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372141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请继续跟随我游览金山风景名胜区。</b></p> 金山寺 观音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观音阁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后在清同治年间重建,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经历了多次历史变迁和修缮,得以保存至今,是金山寺景区内重要的古建筑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观音阁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作为佛教寺庙的一部分,观音阁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场所,观音菩萨在佛教中被视为慈悲与救渡的象征,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朝拜祈福,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观音阁内保存着一些精美的佛像、壁画、雕刻等艺术作品,它们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观音阁东墙上嵌有乾隆游金山御碑3方,这些御碑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研究清朝历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观音阁位于金山寺之上的悬崖之上,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金山寺及周边的全景,景色十分壮观。</b></p> 留玉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宋神宗元丰年,大学士苏东坡来金山寺看望好友佛印禅师,期间两人互逗禅机。佛印禅师问苏东坡“此间无坐榻,居士来此做什么?苏东坡答:“暂借禅师四大坐榻。”禅师说你若能回答我的问题就借给你;否则就输了你腰上的玉带,如何?东坡欣然应允。禅师问东坡你刚才说暂借我的四大坐榻,只是佛法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你向什么地方坐?东坡不能答,留下玉带,佛印禅师回赠云山衲衣一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苏东坡写《戏答佛印》:“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表达他对佛法的虔诚和敬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佛印禅师得到玉带作为镇山之物,在金山建了一座留玉阁存放玉带,史称“留玉”。留玉阁具有典型的江南佛教建筑特色,飞檐翘角,造型古朴典雅,与金山寺的整体建筑风格相得益彰,展现出精湛的建筑工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留玉阁内的东坡玉带见证了苏东坡与佛印的深厚友谊,也体现了宋代文人与佛教的密切交流。留玉阁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参观,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和书画作品,为金山寺的文化传承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p> 龙 井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龙井位于金山寺天王殿右侧通道,金山寺的一处重要景观。历史上,中泠泉位于长江江心,取水十分困难且危险。据《金山志》记载,南宋住持宝印参禅入定,梦游龙宫受龙王之请,在寺中凿井,且龙井水质与中泠泉相似。井中之水极好,初名龙井,后明朝名人都穆改名为“东南第一泉”。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品尝过相关泉水,并赋诗赞赏,岳飞、文天祥等历史名人也曾留下与金山寺泉水相关的诗句。</b></p> 韦驮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韦驮天尊是金山寺重要的护法神,韦驮天尊又称韦驮菩萨,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后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金山寺,韦驮天尊备受尊崇,其塑像通常被安置在韦驮殿,供僧人参拜和信众瞻仰。金山寺在重修时,住持认为弥勒以欢喜心引人入路,佛法已成,无需韦驮在佛殿前护佛,但禅堂前不可无韦驮,因此特建韦驮殿供奉韦驮天尊,僧人每天都会来此参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韦驮天尊守护着金山寺的佛法传承与修行秩序,象征着对佛教教义的捍卫和对邪魔外道的抵御,给予僧人和信众精神上的庇佑与慰藉。金山寺僧人每日参拜韦驮天尊,见韦驮杵如闻棒喝,能起到警醒和激励作用,促使他们精进修行,弘扬佛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在金山寺园林里,脚下的石板路透着古朴的气息,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抬眼望去,左边月亮门上的门额“水月道场”四字,字体端庄而飘逸,在阳光的轻抚下,散发着一种神秘而深邃的韵味。“水月”二字,让人不禁联想到水中之月,虚幻却又美妙,恰似这道场中蕴含的佛法智慧,看似无形,却又无处不在,启迪着人们对世间万物虚幻与真实的思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边月亮门上的“性空世界”门额同样引人注目。“性空”乃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这四个字犹如一把钥匙,似乎要引领人们开启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去探寻世间万象本质为空的真谛。门额上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经过岁月的精心雕琢,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屋檐下,那一串串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跳动的火焰,为这座静谧的园林增添了一抹活泼而喜庆的色彩。