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惊蛰巳过,万物复苏,柳叶巳泛绿,小草刚冒出头,游动的心就在老哥儿几个心中荡漾。国际庄周边基本上都玩完了,去那呢?俺好友讲他的家乡河南濮阳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于是我们背起行囊,开上车,来个说走就走的短途游。</p> <p class="ql-block">濮阳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此地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它现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形图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濮阳也因此被称为“华夏龙都”。这里还是造字圣人仓颉的故里、古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一代名相商鞅、《吕氏春秋》的编撰者吕不韦等历史名人都在此诞生。当年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10年在濮阳。可见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们第一站来到仓颉的故里,也称“史官遗址”,进入景区后,笫一眼就可以看到一座大大的牌坊——字圣坊,牌坊正中高处“字圣”两个字,下书有“四海共仰”四个大字。正面的两副楹联,是历代文人墨客为了歌颂仓颉的丰功伟绩所题写的,分别是“功高夷夏无长幼贤愚皆弟子,利在国家有文章道德即先生”“华夏书宗不二祖,神州字圣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据历史记载,黄帝在一统中原之后,封仓颉为史官,史官就是记载当代历史事情的官职。当时,各个部落都有各自的结绳记事法,为便于交流加强沟通,黄帝就命仓颉创造统一文字,可见,仓颉造字,缘于黄帝的命令。传说仓颉在观察鸟兽足迹等自然现象的基础上,创造了文字。他通过对各种事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用符号来表示具体的事物和概念。</p> <p class="ql-block">相处六十年的发小兄弟,在具有五千年文化史的历史故地,留下了珍贵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史官遗址,也称仓颉陵遗址,它位于濮阳市南乐县吴村(旧称史官村)内,是一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时期的遗存,以龙山文化最丰富。</p> <p class="ql-block">进入遗址大门,也称朝天门,意思是仓颉造字功业齐天,这字是由北宋理学家朱熹题写。“苍颉庙”三个大字,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亲题。门的两侧是北宋名臣寇准所题写的著名日月联“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p> <p class="ql-block">仓颉,是轩辕黄帝的左史官,享年110岁。他是中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是华夏文明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根据历史书籍中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据传说,仓颉天生睿德,有四只眼睛,能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对世间万物的形态和变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仓颉的长相也是很有特点的,我们在庙中看到仓颉的塑像有四个眼睛。实际上人不可能有四个眼睛,把他说有四眼,只不过是古人们对仓颉功绩的崇拜,其神话色彩更为厚重而巳。</p> <p class="ql-block">过了朝天门就可看到这块“第一圣人”的大方碑,这是仓颉庙内未动其本来位置的石刻,保存基本完整,方碑为青石质,明朝天启年间(1627年)刻。</p> <p class="ql-block">仓颉庙正殿后面还有一小殿,殿内供有仓颉与妻子的塑像。据介绍这尊石雕像是明朝年间保存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在庙中的一面墙上,有仓颉所创造的文字,字旁有当代简化字的注解。从原始的仓颉造字的形状来看,现实文字中仍多少看出它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仓颉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文字,还在于他对文字的整理和推广,使得文字能够在部落中广泛传播和使用,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被后人尊称为“造字圣人”。虽然仓颉造字有神话色彩,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在文字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他是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一位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在遗址中有一处造书台也称造字台,相传为仓颉造字时的遗址,台上有古汉亭,也叫做仓亭。据介绍这个造字台遗址是隋朝时为纪念仓颉造字的功绩而修建的,据传许多名人曾登临此台。</p> <p class="ql-block">造字台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造字台上立有所传仓颉所造的28个字的石碑。如果你对中国的文字发展史感兴趣,或者想要深入了解历史文化,那么仓颉陵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造字台正对面就是仓颉陵,看介绍说它周长有36.5米,象征一年365天,围墙由龙柱界开,分12节,含义为一年12个月。仓颉陵为圆锥形,基座为方形,其意为“天圆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陵旁一深坑里有两块大大的石碑,据说是重修仓颉庙时在掩埋的土里挖出,现在原地展岀,在上面加了盖,成了碑亭,石碑也用玻璃罩加以保护。石碑上字迹清晰。据介绍这两个石碑是明代天启年间立的大方碑,正面分别浮雕四个约二尺见方的大字:“万圣之宗”“三教之祖”,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仓颉的伟大功绩。