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真正的风景,都只在人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余秋雨)</span></p> <p class="ql-block">老去的是时光,而不老的是灵魂,挥别的是如烟似梦的过往,留下的是应该是淡然自若的心绪。</p><p class="ql-block">流年似水,浮沉的光阴虽不曾为爱停留驻足,而拥有一颗诗心的人却也终会拥一份幽香,沉淀一份美好,象一首渐远飘逝的动听的歌,象一杯蕴香醇厚的入口入心的茶,轻轻抚慰曾寂寞疲惫的灵魂。</p><p class="ql-block">最美的风景只在心中,只在当下,只在此刻,在心与心的相遇,在不急不燥的脚步,在安静的陪伴,在轻轻的放手,在云淡风轻的浅唱,在心灵回归的澄明,就在走过的路和未走的路上。<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所有人</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p><p class="ql-block">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克服自己的浮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社会问题,也是人心治理的关键。</p><p class="ql-block">对于年轻人来说,心能静下来,才华和潜能才能发挥出来,不然,一切的才华反而将束缚人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心的第一个层面是“凡夫心”,这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忧郁不定、反复无常的心。</p><p class="ql-block">但此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这是永恒的,不被死亡以及任何外界事物触及。</p><p class="ql-block">说到底,心性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名词来修饰他们所悟到的真理,但他们都是在阐述基本的心性。</p><p class="ql-block">基督教徒称之为“罪”,印度教徒称之为“梵”,佛教教徒称之为“空”。所有的宗教,都肯定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并要求他的教徒用一生演化和体悟这个核心。这核心就是心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的文明给了我们无穷多的好处,让我们认识了无限复杂的世界,但是另一个方面远远不如我们的祖先,那就是对心灵的认识。</p><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们把人的思想和情绪进行极其烦琐的分析,这样分析的结果,是将人描绘成了充满矛盾、无限复杂的黑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并非说这种种理论不对,而是这些理论的出现,正标志着现代文明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我们正越来越远离单纯的、清澈的心灵。</p><p class="ql-block">我们平时被种种情绪、思想和欲望所主宰,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极其清晰地、极其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能是在欣赏一支美好的曲子,可能是在宁静清澈的大自然流连,可能是品尝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看雪花翩然飘下,或看到太阳从山后缓缓升起,看到一束光线神秘缥缈地射进屋里,都可能让我们瞥见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比宁静和美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光明、安详、喜悦的时刻,都曾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而且美妙得令人难以置信。</p><p class="ql-block">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p><p class="ql-block">身居陋巷的颜回,只有粗粮清水但快乐无比;宗教的苦行者,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感受到常人难以感受到的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的,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了多少。</p><p class="ql-block">因为心不曾被正确理解,如同它不了解自己一样,所以产生了不可胜数的哲学观念和主张。更有甚者,因为一般人不了解、不认识他们的心性,所以就继续在三界六道中流浪,经历痛苦。因此,不了解自己的心是严重的错失。</p> <p class="ql-block">如何改变自己的这种情况呢?</p><p class="ql-block">这就要静观自己的内心,这看似简单,其实却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改变。</p><p class="ql-block">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关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触抚自己的内心生命。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回避向内看的生活,因为一般人总有对自己内心的恐惧,更因为我们认为这不重要,留恋刺激热闹、嘈杂忙碌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向内看被人认为是一种怯懦和消极的行为。是的,我们埋怨着过于繁忙的生活,却继续忙碌着为了能付得起钱去“休闲”,也就是跟随旅行团到某个同样人声鼎沸的地方走马观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的是,真正的财富、真正的悠闲、真正的风景,都只在人的内心。任何这些景象都可以打开人的心灵,认识到世界上无边无际的苦难。让人从这里了解到这世界广大深远的痛苦,让人的爱在这一刻启动。</p><p class="ql-block">慢下来。其实很多人的生活都是慌乱、浮躁的,几乎没有时间来回味、感悟生命的美好。将节奏慢下来,与自己灵魂互赖的人一起精致地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日抽出一点时间,凝神静观,重新回到我们本初的生命:赤子之心。</p><p class="ql-block">在愤怒、贪婪、嫉妒、烦恼、怨恨、欲望、恐惧、焦虑和纷乱时,仔细想想这些是否值得。人有时候得到了某些可以计算得到的好处,却污染了生命源头的活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损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记忆中回想那些给过我们挚爱、关切、帮助的人,重温每一个爱的细节。感激地回想,唤醒我们的爱,想象我们的爱从心中流淌出来,首先从我们最亲近的人开始,然后是亲戚、朋友、熟人、同事、邻居,然后是陌生人,甚至是我们不喜欢或难以相处的人,甚至是我们视为“敌人”的人。</p><p class="ql-block">最后,让我们的胸怀在爱中变得越来越广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余秋雨,男,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中国当代作家、学者。 </p><p class="ql-block">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76年,出版论著《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span>1983年,出版论著《戏剧理论史稿》。1984年,凭借《戏剧理论史稿》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1987年,出版论著《艺术创造工程》。1991年7月,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遗址。1992年,出版散文集《文化苦旅》。1994年,凭借《戏剧理论史稿》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出版散文集《山居笔记》。2000年,散文集《千年一叹》《千禧之旅》出版。2002年,因《行者无疆》获得台湾白金作家奖。2004年,散文集《笛声何处》出版。2005年,出版论著《艺术创造论》。2008年9月,“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成立 。2012年,出版散文集《何谓文化》。2013年,改写完成《吾家小史》。2014年4月,《余秋雨学术六卷》出版;同年,出版长篇小说《冰河》。2015年4月,长篇小说《空岛》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16年1月,文集《余秋雨散文》出版;11月,被选为世界余氏宗亲会名誉会长。2017年6月,散文集《泥步修行》《门孔》出版 。2019年4月,散文集《雨夜短文》、文集《中国文化课》出版。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