不远处的许愿架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许愿牌。每一块许愿牌都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心愿。金山寺园林的这一方天地,就这样巧妙地将佛教文化、传统建筑与人们的美好期许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而迷人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上,一尊高大的观音像巍峨矗立,仿若从尘世之外降临,她面容慈祥庄严,细腻的五官轮廓宛如被岁月精心勾勒,眉如远黛,双眸低垂,似在俯瞰着世间众生,目光中满是无尽的悲悯与关怀。眼神清澈而深邃,犹如一泓清泉,能洗净人们内心的尘埃与烦恼;又似璀璨星辰,照亮了迷茫之人前行的道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观音菩萨身披一袭红色点缀着金色花纹的披风,那红色鲜艳夺目却不失庄重,而金色的花纹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如同流动的星河,闪烁着神秘而高贵的光芒。披风随风轻轻飘动,带着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轻柔地拂过每一个人的心田,给予人们慰藉与安宁,尘世的喧嚣与纷扰都渐渐远去,人们沉浸在这片神圣庄严的氛围中,感受着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环绕在观音像周围,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股宁静祥和的气息。微风轻拂,带来丝丝缕缕若有若无的梵音,仿佛是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又好像是在人们的心底回响。游客们纷纷停下脚步,或是双手合十,虔诚地闭目祈祷;或是仰望着观音像,眼中满是敬畏与敬仰。在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尘世的喧嚣与纷扰都渐渐远去,人们沉浸在这片神圣庄严的氛围中,感受着佛教文化那博大精深的力量。</b></p> 静心院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静心院,这座隐匿于寺院一隅的出家人宿舍,宛如喧嚣尘世中的一片净土,散发着独有的宁静与祥和。静心院,不仅仅是出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更是他们心灵的归宿。在这里,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专注于内心的修行,追寻着佛法的真谛,以一颗纯净的心面对世间万物。</b></p> 水陆大法会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梁武帝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阴历二月十五在镇江的金山寺首创水陆法会,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最初是为超度他死去的妻子,后用三年时间制定了水陆仪轨,以救拔水陆众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经历隋唐五代的曲折发展,在宋朝时形成规模并广泛传播,至元明达到鼎盛,清代至民国主要以修撰《水陆仪轨法本》为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6年,金山寺水陆法会被省政府批准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金山寺水陆法会音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山寺水陆法会坛场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坛正中悬挂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三像,下置供桌等,四周围以布幕,两侧分挂上堂、下堂各十位水陆画像。外坛有六个坛场,包括大坛、诸经坛、《法华》坛、净土坛、《华严》坛、瑜伽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法事持续七昼夜。第一日三更外坛洒净,四更内坛结界,五更遣使建旛;第二日四更请上堂,五更奉浴;第三日四更供上堂,五更请赦,午刻斋僧;第四日三更请下堂,四更奉浴,五更说戒;第五日四更诵《信心铭》,五更供下堂,午刻斋僧;第六日四更主法亲祝上下堂,午前放生;第七日五更普供上下堂,午刻斋僧,未时迎上下堂至外坛,申时送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山江天禅寺会定期举行水陆法会,如2024年10月13日至10月18日就举行了甲辰年九月十一到九月十七的水陆法会,善信可至寺内客堂或通过公众号登记延生禄位、往生莲位,或随喜供斋、供灯、供花果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山寺水陆法会具有祈福、超度的功能,能为死者超度、为生者祈福,是佛教弟子极为重视的法会,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救度众生的理念。</b></p> 金山文化广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山文化广场紧邻金山寺西部,广场面积为1.67公顷,于2008年底建成,是金山寺举行法事活动及集会的重要场所,也是每年跨年、除夕进香的必选之地。其中三福桥、宝相花地刻、撞钟架、转经轮、石经幢、阿育王柱、照壁等景观将渊远的佛教文化融入其中,作为金山寺大雄宝殿轴线的延伸,金山文化广场是较为经典的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北端矗立着三根仿唐代风格建造的高大石经幢,每根高度约为10.6米,上面雕刻有佛像及文字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三根石经幢之间悬挂着一口重达两吨多的大钟,由青铜铸造而成,声音洪亮悠远。大钟旁边还有一口铜鼎,铜鼎内放置着一个巨大的编钟,造型精美别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东西两侧墙壁上分别镶嵌着巨幅石刻楹联,东侧为“问世间情为何物”,西侧为“试看人间造化功”,对仗工整,寓意深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东南角有一处园林景观,种植了许多树木花卉,其中不乏盛开的腊梅花,香气扑鼻,腊梅树下还有一块刻着“信”字的石头,据说是明代书法家的手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山文化广场的三福桥,横跨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成为广场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桥上镌刻着醒目的桥名,分别为“福德桥”、“福寿桥”、“福慧桥”,字体刚劲有力又不失飘逸洒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福德桥”,承载着人们对幸福与品德的美好祈愿。