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于管理深渊,‍——之《三一断想》

盘延

<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故钻研一门学问或技艺,也可养家糊口甚至成为专家。</p> <p class="ql-block">  说个有点玩笑的故事吧:</p><p class="ql-block"> 那年铁五局机电公司周老总,在职读MBA,为立竿见影,就搞了两组专家到厂里,一组是搞现场管理的,一组是搞制度管理的。</p><p class="ql-block"> 那个搞制度管理的,出了几本书,就自命不凡,带来一帮青年人,可能是他招的研究生什么的,来到厂里,把工厂的各种制度收集起来,搞到电脑上,修改一通又打成厚厚的几大本,就把周老总的几十万赚走了,还飞机来,飞机去的,我根本就看不上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来想,他的这种搞法,也算是一门学问一种技艺了吧?</p> <p class="ql-block">  现场管理的这组,带队的是个岁数和我相仿的老专家,在基层呆过。那天在办公楼下遇到,相互打个招呼。</p><p class="ql-block"> 他很客气地对我说:“我在看你写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我说:“你怎么知道是我写的呢?”</p><p class="ql-block"> “我猜想的,”用手指着宣传橱窗的一篇文章:“这篇,一定是你写的。”</p><p class="ql-block"> 我不用看,就知道他指的那个位置上,正是我写的那篇《三一断想》,是到三一重工学习参观后的感想。</p><p class="ql-block">我对他说:“不好意思,只是一些思考,比不上你们专家细致全面”。</p><p class="ql-block"> 谁知他竟说:“其实你们才是专家,对工厂了如指掌,问题要靠你们才能解决。我们过来,是来挣钱的,只是一个形式而已。”</p> <p class="ql-block">  我思考过我自己一生,几乎全部的精力都在和尚坡铁五局工程机械制造厂,思考也在这里,如果自夸一点,我就是和尚坡的土生土长的“专家”和“思想家”,离开和尚坡,屁都不是。</p><p class="ql-block"> 我主持工厂的贯标,<span style="font-size:18px;">担任质量体系负责人,</span>组织撰写贯标程序文件和执行手册,有上百万字。</p><p class="ql-block"> <b><i>管理</i></b>五原则:“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其实<b><i>就是一个程序</i></b>:想好要做什么,把它写下来;再安排好人、财、物;让所有人、财、物各就各位;然后把所有发生的现实问题解决,不要扯皮;最后就像犁田一样,不要犁到别人的田里去(控制法律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p><p class="ql-block">我的管理理念,是我总结出来的一句话:“最好的管理,是最实用的管理。”</p><p class="ql-block"> 你不可能拿三一重工或一汽的制度来管理二厂,你也不可能把ISO9000的质量体系拿到个体户在厂门口开的小饭馆去“贯标”。</p><p class="ql-block"> 我写过好多关于管理的文章,有理论性强一些的,有实用性多一些的,也有纯制度性的和统计分析性的,都结合实际来写。原先还想退休后就写写这方面的文章,不料与周老总吵了一架,提前两年被安排内退,每月只有三、四佰元,就被儿子喊去他的广告公司,一干又是十三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读书人分两种:一曰书蠹,可作研究;二曰感性,常有代入,是为作家。</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种从实践中出来的读书人,可能两种性格都有,既有思考又有行动。</p><p class="ql-block"> 我自认为命运对我,已属不错:少年当工人,非常满意自己成为工人阶级一员;中年考文凭,强化知识结构,掌握学习方法,建立思维模式;壮年走上管理岗位,实践思考,四十而不惑! </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与共和国一起“诞生”,和共和国一起成长:</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知道:土改、肃反、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看到:抗美援朝、反右、大跃进)三年困难、文化革命、天安门事件、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亲历了贫穷、饿饭、成份、失学;学徒、转正、恋爱、结婚、人夫、人父;还有技校、出国、自考、提干……</p><p class="ql-block"> 于是学习管理、爱上经济思考和成本核算,虽然没有到局机关当官,但在基层却锻炼出真本事真能力,将理论运用到企业亦小有成就,自傲被内退时,是二厂最好历史巅峰:产值两千多万利润两百多万,职工、中层都比较满意,风气也正。</p><p class="ql-block"> 晚年余热,献给了儿子的公司,间接也是为社会贡献:前后缴税数百万,用工人数超百人。再次商海游泳,更懂社会更懂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管理,就有点冲动,啰哩啰嗦,不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把当年写的那篇《三一断想》发给大家看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是和“在路上”群的群友交流写下的文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下为正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一断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 <b><i>印象</i></b></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电影《十面埋伏》中的一个场景吗?