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仓库:血肉铸成的丰碑

杨柳(上海)

<p class="ql-block"> 美篇号:3695753</p> <p class="ql-block"> <i>“一座仓库,因为英雄的坚守,而成为民族永恒的丰碑;</i></p><p class="ql-block"><i> 一场战斗,因为先辈的热血,而成为民族永远的记忆。”</i></p><p class="ql-block"> 一一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尾厅”结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 繁华的上海市中心静安区,苏州河畔的光复路21号,有一幢特别的建筑:六层楼25米高的钢筋混凝土楼房,斑剝的墙体、千孔百疮的弹孔,巍然屹立在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和车水马龙之中。</p><p class="ql-block"> 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我们参观了这幢建筑一一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四行仓库1931年由金城、中南、大陆、盐业等四家银行共建共用,现为上海唯一现存的战争遗址。1937年10月26日~11月1日,淞沪抗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使其载入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册,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精神的象征,八百壮士用血肉铸成的历史丰碑。</p> <p class="ql-block">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由“序厅”、"血鏖淞沪"、"坚守四行"、"孤军抗争"、"不朽丰碑"及“尾厅”等六部分组成。 </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展出了1019件/套实物展品,有谢晋元留下的珍贵家信和日记,有士兵留下的遗书,有报道战况的旧报纸,有八百壮士使用过的武器装备,有退色的官兵像片和战斗情景的老照片,有参战士兵的名单,还有真人大小的官兵雕塑及显示战斗态势的沙盘模型,全方位再现了当年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激战场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 进入序厅,跃入眼帘的是四根顶天立地的巨大立柱,上面镶嵌着士兵头戴钢盔,目光坚毅,手持钢枪,英勇杀敌的浮雕;周边墙上是大型抗战浮雕,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军队奋勇杀敌,顽强抗日的不屈精神。</p> <p class="ql-block"> 血鏖淞沪厅的墙上展出了各种史实资料,细细观看,我们了解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及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始末。</p> <p class="ql-block"> 时间回拨到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寻衅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8月13日,日军在上海又故技重演,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p> <p class="ql-block"> 双方共投入兵力100万,在上海周边地区展开激战。日军派出9个师团约25万人,中国军队73个师70余万人参战。</p> <p class="ql-block"> 10月26日,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2旅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字中民,广东梅州蕉岭人,黃埔4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受命率1营420人(对外号称800人)连夜进入四行仓库,修筑工事,阻击日军进攻,掩护大部队撤退。</p> <p class="ql-block"> 战前,谢晋元向士兵们作了动员。他问大家:“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回答:“四行仓库”。谢晋元大声说:“本军所奉的命令就是要死守四行仓库,与最后阵地共存亡。所以这个仓库是我们四百多人的坟墓,我们全都要战死在这里。但是,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还有一个人,就要坚守阵地,和敌人拼死战斗到底!”</p> <p class="ql-block"> 踏着光线昏暗的楼梯(为隐蔽而断电)来到二楼坚守四行厅。门口一侧是谢晋元身着军装,持剑而立的铜像。展柜中褪色的"铁血"臂章,布满枪眼的"血肉长城"影壁,显示敌我双方攻守态势的沙盘,墙边窗下层叠的沙袋掩体和枪支弹药,都是壮士们英勇战斗的见证。雕塑的壮士们军服沾满尘土,年轻的面孔流着汗水,目光坚毅,双手紧握钢枪,依窗瞄准前方,展示出视死如归的决心。这些和厅内模拟的枪炮声、杀敌的呐喊声、爆炸声和烟火交织在一起,形象地还原了当年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激战场景,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p> <p class="ql-block"> 次日,日军在坦克掩护下进攻四行仓库。谢晋元一声令下,八百壮士居高临下,机枪、步抢射出密集的子弹,当场击毙几十名日军。</p> <p class="ql-block"> 依托楼高墙厚的坚固建筑、临近租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八百壮士的顽强阻击下,“敌集精锐环攻,烟火蔽天,弹落如雨,历四昼夜,莫能克持。”</p> <p class="ql-block"> 孤军作战的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壮举,鼓舞了上海市民。他们自发筹集十多卡车的食品、水果、衣物、药品等物资,支援前线将士。凌晨,十多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冒着生命危险,穿过一道道铁丝网和掩体,将一面国旗交给了谢晋元。</p> <p class="ql-block"> 血色黎明中,国旗高高飘扬,民众鼓掌欢呼,壮士斗志倍增。当天的《申报》报道说:“朝曦初上,国旗飘展,隔河民众经此地,纷纷脱帽鞠躬,感动落泪。”</p> <p class="ql-block"> 枪林弹雨,孤军留守的八百壮土没有一个人退缩。战至11月1日,他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伤亡37人(1营少校营长杨瑞符身负重伤)的代价,击退装备精良、</span>数倍于己的日军多次疯狂进攻,毙伤日军200多人,完成了阻击日军,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梦想,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p> <p class="ql-block"> 在国际介入下,谢晋元奉命带领376名守军退入租界,但却被收缴武器和软禁在军营,但他们以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孤军抗争。