踏上这座桥,仿佛能感受到福气与美德如潺潺流水般汇聚而来。它寓意着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不忘修养自身品德,唯有德才兼备,方能收获真正的幸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福寿桥”,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殷切期盼。当人们漫步其上,微风轻拂,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温柔流淌,带来安康与长寿的祝福。走过这座桥,人们心中满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健康长寿的向往,祈愿自己和家人能够无病无灾,尽享天伦之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福慧桥”,蕴含着对智慧的追求与渴望。站在桥上,极目远眺,视野开阔,思绪也随之飞扬。这座桥象征着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不断汲取智慧的养分,用智慧点亮人生的灯塔,拥有福慧双全的人生才是圆满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三座桥紧密相连,又各自承载着独特的寓意。它们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之所,承载着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p> 禅字景点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禅”字景点位于镜天园景区的中心位置,采用11000株生命力强、叶色四季变化明显、开雪白花团、结火红果实的欧洲荚迷新品种植物,再加以自细石子平铺衬底,勾勒出一个占地面积达1350平方米的巨型“禅”字。登上慈寿塔,眺望镜天园景区,这个“禅”字显得格外-醒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在金山寺镜天园和百花洲景区,仿佛踏入了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脚下的石板路蜿蜒曲折,带着我们悠然穿梭在这片如梦似幻的天地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湖水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澄澈而平静,将世间万物清晰地倒映其中。远处文化广场上的红色撞钟架,在阳光的照耀下鲜艳夺目,那热烈的红与湛蓝的天空相互映衬,美得动人心魄。此刻,它的倒影映入湖中,就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对称画作,红色撞钟架与水中的倒影上下呼应,宛如一对孪生姐妹,共同构成了一幅奇妙的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桥洞,沿着湖边的栈道缓缓前行,栈道两旁的红花绿树交相辉映,宛如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肆意挥洒着斑斓的色彩。娇艳欲滴的花朵争奇斗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簇拥在一起,散发出阵阵醉人的芬芳。翠绿的树叶在阳光的抚摸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鲜嫩而富有光泽。这些红花绿树的倩影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水底画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经意间远眺湖对面,一幅古色古香的画面映入眼帘。湖对岸的楼阁错落有致地矗立在绿树丛中,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古代建筑的典雅韵味。参天大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像是一把把巨大的绿伞,为楼阁撑起了一片清凉。这些楼阁和大树的倒影在水中清晰可见,湖水宛如一面天然的画布,将它们的风姿完美地复制下来。微风拂过,水面上的倒影轻轻晃动,仿佛是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让人不禁陶醉其中。</b></p> 金山廉政文化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沿着栈道走进金山廉政文化园。该园位于金山景区天下第一泉区域,以清代知府王仁堪的清廉事迹为依托,由王仁堪纪念馆、鉴亭、天下第一泉、芙蓉楼、廉政馆等文化内涵深厚的廉政景观组成,融自然人文景观和廉政文化景观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教育基地。精心打造“沉浸式”行走的廉政课堂,在山水画卷中感受廉政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淬炼清廉初心,汲取奋进力量。金山廉政教育基地先后被评力“镇江市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b></p> 中泠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泠阁位于金山寺外的天下第一泉旁,是一座两层楼房。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氛围相得益彰。楼阁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展现出精湛的建筑工艺。其外观造型优美,具有典型的江南古建筑特色,是金山寺景区的重要景观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泠阁所在的位置,历史上就是中泠泉的所在地。