</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史官遗址,有感到仓颉造字结束了人们结绳记事等原始的信息记录方式,使信息能够更准确、更长久地保存和传播,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字的出现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为后来的文学、历史、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从史官遗址出来,我们直奔南乐文庙而去。这是一处祭祀、纪念孔子的礼制性建筑。它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濮阳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文庙。南乐文庙也称为孔子庙。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濮阳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文庙,但从外观看,所有建筑都是在旧址上重新建的。</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文庙从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启圣祠等中轴线建筑,两厢配有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等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其中,大成殿是文庙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是官式与民式建筑结合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文庙中最值得一看的就是这尊乌木孔子雕像了,它也是南乐文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雕像采用整块大型阴沉木雕刻而成,通高有两米多,是全国罕见、河南唯一的珍稀艺术精品。雕刻突出展现了孔子“万世师表”的儒雅伟岸。在年龄把握上,选取了孔子老年的形象,面部表情显示了孔子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内蕴,彰显其庄重慈善、和合谦恭、睿智博大的胸怀。</p> <p class="ql-block">文庙中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匾牌楹联,在各个殿前和屋前均有用各种书法笔体撰写的对联,喜爱书法和楹联的这个地方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从南乐文庙出来,我们来到濮阳清丰县,这里有一处“文革”时期的产物,而且保存完好。被当地人称为“记忆中的小站”。</p> <p class="ql-block">看展馆介绍才知,这是濮阳一处特殊年代特建的一所小火车站。它从上世纪1969年开始筹备,1971年1月23日建成通车,是地方窄轨铁路汤(阴)濮(阳)线的清丰延伸段,全长22公里,总投资180万元,每天往返两次,实现客货混运。运行十余年后于1985年停运。</p> <p class="ql-block">俺健步登上火车站旁的蒸气机车,仿佛又走回那段难以忘记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看说明才知这趟客货混运火车是从汤阴站发车,途经濮阳县至清丰县,每天往返两次。客运量年均约十万人次,货运量年均约十余万吨。 它的开通使用,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但它在煤炭、建筑材料以及农用物资运输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里现已建成旧址博物馆,它是豫北地区唯一的火车站旧址博物馆,全天免费开放。博物馆展厅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收藏藏品共数百余件,包括火车头、窄轨铁路、古书籍、七十年代物件等。 是清丰县建筑史、交通史、城市发展史的传承见证。</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清丰县火车站旧址博物馆,可以看到中国窄轨铁路牵引动力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它也是河南地方铁路发展的历史见证,也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铁路文化、追溯城市记忆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一站去的地方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小村庄——单拐村。它位于清丰县双庙乡,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是八路军和共产党活动的重要区域。在上世纪的1944年9月至1945年9月,中共冀鲁豫分局和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进驻单拐村,使其成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我们怀着缅怀和敬仰的心情先走进纪念馆参观,在这里看到的照片和实物,可以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隧道,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各个展厅陈列着丰富的文物资料和图片资料,记录了冀鲁豫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其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黄敬、宋任穷等人在这里领导指挥边区抗日斗争的事迹,更是让俺深感敬佩。</p> <p class="ql-block">在大大的一面墙上,排列的照片是曾在单拐根据地战斗生活过的,在建国后被授予的所有将军照。</p> <p class="ql-block">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纪念馆,我们来到馆后的旧址区,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痕迹。那些历经风雨沧桑的旧居旧址,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漫步在旧址区,俺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了那些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p> <p class="ql-block">旧址保存完好,基本上保持了当年的模样。