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池,而且是一幅记录辉煌历史变迁的画卷。城因名显,地因势彰。济南古城众多,首先从龙山说起。 <br> 龙山,早在汉朝称巨里聚,遂后营建巨合城。龙山之名,最早见于《魏书》:“吾有龙山,县治未详。”于钦在《齐乘》记载:“巨合城自宋为龙山镇。”杨筠松《疑龙经》曰“古人建都与建邑,先寻顿伏识龙关。”综观龙山地貌,受堪舆“龙脉”之说而命名。其实,古代的龙山一带有山有水,实为山水形胜之地。古有城池周道,隋唐有龙山驿,明清时大车店、商铺林立,宫观寺庙,古桥古树众多。 清代《章丘县志》绘制的巨野河与武源河 复原的龙山胜景图 两河环绕龙山 从西河文化开始,济南历史有了十分确定的前后相承、一环紧扣一环的发展序列。由西河文化而北辛文化而大汶口文化而典型龙山文化而岳石文化,乃同一文化的四个不同发展阶段,这也就是说,西河——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系统,是出自同属于一族的土著居民的创造,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会永远停留一个发展水平上,而必然有所创造,有所进步,于是就出现了以上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别。这个同属一族的土著居民,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夷人的创造。 <br> 济南一带的远古先民,属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人。据《竹书纪年》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 :“夷有九种”。“九夷”泛指多,足见东夷族是一个支系繁盛的庞大部族。东夷族同中原夏族既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看,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应当是东夷诸多部落远古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概言之,作为东夷部落的先民在距今 9000 年左右就开始谱写着辉煌的历史。 <font color="#ed2308"><b>一、因水而生,肇建城邑(丘墟文化的印证)</b></font><br> 先民择水而居,巨野河和武原河流域也许是原始先民理想的居住之地。从山上到山下,是人类迈出的颇具关键性的一步,有了这一步,才会有以后的筚路蓝缕,“式辟四方”,才有了今天称之为华夏文明的黎明期——龙山文化。<br> 环绕龙山的巨野河和武原河,即两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巨野河,西支发源于西营镇拔槊泉,东支发源于北曹范村西的巨野河,又名巨合水。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 :“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经巨合故城西。”东西两支在龙山北汇集流入现杜张水库后,经历城鸭旺口入小清河。此河两岸遗址甚多,城子崖便是各支流汇入巨野河的第一个河边台地遗址。武原河又名武原水,在巨野河东部,据《水经注》记载:“武原水……北经谭城东,又北经东平陵县故城西。”历史上有名的巨合城和谭国故城就在两河之间。 <br> 1930—1931 年,考古界对龙山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上层为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下层首次发现了一种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称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 2500 年—公元前 2000 年。遗址出土的黑陶主要有杯、碗、豆、盘、盆、罐、瓮、鼎等日用器皿,其中以带扳杯、三足盘、高柄豆、鸟首足鼎、白衣黄陶袋足、肥袋足最富有代表性,还有漆黑光亮、做工极其精致、薄如蛋壳的陶器,称 之“蛋壳陶 ”, 其制 作技术高超绝伦,烧制的温度达1000° C,是陶器中上佳之品。 <br> 此外,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版筑夯土围墙遗迹,考古发掘者认为这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 <br> 城子崖遗址分布于龙山以东武原河畔的台地上,它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更是丘墟文化的印证。 城子崖城平面图 早期城池遗址(北城门) 城子崖遗址出土的陶器 原始部落复原图 吴金鼎与李济 1931年秋,梁思永主持城子崖遺址发掘工作,现场合影 发掘现场 <font color="#ed2308"><b>二、“两河流域”的著名战役(攻城掠地的典范) </b></font><br> “两河流域”是海岱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为“济左走廊”“青齐喉襟”之锁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br><br> <font color="#ff8a00"><b>韩信架桥巨合水,一举攻齐 </b></font><br> 公元前 206 年(汉元年),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相,领兵攻齐,路过 龙山。韩信意欲出奇兵打齐国一个措手不及,故不从城内穿过,在龙山北 1 公里许的巨野、武原两水交汇处架起一座石桥,大军往东直扑临淄,大败齐军,遂后韩信平定了齐国七十多座城。以后,这座桥也为当地百姓 提供了很多方便,为了纪念韩信,当地百姓称此桥为“韩信桥”。 耿弇像 <font color="#ff8a00"><b>著名战役:耿弇讨张步之战 </b></font><br> 历史上著名的“耿弇讨张步之战”也发生在“两河流域”。笔者读司马迁的《史记》,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水经注》记载 :“耿弇之讨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 <br> 三面有城,西有深坑,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张步,字文公,琅邪人,为当地豪强,聚众数千人,自封为五威大将军,据齐地。 <br> 后受命刘永,自封定汉公,未成。建武五年(29),武帝派建威大将军耿弇起兵讨张步,张步闻之,派大将费邑守济南(即东平陵),派费敢守巨里(即龙山巨合城),又分兵屯祝阿,并在长清及泰山西侧置数十营以待耿弇。耿弇从北临清渡黄河,先取祝阿,故意将部分守兵放跑。逃兵奔处皆知祝阿已破,人心大乱,随后进兵巨里。因巨里西临巨野河,耿弇即派兵砍伐树木,扬言要填平巨野河。几天后,巨里有降者,告之费邑要发兵救巨里。闻之大悦,急令攻下巨里后,自引精兵于巨合城外高冈上大战费邑,将邑斩之。<br> 这是东汉时发生在“两河流域”的一次著名战役。 <b> (文/图:翟伯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