鼓声阵阵,渐驰渐急,章子怡扮演的那个舞者,踩着点子,舞之蹈之,步履轻盈而准确;身段妖娆,长袖善舞,惊艳而又迷人。</p><p class="ql-block"> 三一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样。一个中国私有化浪潮中崛起在中南大地舞台的精灵,正以不惧世人注目的<b><i>明星</i></b>气质而翩翩起舞。他们说,要做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舞者。</p><p class="ql-block"> 三一的雄心,不是默默耕耘后的一鸣惊人,而是一种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表演和炫耀:两年翻十番!10年做到600亿!</p><p class="ql-block"> 真的是明星,明星做派,明星企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 <b><i>思考</i></b></p><p class="ql-block"> 企业竟然也可以有这样的做法?明星嘛,哗众取宠,以名取利,难道企业也可以以名取利吗?</p><p class="ql-block"> 看了他们的车间,听完经理们有点自我吹嘘的介绍,慢慢地你就会有点明白,三一何以要采用如此的做法。</p><p class="ql-block"> 要成就事业,远大的志向,明确的目标是必不可少的。“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想都不敢想,何以去实施?想到了,敢不敢说,在什么范围说?敢于对着世界大声呐喊,这需要豪气和魄力!当然,这也是要有底气和把握的:你的远大目标制定了,牛皮也吹出去了,那你纵向的每个阶段的目标设置好了吗?保证每个阶段目标的策划有没有?横向的项目选择是否与目标匹配?你手上的资源有多少?通过各种手段还能够动用多少资源?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你的技术工艺能否保证你的性能质量;你的管理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复制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节往往决定命运。迅速扩张的企业常常因为穿上了“红舞鞋”不能停下来,“累”死在舞台上。这里,要考验你的修复机制</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想,宏伟的<b><i>目标</i></b>和扎实的<b><i>脚步</i></b>是一块金币的两面:一面是金光灿灿的天安门,条条道路通北京;一面是数值,一步一个脚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 <b><i>压力</i></b></p><p class="ql-block"> 明星,固然可以以名取利,但是,明星同样是需要社会责任感的,不信,有刘晓庆为例。</p><p class="ql-block"> 三一之所以甘当明星,一个是明星效应,便于销售;另一个是为了给自己施加压力。粱稳根董事长说:“日出的壮丽,日落的辉煌,都让我感动。”难道如日东升的三一感到了每每燃烧在天际的“几度夕阳红”?与三一员工接触,你会感到三一文化是一种“<b><i>压力文化</i></b>”:从他们的着装挂牌安全帽,到车间的纤尘必扫到所有的工件配件不准落地,再到工作时不准吸烟嚼槟樃等等细节,起码从观感上就体现出一种精神面貌,一种必须遵从的节律感。深入一点:他们的绩效考核,每年10%的人员淘汰率,以及培训考核,能力提升与职务、工资提升正相关等系列的激励制度,都无一不编织出浓重的压力氛围:即便是很人性化的“宽容失误”后面,也紧跟着一句“不许重错”!</p><p class="ql-block"> 人生而懒惰,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三一真是深谙人性。</p> <p class="ql-block">  四 <b><i>品质</i></b></p><p class="ql-block"> 品质,中国人习惯将它与道德联系起来使用,外国人则更多的指产品质量。粱稳根说:“目前,三一产品和三一品牌被视为高品质的代表”。这不是自夸,而是一种自信。</p><p class="ql-block">因为三一的核心价值观就是:</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先做人,后做事,品质改变世界。</i></b></p><p class="ql-block"> 我很欣赏这句话,它不仅包含了器物层面的品质,还包括了精神层面的品质。世界因了物质的进步而多姿,更因为精神的高尚而精彩。</p><p class="ql-block"> 在接待我们的陈先生和王小姐身上,在三一公司安排的介绍、参观、讨论过程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三一重工的热情好客乃至排场,更看到一种职业化的规格程序与标准,随意的痕迹几乎没有。在现场,我记下了一个反复强调的口号:“质量是价值和尊严的起点,是唯一不能妥协的事。”</p> <p class="ql-block">  五 <b><i>标准</i></b></p><p class="ql-block"> 从常州小松过来的蒋总谈到<b><i>质量</i></b>时介绍说:质量分成“两大快”,一块是市场用户信息管理服务,有“一个大的标准表格”代表一套“标准的服务流程”,要一项一项服务,一项一项打勾。第二块是内部质量,完全按工艺组织来作业、检验。光是《出厂检验标准书》就有197项,也是要一项一项确认的。</p><p class="ql-block"> 在交流时,谈到工艺、流程,他说:工位、人、工作内容都是“规定好的”,并举例说到装配人员不仅装配,还要对零件负责检查,合格的配件才能往上装。</p><p class="ql-block"> 他强调,工艺是决定性的:“工艺差,意味着标准作业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联想到我们工厂,这句话正中时弊。