这个村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党领导的最大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其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群众基础牢固,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中央平原分局的旧址。1943年,为了加强冀鲁豫与冀南两区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冀鲁豫分局,又称平原分局。抗战时期代表中央北方局领导冀鲁豫边区工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宋仼穷同志(曾仼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这片小树林是当年邓小平同志常在此乘凉休息,聊天谈心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濮阳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和旧址不仅是一座历史的宝库,更是一座精神的殿堂。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开创未来。</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来到濮阳市博物馆参观,这个馆的外观设计非常独特,主体建筑中部有三个凸起的穹顶,门廊前有粗大的罗马柱,整体外观高大雄伟,具有古罗马建筑风格。不知何因在中原大地为何建这样中西结合的场馆。照片就是濮阳市的博物馆外型。</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馆藏文物有万余件(套)。种类包括陶瓷器、书画、钱币、石器、骨蚌器、青铜器等。珍贵文物有西汉“大泉五十”铜钱范、北齐青釉覆莲四系罐、唐绞胎瓷枕等五件国家一级文物,还有“中华第一龙”等众多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展馆第一个展示的就是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实地复原图(照片)。</p><p class="ql-block">濮阳是中华民族龙文化发源圣地,上世纪1987年,在濮阳县西水坡考古发现三组形成于距今6400余年的蚌塑龙虎图案,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这三组蚌塑龙虎图案的出土,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龙的起源以及研究中国古代史、美学史、宗教史、天文历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将中华文明史从5000年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濮阳也被称为“中华龙乡”。</p><p class="ql-block">从馆内展示的内容看,墓主人两侧是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造型。经C14测定,年代距今约6400年,它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形象最为逼真,年代最为久远的龙形象。当年著名考古学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先生在考古工地目睹了蚌龙的风采后激动地说:“我总算为故宫七万条龙找到了祖龙,这不仅是中华第一龙,也是世界第一龙”。</p><p class="ql-block">如今“中华第一龙”这一名称已经写进了全国统编小学教科书中。龙形象堪称商周以后龙形象的鼻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出土的原件现被国家博物院收藏,展馆中所展示的是后来用当时从西水坡出土的蚌壳摆塑的。</p> <p class="ql-block">专家给予的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镇馆之宝。其中左上图是“大泉五十”铜钱范面范。王莽新朝(公元9—23年)通长40.5厘米,宽17.3厘米该器物系青铜锻造。右上图的绿釉庖厨陶男俑(2件)东汉(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参观中才知古代名人僧一行是濮阳人,他姓张名遂。他自幼聪慧,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天文历法和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剃度为僧,取法名一行。他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大地测量学家。他制定过《大衍历》,还组织领导了全国范围内的天文大地测量,首次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长度,在天文学和数学领域贡献卓越。</p> <p class="ql-block">从一件件文物中我们感觉到,它们虽历经千年沧桑,但依然散发着熠熠光辉。这些宝贝儿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博物馆后,我们来到了濮阳县。这是我们游览路线中重要一站。因为这里不但是舜帝的故里,而且还发生过历史上一重大事件——澶渊之盟。</p><p class="ql-block">据有关考古专家考证,舜帝长期活动于河南濮阳一带。他生于姚墟,后迁于负夏(即瑕丘)。经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确定,经众多专家实地考察,濮阳县被确认为舜帝故里。</p> <p class="ql-block">濮阳县,古称帝丘、开州、澶州、东郡、楚丘,因战国时期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五帝之一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p> <p class="ql-block">紧挨龙柱图腾附近就是“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地。</p> <p class="ql-block">由于这里建水库,在上世纪1987年开始发掘,这里包含仰韶、龙山、东周和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以仰韶文化最为丰富。