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 /文 :跟我出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 : 713038</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1年11月2日,是来到鄂尔多斯集中健康监测的第4天,康巴什媒体发布了我做为滞留游客写下的第4天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今早醒来打坐窗前,等待鄂尔多斯的日出。清晨,是一天的希望,是14天隔离日程中又将走掉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坐在万籁寂静的房间遥望东方,眼见从天际线飘来一层胭脂红披盖在康巴什大桥下的水面上。我查看手机,日出将在7点零9分来临。</p> <p class="ql-block"> 7点刚过,有如一位蒙着面纱的羞色少女,遮着温润翠红的半个扇面从大桥下徐徐露出脸庞,随着一分一秒的时空变幻,一轮红日冉冉升腾在大桥之上,霎间,万道霞光透过大桥牵拉绳把天空与大地牵手在漫天的红日里。我倚在窗前,拍下了旭日东升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傍晚,我将康巴什耀眼辉煌的日落收进窗内,晚上又将康巴什五光十色的夜景与我室内的书桌同框。</p> <p class="ql-block"> 在隔离的日子里,有专门云端时段的抖音视频为游客进行文艺表演,并鼓励大家一同跳起来唱起来进行互动。</p> <p class="ql-block"> 早观日出,晚看日落,夜赏霓虹,在房间随着组织的活动又唱又跳,这种愉快和浪漫将浸润在宝贵的14天里。</p> <p class="ql-block"> 上午8点整,一如既往做过核酸,在长长的楼道里,工作人员与室友们留下了一句句温柔暖心的对话。一日三餐,似无重复,饭后工作人员会送来水果。</p> <p class="ql-block"> 每日上午,电话铃声里总会传来一位温柔女孩甜甜的声音,从饮食是否可口,身体是否舒适,有什么需要帮助,逐一问到。这是康巴什专为隔离游客成立的"爱心问候志愿团队"。</p> <p class="ql-block"> 这次额济纳滞留游客千里大转运,被分别安置在了全市18个集中隔离场所,鄂尔多斯配备了充足的物资,为滞留游客建起了安心、舒心、温馨的家。</p> <p class="ql-block"> 为承接好这项任务,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及各区旗都是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并做到一天一调度,重点抓细节。如果说今天上海迪士尼上演了一场"速度战",我要说,在鄂尔多斯每日里上演的就是一场"质量战"。</p> <p class="ql-block"> 在第二故乡的日子里,应读者们的要求,让我讲讲当年来到内蒙的故事,我想以《岁月永久的纪念》讲给养育我成长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组建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批示:经伟大领袖毛主席批准,同意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p> <p class="ql-block">1972年1月24日,《兵团战友报》在纪念兵团成立三周年登载的组建兵团批示。</p> <p class="ql-block"> 在毛泽东主席"屯垦戍边、寓兵于农"的号召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呼和浩特市成立。数以万计的现役军人、复员转业军人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保定、青岛、绍兴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千千万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p> <p class="ql-block">在十万大军中,来自保定的知识青年约5000人,分布在兵团六个师。当年二师二十团和我所在的三师二十三团及二十五团,浩浩荡荡开进杭锦草原,扎营在汹涌澎湃的黄河南岸,屯垦在茫茫无际的库布其沙漠边。曾几何时,在杭锦旗漫长的242公里的黄河线上,到处是兵团战士一身绿色身影,成为祖国北疆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1969年9月,还是少年的我第一次进行了人生选择,参加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踏上远离父母故乡的路。</p> <p class="ql-block"> 那是1969年8月初的一个午后,我正在保定女中——要武战校(今保定市十七中)三楼高中班大姐的教室里练习歌曲《远飞的大雁》,那时我和几个同学在38军113师宣传队当编外队员。</p> <p class="ql-block"> 一位清瘦高个子中年军人大概顺着声音走进来,听我唱完之后慈祥地询问我的情况,问我愿不愿意和他走——参加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队。之后,我知道了他是接收保定知青的童指导员。</p> <p class="ql-block"> 我虽然只有15岁,已是文化大革命洗礼过的初中生,受大姐和她的同学们的影响,去兵团乃是求之不得。</p> <p class="ql-block"> 那时整个要武战校都在燃烧,校园里贴满了到边疆去、到兵团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 1969年8月,父亲、大姐、大哥和妹妹送我离家前,在保定古莲花池留下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在我多次家庭争取之后,公元1969年8月16日,我与保定市红代会宣传队一行20名学生(包括我们两名女生),由保定火车站经由北京站转乘包兰线的绿皮火车,开始了一名青少年的向往和远行,也开始了我人生迈入社会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 那时,大西北的内蒙古在哪?黄河在哪?草原在哪?小时候听说一批成份高的人迁徙到了大西北,从此我知道那里很荒凉,很遥远。</p> <p class="ql-block"> 离开保定那天,当全家人跟在我们乘坐的列车后面跑起来的时候,多少日满腔热血憧憬着屯垦戍边的兴奋嘎然而止。</p> <p class="ql-block"> 记得火车大概到了张家口下花园,一路不肯说一句话、不吃东西的我成了这支队伍的关注点,我和他们都不认识。</p> <p class="ql-block">一位年龄大些的同学看别人劝不动我,过来说“听叔叔的话,吃饭。”这句话终于成为让我哭出来的导火索。 让我叫“叔叔”的人就是当年保定市红代会宣传队队长陈其斌大哥,他后来退休在保定市第二职业中学(原保定市五中)校长岗位上。</p> <p class="ql-block"> 两天之后的傍晚,列车停靠在一个荒凉小站——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磴口。那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里将是我生命中永远魂牵梦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火车站设有3师23团转运站。当晚,我们被转运到磴口城外三圣公黄河大桥下面的一个五七干校,便是后来我们连的连址。这里只有一溜马棚似的干打垒,里面堆放着粮草。</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合衣躺在弯腰才能爬上去的粮草垛的大麻袋上。我记得麻袋装的很满,稍不小心瘦弱的我就会漏到圆咕喽的两个麻袋的缝隙中。</p> <p class="ql-block"> 40多年前内蒙古的8月夜晚很冷,我开始肚子疼便摸着黑爬出来。</p> <p class="ql-block"> 广袤的黑夜里,远处刺眼的汽灯处传来叮当叮当的铃声,早晨才看到是一群拴着的骆驼。多少年之后,我依然记着那个漆黑寂静夜晚中清亮的铃声和一个人的怕。</p> <p class="ql-block"> 天亮之后,我们搭乘团部拉煤的大卡车,奔赴23团团部——伊克昭盟杭锦旗。</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落脚在成片沙丘旁的童指导员的连队——23团10连。那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除了荒漠之外,就是成群嗡嗡作响的蚊子。</p> <p class="ql-block"> 不知谁给了我一把镰刀去割蒿草。傍晚,整个营区弥漫着蒿草的浓烈味道和烟雾,以此驱蚊。</p> <p class="ql-block"> 这是到兵团后发的第一套军装,记得是在团部的荒草地上拍的。一星期之后,我们一行被分解到各个连队,我们同行的5人回到一连驻地——磴口。</p> <p class="ql-block"> 因为想家,我哭了整整半个月。听班长说,半个月之后,我再也不轻易掉一滴眼泪,开始了在兵团这个大熔炉里艰苦生活的煅造……</p> <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发出后,康巴什融媒体打电话告诉我,不少市民来电话询问我住在哪个酒店,有的找到康巴什媒体驻地,他们带着丰盛的食品,想看看当年那么小就远离父母,来到这亘古荒漠以军人严格管理屯垦戍边的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