</p><p class="ql-block"> 我想,没有工艺,便没有了标准作业,没有标准作业,质量就不可能稳定,品质也就谈不上了,而“品质改变世界”也会调过一个方向,变成“世界改变了对你品质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六 <b><i>修复</i></b></p><p class="ql-block"> 一个组织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它的企业理念、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还取决于它自我更新的能力和修复机制。“试错理论”说“<b><i>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历史</i></b>。”人类如此,企业也不会例外。三一之所以高速发展没有倒下,修复机制或曰纠错能力是至关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三一重机的李总介绍,2004年4月,刚成立不到一年的“三一重机”,在“工程机械,挖机为王”的理念下迅速扩张,当月挖机产量达到80台。</p><p class="ql-block"> 然而,国家宏观调控,挖机市场萎缩,所有的三一董事都分头出去调研。在走访了行业协会、客户、银行后,他们认为:过快的发展速度,有可能使三一失去对挖机质量的控制,而“宏观调控对三一来说,正是一个机遇,”三一可以利用市场低潮期进行质量整改,提升品质,“一整二降三加强”,即“全面整顿质量,销量降下来,加强直销。”他们把委外加工的不少部件收回自己生产;从常州小松挖来管质量的蒋总,完全按小松的质量模式组织生产和质量控制;销售上,他们仅仅保留了两家服务信誉好的经销商,其它全部改为直销,把服务控制在自己的手上。</p><p class="ql-block"> 三一的品质管理,从市场用户信息管理开始,反馈到内部的生产过程工艺技术质量标准上,最终以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面对用户,这一循环过程,正反应出<b><i>三一修复机制的制度化</i></b>。</p> <p class="ql-block">  七 <b><i>问题</i></b></p><p class="ql-block"> <b><i>问题是我们!</i></b></p><p class="ql-block"> 有没有雄心,敢不敢想?</p><p class="ql-block"> 有雄心了,有没有具体方案和实施步骤,资源能否组织到位?包括“人、财、物”。</p><p class="ql-block"> 资源有了,有没有完整的组织程序和标准以及按细化了的工艺标准来严格规范作业。</p><p class="ql-block"> 别人的路,成功的路,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为我借鉴?我想,不仅是精神,更有实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05.6</p> <p class="ql-block">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三一正准备作为中国股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p><p class="ql-block"> 不久,2005年6月10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一重工”</span>股改方案通过,其对价方案为‌:10送3.5股+8元现金。<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称为“中国股改第一股”!</span></p><p class="ql-block"> 一石激起千重浪,后续1500多家上市公司,层层叠叠股改,而三一成为了它们的标杆!</p><p class="ql-block"> 而三一重工自身的股价也大幅上涨,仅2005年6月至2007年涨幅就超过了10倍。</p><p class="ql-block"> 此是后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那时我们参观学习,他们才刚刚达10亿左右产值,就提出10年达600亿的宏伟目标……</p><p class="ql-block"> 同是搞机械的,何以会有如此差别?这让我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一篇断想,只是一个感想一个思路而已,企业的成功,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多多,但如何把握宏观、组织架构、开发产品、保证品质,真是一点也马虎不得,另外修复纠错机制的必不可少,类似于船舵的作用,最难把握。</p> <p class="ql-block">  20年过去,再没有去过三一,只是偶尔从新闻网络了解到:三一从牢牢把握水泥泵车开始,到吊车、挖掘机、后来又涉及风电领域,且在自动化、数智化方面的能力也进步神速,早已成为一个超大集团,最高产值上千亿。</p><p class="ql-block"> 三一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中国工程机械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命运一直与国家的改革开放相连。</p><p class="ql-block"> 这两年中国经济转型,国际局势动荡,三一重工肯定又经历了一番风雨,最近的消息是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又有新的进展。</p><p class="ql-block"> 《三一断想》一文,已然成为遥远的记忆,而现实中的三一重工,这个中国全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这个工程机械制造的引领者,一定会继续强势推进,为中国的形象再添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明:三一照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