在此有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现——蚌砌龙虎图案:共发现三组蚌砌龙虎图案。第一组位于45号墓,墓主人为一老年男性,东西两侧分别摆有蚌塑龙虎图案,龙的形象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第二组在第一组南20米处,图案有龙、虎、鹿、蜘蛛等;第三组在第二组南边25米处,图案有人骑龙和虎等(在濮阳博物馆中即可看到真实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遗址巳淹入水下,无从看到。但在遗垃旁有一座㐲曦庙。走进庙里,规模比天水那个㐲曦庙要小的多。</p> <p class="ql-block">但根据庙中一解释,伏曦是龙祖,此处出土的尸骸就是伏曦。这只是单方解释,神话故事不可能成为现实。</p> <p class="ql-block">庙中一展示牌说的有鼻子有眼。无论如何,这也是当地人一美好想像。</p> <p class="ql-block">我们随后来到“澶渊之盟”事件发生的所在地——回銮碑,它位于濮阳县御井街城关镇,始建于北宋。</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北宋建立后,宋太宗曾两次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均以失败告终。此后,辽军不断南下侵扰北宋边境。 1004年,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北宋都城开封,北宋朝野震动。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等主战派督促下御驾亲征,于澶州大败辽兵,双方议和,订立“澶渊之盟”。</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那块非常著名的“契丹岀境碑”。回銮碑是宋辽大战与“澶渊之盟”的唯一见证,见证了宋辽之间由战争走向和平的历史转折,对研究宋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查资料才知碑文为宋真宗所赋《契丹出境》诗,内容为“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辟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碑体为青石材质,高2.6米,宽1.3米,字大如掌,苍劲挺拔,秀丽流畅,相传为寇准书写。</p> <p class="ql-block">看资料可看到盟约内容:宋辽为兄弟之国,划定边界,双方以白沟河为界,宋放弃对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的领土要求,辽军撤兵。宋向辽纳岁币:北宋每年向辽输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澶渊之盟的签订为宋朝节省了巨额的战争开支,换取了战争难以达到的效果。如今,澶渊之盟的缔结已经过去一千多年,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居安思危,方能长远发展。</p> <p class="ql-block">这件结盟之约,结束了宋辽之间长期的战争状态,此后宋辽边境相对和平稳定,为双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双方的互市贸易也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回銮碑,我们又来到八都坊。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是为纪念明代在都察院任过职的八位濮阳籍都御史而建。看介绍才知八都坊为青石结构,由石条、石板、石块、石柱叠砌嵌合而成,浑然一体,坚固耐震。坊高9.6米,宽9米,四柱三门三楼,气势挺拔,雄伟壮阔。</p> <p class="ql-block">八都坊是濮阳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见证了濮阳在明朝时期的辉煌,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对于研究明代历史和濮阳地方史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八都坊所在的濮阳古十字街至今仍然保留着青砖灰瓦的店铺,飞檐翘角、古韵悠然,八都坊与周边的古建筑群相得益彰,成为了濮阳县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名片。</p> <p class="ql-block">贯穿南北的大街现已成商业市场,店铺林立,商品丰富,已看不出古时的旧貌与风采。</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十字街口可以看到濮阳老城的四牌楼北面匾额上刻有“北门锁钥”的字样。经查看资料才知,它的原意是掌管北门的钥匙,后用来借指北方的军事要地,表明濮阳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北宋时期开封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的大门一旦被攻破,必然危及黄河以南的安全。</p><p class="ql-block">四牌楼又名中心阁,位于濮阳老城十字街,始建于明嘉靖初年。“北门锁钥”匾额作为四牌楼的一部分,其书法艺术和雕刻工艺都体现了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濮阳有许多名小吃,像壮馍,裹凉皮,糊辣汤,羊肉烩面等。接近中午,我们走进一家特色凉皮店,每人点了一份裹凉皮,再配上个五香芝麻饼和一碗鸡蛋汤,别提多爽了。</p> <p class="ql-block">裹凉皮的做法俺用视频的方式给录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从濮阳县出来,驱车来到范县。这里曾是郑板桥当县令的地方,也是黄河流经之地。我们先来到黄河边的郑板桥纪念馆参观。</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处新建的,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内设展厅、竹林、亭榭、碑廊、雕塑、假山、池塘、花草等景观,馆内的“三绝堂”展示了郑板桥的生活、写作、作画场面。</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这个名字在俺年轻时就很熟悉,他很喜欢竹子,所以在纪念馆院内种满了竹子。他那幅“难得糊涂”的左右铭一直是俺学习的典范。</p><p class="ql-block">他在范县名声很好,据说当县令的任期间,他始终将百姓疾苦放在心上。面对灾荒,他果断开仓放粮,不惧上级压力,一心只为拯救苍生。