会的作家,曾经通过《红楼梦》研究出那个时代的金融与银行的雏形与发展,并写出一篇大作,算是别出心裁。笔者曾经有幸拜读过,还与作者沟通过,深有感触。今,有幸结识了临澧县宋玉研究会以李淑孟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今后也许会更多地了解宋玉及其所处的时代,更多地了解临澧县的发展历史。宋大夫之后的李群玉、丁玲、林修梅、林伯渠等等都是临澧县的杰出代表,临澧县不愧为一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3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国家农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