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汉看大美祖国之六十九 畅游福建--14<br> 2025年2月24日下午4点,随团来到泰宁古城游览。 泰宁古城位于武夷山南麓的泰宁县城关,方圆面积226.5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172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93万人。不仅有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建筑群,还包括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时期建筑物,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群。<br> 泰宁古城历史悠久,古为“归化镇”,距今已有1340年的历史。文物古迹众多,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朱德、周恩来旧居”和大批珍贵的文物都保存完好。<br> 泰宁古城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现过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盛事,仅宋代就有两名状元、23个进士,宋代名人朱熹、李纲等曾在此讲学。 <b> 尚书巷</b> 尚书巷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拥有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筑群——尚书第建筑群。尚书巷因尚书第而得名,巷内集结了官宅、民居、祠堂、生产生活用的辅房、店面以及古街、古巷、古井、牌坊,是泰宁古城内最繁华、宽敞的街道。 <b>杉阳建筑馆</b> <b>中央苏区银行旧址</b> 泰宁是全国21个原中央苏区县和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红军曾三进三出三次解放泰宁,工农红军曾在此屯兵饮马,泰宁一度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军事指挥中心,中央苏区东方战线的门户和红军集散地。<br> 中央苏区银行旧址位于泰宁县杉城镇胜利一街12号。中央苏区建立后,为稳定金融秩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打破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泰宁县成立了中央苏区银行,办理苏区纸币的发行、兑换金器银元、发放“建设公债”、开办低息贷款等业务。1933年5月,泰宁人民开展为战争筹集经费的“冲锋”比赛,积极购买建设公债,并提出将购买的公债连本带息捐献给苏区政府。在闽赣省推销30万元公债的运动中,经各级党政部门和苏区银行干部的广泛发动,1933年10月至11月,全县完成1000多万元的债券发行任务。同年12月至次年4月,上级又下达2000万元的指标,结果发放了3000多万元,超额完成1000多万元。中央苏区银行的建立,对保证革命战争的供给和苏维埃政府费用的支出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繁荣苏区市场作出了积极贡献。 <b> 九举巷</b> 九举巷位于泰宁古城尚书第建筑群西侧,北接尚书巷,400来米长,不足4米宽,因当时“一巷九举人”科举盛况而得名,是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城中小巷。是泰宁古城保留比较完整的一条老街。 在九举巷看到一些特别的建筑,比如避邪樽。古人认为这种身形宛如狮虎的石雕有辟邪的作用,放在民居外墙可以保护家宅平安。 这是石楣,是客家文化崇文重教的象征。古时,读书人认为科举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为求考试吉利,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楣”。依照当时的风俗,揭榜之时,谁家的考生考中了的,原来的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的,就要把旗杆撤去,叫作“倒楣”,也是现在“倒霉”一词的来历。这里的两根石楣杆是花岗岩石质,寓意着客家人品行高洁、自强不息、人才辈出。 <b> 尚书第</b> 尚书第,俗称“五福堂”,是明朝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府邸,保存至今已有400多年。尚书第建筑布局严谨合理,同时也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br> 据史料记载,李春烨泰宁城郊际溪村人,字侯质,号二白。 6岁读书,16岁考上秀才,36岁中举人,46岁中进士跨入仕途,平步青云,直到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师,10年中晋升了16级,56岁告老还乡,66岁去世,从这一数字看到他与6有着不解之缘。 尚书第售票口旁的李氏宗祠 除了水井,泰宁古城里几乎每条巷子里都有流水,当地人会用这些水来洗涮衣服,非常方便。古城设计之初,这些流动的水就是为了生活所用。 <b> 民居古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