这种以民为本、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在纪念馆陈列的史料中,他处理民生事务的一桩桩记录,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百姓的关爱,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刻内涵。</p> <p class="ql-block">他一生好酒,爱远游,以诗书画三绝闻名,却不被世俗所束缚,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行为举止颇有狂放不羁之态。他刚正不阿,在为官期间,心系百姓,不畏权贵,坚持为百姓谋福利,因为民请赈而得罪上司,最终愤而辞官,体现了他的正直和担当。</p><p class="ql-block">活了六十多年,相聚了六十多年的老兄弟们,在郑板桥的“难得糊涂”面前,必定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馆内展示的郑板桥书法作品同样令人惊叹。他自创的“六分半书”,将真、草、隶、篆融为一体,看似歪歪斜斜,却又错落有致,如乱石铺街般别有一番韵味。从他的书法里,俺看到的是自由不羁的灵魂,不受成规束缚,在笔墨挥洒间尽显个性。这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对生活、对自我表达的极致追求。</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馆外百米处就是黄河。这里也称为毛楼生态旅游区,地界豫鲁两省,是一个具有黄河田园风光特色的生态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前人的足迹,探寻这片土地的过往。站在黄河岸边上,欣赏着那些曾经让名士们流连忘返的风景,自己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一道靓丽风景。兄弟四人在宽阔奔腾的黄河前留下各自的伟姿。</p> <p class="ql-block">我们所站的位置离黄河90°大转弯处不远,观赏游览黄河位置得天独厚。视频开始段就是那个90℃的转弯点。</p> <p class="ql-block">二天的行程紧张而又丰富,收获满满。从濮阳回返路上,我们走进了河北邯郸的成安县,在此停留了一天。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参观的第一站是二祖匡教寺,它始建于南北朝北年间,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经多次修缮,寺内建筑古朴典雅,保存有众多佛像和碑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查资料看介绍可知,成安二祖匡教寺供奉的是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慧可大师是中国禅宗的重要人物,他在成安匡教寺讲经说法长达34年,寺内还专门为他筑有说法台。慧可大师早年饱读诗书,后因时运不济在洛阳香山寺出家,并在嵩山少林寺得达摩祖师衣钵,成为禅宗二祖。他在隋开皇初年以107岁高龄驻锡匡教寺,期间其深邃的佛法智慧如明灯,照亮了无数僧俗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慧可大师是达摩祖师在中国得法的唯一弟子,他继承了达摩祖师的衣钵,肩负起了传承禅宗的重任,使禅宗的血脉得以延续。</p> <p class="ql-block">慧可把印度佛法教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使佛教彻底地中国化,成为适合中国士大夫与百姓口味的中国佛教,这是慧可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中国前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曾对慧可大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慧可大师是中国禅宗第一人,没有他就没有中国佛教禅宗今天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驾车来到了县城北的毛泽东视察纪念馆,它是为了纪念上世纪1959年9月24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成安万亩棉花丰产方所建,此处原是棉花丰产方办公室兼红专学校,毛主席视察时曾在这里与地、县、公社负责人和棉花姑娘们座谈。这里面展示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和珍贵资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踏入纪念馆的大门,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最先引人注目的是毛主席的巨幅雕像,他目光坚定,神情慈祥,仿佛在注视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馆内每一张带着时光烙印的照片,每一件属于那个时代的农耕器具、衣物、报纸以及墙上每一框详细的文字说明,都生动地再现了毛主席视察成安县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在县政府兴建的纪念馆隔壁,有一处民间自发投资兴建的小纪念馆,外观看样式像庙宇,走进看老百姓确实把对领袖们当做神而供起来,屋外屋内一切摆设和物资都照着敬佛供神来做的。</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百姓自愿,都是抱着一颗对领袖的爱心和敬仰之情。虽然毛主席只来过一次,时间也不长,但对当地的人民来说,认为是一件伟大而难忘的事,是一件永远值得纪念的事,可见领袖们的人格寐力和举动多么深得人心,让人怀念。</p> <p class="ql-block">三天的行程很快结束了。这么多年的自驾游感觉到这种方式,①是自由灵活,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停就停,充分享受旅游乐趣;②是亲近自然,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③是体验多样文化,有机会深入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④是享受驾驶乐趣,行驶在不同的道路上,享受驾驶带来的愉悦感;⑤是增进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一起自驾游,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留下美好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