面对日伪政府的多次威逼利诱,谢晋元严词拒绝:“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以保国卫民为天职,余志已决,决非任何甘言利诱所能动!” </p><p class="ql-block">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刺杀身亡,时年37岁。上海社会各界30万人自发吊唁这位抗日英雄,“途为之塞”。</p><p class="ql-block"> 是年上海沦陷,孤军营落入日军之手,大多数壮士被转押各地做苦工,有的被监禁,受尽折磨。至抗战胜利,幸存者不足百人。解放后,这些曾为抗战出生入死的英雄们,生活得到了政府的照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 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参观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特别是谢晋元家书、壮士遗书、英名墙和舍身取义的英雄陈树生,使我们受到了强烈的震憾。</p> <p class="ql-block"> <b>☆</b>谢晋元的家书。序厅巨大的圆弧型雕塑上,刻有谢晋元在赴淞沪战场前从上海寄给家乡妻子凌维诚的家书。抄录如下:</p><p class="ql-block">巧英吾妻爱鉴:</p><p class="ql-block"> 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淞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b>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b>;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哀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乎?但<b>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b>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p><p class="ql-block"> 家信字里行间既有对亲人的眷恋,更有军人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决绝。“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读来悲壮感人。</p> <p class="ql-block"> ☆298封遗书。八百壮士大都不到20岁,没有作战经验,许多人不识字。为了保家卫国,他们毅然背井离乡,拿起钢枪,奔赴疆场。这298封遗书,有写给妻儿的,有写给兄弟姐妹的,更多是写给父母的。“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侮辱。”……薄薄的纸片,简短的文字,饱含忠肝义胆,读来催人泪下。</p> <p class="ql-block"> 静静地观看这组雕塑:两名士兵坐在桌前,认真听取战友口述,一字一句地代写家信(遗书),其他士兵在旁围观等候。雕塑生动地再现了英雄们在战斗间隙同写遗书的情景,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b>☆</b>323人的英名墙。二楼展厅的一堵英名墙上,镌刻了323名壮士的姓名。</p><p class="ql-block"> 八百壮士中绝大多数人姓名均不为人所知。这323人的名单,是工作人员通过到上海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台湾国史馆、党史馆等处查寻,并深入当年输出士兵的地方考察而整理出来的,其中大多数是湖北籍。还有近百名士兵未能查实姓名,只能在墙上留下空白,以表达对无名英雄的崇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 无论墙上有名的还是无名的英雄,他们用血肉之躯抵御外敌的壮举,都诠释了中国军人不畏强敌、精忠报国的精神。伫立在英名墙前,我们心中充满了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 <b>☆</b>舍生取义的陈树生。10月28日晨,几名日军携带炸药,头顶钢板(挡住子弹),偷偷地弯腰向前接近仓库,企图炸毁铁门。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年仅18岁的士兵陈树生身捆数枚手榴弹,纵身从六楼跃下,与日军同归于尽。</p><p class="ql-block"> 陈树生用行动履行了战前在给母亲的遗书中所说:“舍生取义,儿所愿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b></p><p class="ql-block"> 四行仓库保卫战永远载入史册,八百壮士永远受人敬仰。1938年10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赞扬以谢晋元为代表的八百壮士是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民族革命典型”。</p><p class="ql-block"> 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说,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谢晋元,上海命名了晋元路、晋元中学、晋元公园、晋元里,建立了谢晋元墓、晋元纪念广场。内地还拍了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电影《八佰》。</p><p class="ql-block"> 2014年9月,谢晋元被国家民政部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5年12月追授为烈士。</p> <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阳光明媚,苏州河静静地流淌,车来人往,和平宁静。站在晋元纪念场上,仰望阳光照耀下四行仓库残破的高墙和8个炮弹孔、430个枪弹孔,我们久久回味尾厅结语的深刻含义。</p> <p class="ql-block"> 是的,这里留下的每一个弹孔,每一个英名,每一封遗(家)书,每一座雕塑,每一件展品,每一个故事,都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回忆,都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尊严,都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四行仓库是英雄用血肉铸成的民族丰碑,时刻告诫我们:铭记历史,勿忘英雄;珍惜和平,振兴中华。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背景音乐:《歌八百壮士》</p><p class="ql-block"> <b><i>歌词</i></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四方、四方、四方都是炮火,</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四方、四方、四方都是豺狼。</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宁愿死,不退让,</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宁愿死,不投降。</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飘荡、飘荡、飘荡。</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当,</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 不会亡,不会亡,不会亡!</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