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播下的大智深深流转》黄磊

象山黑三

<p class="ql-block">  《径山播下的大智深深流转》</p><p class="ql-block"> 黄磊</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书是个好东西,就如同人们对五谷杂粮的喜爱一般,必不可少。但是,也有人说书如果读得多了,有时候也会想的多。我在平日里就如同许多人一样,有时候手捧一本“闲”书不免的就在胡思乱想:</p><p class="ql-block"> 人活在这个多彩斑斓的世界上,无论如何折腾,或许终了亦不可能知道以及把握天下所有的事,尤其是未经历的以及不甚寥寥的往事。就如同有时候书读着读着就迂腐了,书读的就连自己的思维逻辑仿佛也有些“恍惚”了。由此,平地里便生出了一些无聊,便也生出了一些“心事”。</p><p class="ql-block"> 就像现在无论我们怎么样的看待世界,看的最顺眼也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念想和追求的,还是那一间小院白墙灯影下,溪流金虾寻古人。因此,无论是举头望明月,还是低眉识字本,一旦了却了曾经的过往,我与我揣着同样梦想的人还是认为,到头来无需了深宅大院,依然是一片又一片的瓦瓴‌、一堵又一堵洁白的墙面的好;依然是在一盏油灯的照耀下,手捧着一本“闲”书安逸自得的好。仅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  转眼一个瞬间,几年的光阴已经不在。四年前我去了一趟径山,登上并拜谒卧于山顶盆洼的径山寺,在友人的陪同下山上山下转了几圈,又仔细的看了看,再读了几本与径山以及径山寺相关的书籍,也就生出了一点“心事”,并一直存在了心里,时光过了一阵又一阵,我便会在不经意之间于思想中,翻出来“瞧一瞧”这颇为有点意思的径山还有径山寺,总有一点思想提起笔说一说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杭州的友人盛情邀请我们去杭州畅游,兴致勃勃的讲述余杭的径山是值得看一看的,并继续讲到这是一座有文化的山,最值得参观的就是径山的禅宗名刹。我多年生活和工作在上海,几十年间穿梭于江南地区,尤其对浙江的山水文化和人文地理略知一二,比如临海的国清寺我就去过多次。每次踏入千年古刹国清寺都会给我一种新的体验,都会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举头望着国清寺高大的院墙和深深的、精致的亭台楼榭,还有多人无法合围共抱的古槐、古柏和古松,以及穿行其间的虔诚信教徒和游人,都会给人们留下震撼和无以忘怀的印象。但是,余杭的径山和径山寺我却不熟悉,这是一座如何的禅宗高山呢?在去往杭州和余杭的途中,我笑着询问一同前行的施先生,是否对径山还有径山寺了解多少,施先生微笑摇头,不甚了了。如此这般又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期待,更希望尽早尽快的登上径山,还有那座神秘的禅宗名刹,一睹风采。</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车登山,趁着兴致沿着先人开辟的径道一路向上,峻伟灵秀的径山映入眼帘,还有雄伟壮丽的径山禅宗古刹令人震撼,这是让到此一游的人们和顶礼膜拜的信徒兴奋的一刻,不虚此行。近山古刹初于唐代,建于天宝元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742年)</span>,相传法钦和尚来此结茅传教,被赐封为“国一禅师”。至南宋 孝宗帝亲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嘉定间又被列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鼎盛时,殿宇楼阁林立,僧众达3千,被誉为“东南第一禅寺”,径山峰峦挺秀,风景秀丽。径山寺尚存有多处遗址,宋孝宗所书的寺碑、“三圣”铁佛和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钟以及钟楼,还有寺碑记、元鼎等文物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苏东坡也曾四上径山,现存“东坡洗砚池”遗址。径山人多以两物为傲,一是禅,二是茶,后人在研究和弘扬径山的丰富文化中,重点研究了径山和径山寺的禅与茶的内在联系,可见它们在径山人内心中的地位,以及在中华民族宗教史和茶文化史的重要地位。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寺院内参观游览,寺庙内大片的茶文化的碑刻和壁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宋时期中日交往日渐频繁,宋商船可以直接进入濑户内海停靠冰库港,这种频繁的贸易往来尤以茶文化和茶贸易为盛,在这一时期应邀去日本弘法的有南溪道隆、兀庵普宁、大休正念等20多名中国僧人。当然,更多的是大量的日本僧人入宋,当时入宋日僧除了学习佛教的禅宗、戒律之外,还兼习文化、文学、艺术和茶道等等各个方面。好学的入宋日僧还对南宋的诗文、书法、绘画、建筑等各个方面都饶有兴趣,他们潜心效法遣唐使将璀璨的中国文化悉数移植回日本,其中日高僧圆尔辨圆功不可没,由于他的努力将千年传承的径山绿茶茶籽带入日本,并在他的家乡静冈县试种成功,从此径山茶播遍整个日本。这种官方或民间的两国禅文化的交流鼎盛的同时,将中国的茶文化也移至日本并愈加发扬,当时径山所产的毛峰绿茶与杭州的西湖龙井齐名,相传唐代陆羽(湖北人)也曾在此著《茶经》一部。至此,中国多朝开创的“茶宴”“斗茶”等饮茶礼仪,逐渐被日本高僧等全盘传回日本国内,并发展成日本的茶文化里的要义“茶道”。由此可见,中日两国民间的交流学习推动了两国关系的互动,成为两国一衣带水良好关系的佐证,还逐渐成为两国文化和贸易发展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p><p class="ql-block"> 我们饶有兴趣的继续在寺庙里参观,其中一则发生在径山寺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日僧入北宋多为灭罪或解脱,而入南宋多为求法或解法而来。“首山竹篦”为著名的禅宗公案,指首山省念禅师拈起竹篦,截断并接触及问背等情景,启发弟子佛法绝缘和哲学思辨的境地。