中泠泉在唐时被陆羽评为全国第七,后被名士刘伯刍列为七等中的第一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众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诗篇,如苏轼的“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为中泠阁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b></p> 天下第一泉历史文化展示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泠阁—楼是天下第一泉历史文化展示馆,陈列着与中泠泉以及金山寺相关的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展示了中泠泉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以及金山寺的发展历程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b></p> 王仁堪纪念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泠阁二楼是王仁堪纪念馆。纪念馆门前挂着“王公祠”匾额,入门正厅中“功德流芳”匾额下是镇江福建商会捐赠的王仁堪铜像。厅壁两侧挂着原市委书记钱永波主创的对联“为民爱民亲民,廉政勤政实政”。3间展厅里的墙壁上展示着王仁堪的生平事迹,馆内用中式花窗和仿古屋檐营造复古气氛,墙上有仿铜的梅兰竹菊花样装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仁堪是晚清著名的清官,是清史稿巡吏传中的最后一位巡吏。他品行端正,敢于直谏,在地方官任上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和敬重。该纪念馆的设立,有助于后人了解王仁堪的生平事迹和廉政精神,传承和弘扬其优秀品质。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仁堪(1849—1893),字可庄。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状元。光绪十六年(1890)十一月授镇江知府,次年三月到任。光绪十九年(1893)七月调任苏州知府。十月病逝于任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仁堪任知府时已开埠近30年,有英美等领事馆和英租界,港口兴旺,特别是转口贸易量大。但当时的中国整体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社会矛盾突出,农业、教育和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王仁堪刚刚上任,就接连遭遇丹阳教案、早灾、蝗灾等天灾人祸,但他勇于担当,以实心行实政,平教案、输俸钱、募捐款、筹资金、修水利、灭蝗祸、贩灾民、兴慈善、办学堂、建一泉,深得民心。逝世后,镇江士民为他建立了多所祠堂,以表达对他的纪念哀悼之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仁堪病逝后,镇江绅士韩弼元等人联名上书两江总督刘坤一,列举王仁堪种种政绩,请求朝廷宣付史馆为王仁堪立传。刘坤一核查后,给光绪帝奏折中称:“王仁堪恺悌之心行仁义之政,无急功,无近名”,将他同西汉及北宋五位代表性的清廉有为官员相比,称赞他“以实心行实政”,“卓然有古循吏风”。鉴于王仁堪的突出事迹,清廷下诏国史馆为其立传。</b></p> 天下第一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泠泉也叫中濡泉、南泠泉,“天下第一泉”。唐宋之时,金山还是“江心一朵芙蓉”,江水受石牌山和鹘山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泉在波涛滚滚的扬子江水之中,是万里长江中独一无二泉眼,由于河道变迁,江沙堆积,金山与南岸陆地相连,泉源也随金山登陆,泉口处已变为陆地,现在泉口地面标高为4.8米。“绿如翡翠,浓似琼浆”,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用其沏茶,清香甘冽。有奇特的“盈杯不溢”现象,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也不见沉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唐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列全国第七。稍陆羽之后的唐代名士刘伯刍品尝了全国各地沏茶的水质后,将水分为七等,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为第一等,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到此,留下了“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的诗句。南宋名将文天祥畅饮后,豪情奔放赋诗一首:“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诗,闲品茶经拜祠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同治八年被发现后,石工在泉眼四周叠石为池。同治十年,常镇通海通观察使沈秉成写记立碑,建亭。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亭榭,并拓池40亩,开塘种植荷茭,又筑土堤,种柳万株。石栏的南壁上刻着王仁堪写的“天下第一泉”五字。中泠泉作为镇江的重要文化符号和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品茗,2014年地质环境院的相关项目使其成为“中国四大名泉”中的水质第一泉。</b></p> 鉴 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对中泠泉进行了一系列修复工作,包括勘察、清淤、修筑石栏等,并拓地四十亩,构筑土堤,抵挡江水侵蚀。为纪念这位高风亮节的知府,镇江百姓在中泠泉南建了“王公祠”,并在泉畔建造了八角凉亭“鉴亭”。鉴亭为八角凉亭,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亭中有石桌石凳,可供游人小憩,在亭中观景品茗,十分风凉幽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鉴亭”之名,寓意以水为镜,以泉为鉴,象征着王仁堪为官清廉、高风亮节,如泉水般清澄鉴人。亭上刻有丹徒知县王芝兰所撰的对联:“水木湛清华,金焦而外,又益名区,却忆向岁经营,江左风流贤太守;春秋多佳日,簿领余闲,偶来游眺,犹记故乡仿佛,济南潇洒大明湖”,表达了对王仁堪的钦佩与怀念之情。</b></p> 掬月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掬月亭为四角攒尖顶,飞檐翘角,亭身轻盈灵动,结构精巧。整个亭子采用木质构建,古朴典雅,与周围的湖光山色、古建筑相得益彰。月圆之夜,明月倒映在湖水中,与亭台楼阁相互映衬,形成一幅美妙的画面,让人仿佛可以伸手掬起水中之月,意境十分优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掬月亭的名字富有诗意,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诗句,以及古人对自然美景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为游客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和浪漫的氛围。掬月亭作为芙蓉楼景区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b></p> 芙蓉楼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原名西北楼,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因楼下遍植芙蓉而得名,距今约有1600多年的历史。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唐代犹存,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芙蓉楼毁于兵乱。现芙蓉楼于1992年易址重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芙蓉楼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古建筑,高19米,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外貌古香古色。登临此处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欣赏到长江的壮丽景色以及金山的全景,是欣赏金山风光的绝佳位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体建筑由芙蓉楼、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组成,通过曲折回廊相连,布局错落有致,与周围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夜晚时分,在灯光的映照下,芙蓉楼与湖水、石塔相互映衬,形成一幅美丽的夜景图,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芙蓉楼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而扬名,“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让芙蓉楼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高洁品格的象征,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登临,留下了许多诗词佳作。芙蓉楼承载着镇江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是镇江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对于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b></p> 冰心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冰心榭位于金山寺景区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与金山寺隔湖相望,是芙蓉楼景区总体建筑的一部分。该榭为仿古建筑,与芙蓉楼、掬月亭等建筑风格协调统一,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其结构精巧,采用木质构建,展现了传统建筑工艺的精湛技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榭内空间开阔,设有桌椅等设施,可供游客休息、赏景。榭的位置绝佳,游客可在此近距离观赏湖水的波光粼粼以及周围的园林景观,还能看到金山寺的金碧辉煌和慈寿塔的挺拔身姿,将湖光山色与古寺美景尽收眼底。</b></p> 郭璞墓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郭璞生于公元276年,卒于324年,河东闻喜人,字景纯,博学多才,词赋为东晋之冠,著有《尔雅注》《山海经注》《葬经》等书,同时精通阴阳卜筮之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郭璞墓位于金山旁的云根岛,历代都有记述,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载。</b></p> 测量景观标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测量标志是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各类测绘活动和空间定位的基准。景观型测量标志建设,是江苏省创新测量标志管理的-r项举措,旨在集宣传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将永久测量标志与所在地历史、地理、文化和自然景观相融合。</b></p> 百花州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初建设为金山公园花房,有温室、盆景园、苗圃;1994年改建为景点,沿湖筑有花架、长廊、观景亭台和游船码头;2010年经过改造后,以“赏花-禅乐”为主题,体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亦如来”的意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园内种植了大量的花木,如银杏、冬青、玉兰、杜鹃、月季、海棠等,四季有绿、四季有花、花木扶疏、百花争艳。塔影湖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湖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四周葱郁的树木,与荷花、睡莲相得益彰,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在百花洲,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落在身上,暖在心头。在这里,时间变得缓慢而温柔,所有的烦恼与疲惫都被抛诸脑后,每一步都像是在与自然对话,每一眼都能收获满满的惊喜,金山百花洲,无疑是尘世中的一片净土,让人沉醉其中,不愿离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未完待续,下篇请继续跟随我游览金山风景名胜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