圆尔辨圆入南宋求法可谓目的单纯,他自登上径山三年之后某日,无准师范念其于径山求法已有多年,也向其考问“若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汝唤作什么?”如若叫竹篦,则拘泥于原有概念,如果说不是又不免生出疑问,圆山辨圆陈述不成,无言以对,无准师范怒其三年学法不成,不免被责骂痛打。然而,圆山辨圆在气息奄奄之际,茅塞顿开,大彻大悟,终摆脱“有无”二字,入心学成。其实,这个公案的目的是通过手握竹篦的简单表现形式,引导弟子思考语言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无准师范通过这种方式方法,让圆山辨圆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到禅的精髓,这种通过具体事物引发思考的方法,是禅宗常用的教授方法。此种启发的教授方法在哲学中也多用于比喻人与外界的关系,强调注重学习以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虚心处世的极端重要和待人谦和的必要性。</p> <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化的无限深邃和无限透彻,以及哲学和宗教的完美性、表里性和认识的复杂性,使一个初到中国意图学法弘法的日本僧人吃尽了苦头。不过,这位甘愿吃苦、乐于吃苦的苦行僧学到了真经,得到了径山寺禅宗的亲授真授,圆山辨圆不枉此行,并在返回家乡之后开启了日本一代宗法的盛世。</p><p class="ql-block">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永为直线性的运动,曲线向前是事物发展的本质需求。国与国甚至多国之间的关系呈现为更为复杂的国际关系。</p> <p class="ql-block"> 十四世纪之后,日本进入南北朝分治,诸侯割据。一些南朝封建主趁机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沿海居民深受其害,历史上称之为“倭寇”。戚继光,明代军事家、著名抗倭民族英雄。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调浙江任参将,他积极抗御倭寇,排练自创的鸳鸯阵,组织新军将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他在台州、宁德等地抗倭,扫平浙东和闽北等地的倭寇。有一年我和朋友去临海旅游,当我们登上临海坚固的古城墙,居高临下看着蔚为壮观的古城墙,这种气势使我们感到震撼和感慨,陪同我们一同参观的蔡先生指着一旁正在翻煎菜饼的美食摊,颇有些动情的说:戚继光带领三千戚家军保卫当地民众,自愿抵制袭扰临海的日本浪人倭寇,十分英勇和艰苦卓绝,当地的民众就把猪肉剁成肉末,与咸菜或鲜菜混合摊成麦饼,再集中踊跃送往城墙上供抗倭兵勇食用,这种行为也表现出了临海人民与威家军同仇敌忾的决心,至此在当地也流传下一段美谈。久而久之,麦饼也就成为了临海当地的一种美食保留和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 还有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国人世代铭记。</p><p class="ql-block"> 但是,一切事物的发展均表现为多样性、复杂性以及曲折性。</p> <p class="ql-block">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而产生波折,也会受到当事国的国策调整而受到影响。但总是会在一段时间之后归于理性,并健康的向前发展。</p><p class="ql-block"> 政治上的高屋建瓴和引领潮流是各国领袖们的风范。为此,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的中日关系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运筹新时代的中日关系,首先需要明确战略共识。应坚持以全球大视野思考和谋划两国关系,坚持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加强沟通协调,积极推动构建携手合作、互利双赢的新格局。</p><p class="ql-block"> 3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东京同日本首相石破茂举行了会晤。王毅指出:中日互为伙伴,而不是对手;互为机遇,而不是风险,应当相互支持,而不是彼此割裂。王毅又强调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中间之间的国家合作要行稳致远,双边关系要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使之更加成熟、更加稳定、更富韧性。此次中日会谈达成20项共识。</p> <p class="ql-block">  当东京浅草寺的钟声与西安大雁塔的晨钟共鸣,中日关系的未来或许成为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东方试验田。毕竟,这是历史的机遇留给两个邻邦的最大启示。</p><p class="ql-block"> 一衣带水,共存向前。</p><p class="ql-block"> 径山,它于风雨天下播洒的美丽种子,实时的绽放出艳丽的花朵。</p><p class="ql-block"> 读书读到精彩之处,必然扼腕拍手称快;当人们看透了世态风景,也就不再苛求彼此有无。因为,天下原本如此,当人们昂起头向前展望,那里一定是一片又一片的蓝天,还有不断浮动的朵朵白云。</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书写下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心情也随之渐渐的归于平静,那是秀丽灵动的径山给予我的智慧,还有它于世界播下的大智,以及倾情倾力的深深流转。</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3日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