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1日星期六,晴。首都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青铜之巅。</b></p><p class="ql-block"> 迈锡尼文明是指希腊大陆上的青铜时代文明,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左右,其中心区域在希腊西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因为"荷马史诗"中最强盛的王国为迈锡尼,所以学者们将其定名为"迈锡尼文明"。</p><p class="ql-block"> 19世纪后期开始,人们陆续发现了诸多迈锡尼文明的遗址和墓葬。其中迈锡尼城的贵族墓葬群因其排列形状为圆形而被称为"墓圈",这里埋葬着迈锡尼时代早期的统治者们。随葬品包括大量的金银首饰、黄金面具、青铜武器、餐具和祭祀用品,以及用琥珀、青金石和彩陶制成的奢侈品。这些发现说明了迈锡尼贵族的财富和权力,证实了迈锡尼城在当时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根据考古发现,尤其是线形文字B泥板文书的破译,人们逐渐了解到迈锡尼时代各个国家的组织形式和行政运作方式。王国中权力最高的是国王,被称为"瓦纳克斯"。很多强邦都建立起有城墙保护的大型城堡,内有宫殿、神龛、作坊、居住区等设施,通过税收、征兵等手段控制着周围大片土地。除了战士以外,国王还任命一些官员辅助行政工作,管理周边各个地区。</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4世纪初,迈锡尼人占领了克诺索斯的宫殿并统治了克里特岛,取代了米诺斯文明的强势地位,见证了古希腊青铜文明的巅峰时期。自公元前1200年起,迈锡尼文明进入衰落期,直至公元前10世纪彻底消亡。</p> <p class="ql-block"> "阿伽门农金面具"复制品。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 A 的5号墓,原件收藏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复制品收藏于迈锡尼考古博物馆。这件著名的阿伽门农金面具,老陈第一次是在迈锡尼博物馆见到的,第二次在雅典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里看到了原件,第三次就是这次在首都博物馆再次见到了这个来自迈锡尼博物馆的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在墓圈A中一共发现了5个面具,只有这个面具生动地反映出逝者的面庞。施里曼认为面具的主人为阿伽门农,因此称之为"阿伽门农金面具"。实际上,这个面具属于一位迈锡尼的国王。这件复制品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由瑞士艺术家埃米尔·吉勒龙(Emile Gillieron)制作。埃米尔·吉勒龙是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的宫廷御用画家。他与其子做了很多米诺斯文化和迈锡尼文化的文物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b>施里曼的发现。</b></p><p class="ql-block"> 19世纪后半叶,德国商人海因里希·施里曼受到"荷马史诗"所述内容的启发,在土耳其和希腊多地展开调查,发现了特洛伊遗址,对迈锡尼等地的遗址进行发掘,从此揭开了迈锡尼文明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1876年11月,施里曼在位于迈锡尼的城堡遗址内发现了墓葬群,被称为"墓圈",其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品,震惊了整个世界。代号 A 的墓圈由圆形石墙包围,内有许多小而浅的普通墓葬和6个大型竖坑墓,按发现顺序从1到6编号。施里曼和希腊文物专家先后清理的这6座大型墓葬均为家族墓葬,总计埋葬了至少19个人,其中男性12人,女性7人,除了一名婴儿以外,其他的人年龄都在25至40岁之间。根据1号、2号、3号和6号墓发现的陶器提供的年代信息,这些墓葬的年代定为希腊大陆中期青铜文化到晚期青铜文化二期 A (公元前16世纪到前15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b>5号墓。</b></p><p class="ql-block"> 按照专家们研究,墓圈A中的5号墓至少葬有4名男性,还有1名可能为女性。这座墓葬中出土了著名的被施里曼称为"阿伽门农金面具"的国宝。</p><p class="ql-block"> <b>金杯</b>。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于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5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 聚会"圣餐杯"</b>。白雪花石膏,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A(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出土于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5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b>贮酒罐</b>。红褐色陶,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于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5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又见到了迈锡尼遗址著名的狮子门遗址照片,感觉很亲切。 <p class="ql-block"><b>4号墓。</b></p><p class="ql-block"> 迈锡尼墓圈A 4号墓包括3位男性和2位女性墓葬,出土的文物非常精美,也非常珍贵。整个墓圈 A 中一共只出土了5个面具(包括5号墓中出土的"阿伽门农金面具"),4号墓中就出土了3个。</p><p class="ql-block"> <b>青铜提水罐</b>Hydria。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4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 金酒杯</b>Kylix。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于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4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b>剪切工艺金饰</b>。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于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4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b>带状金头饰</b>。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于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4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迈锡尼城堡复原图,潘勇供图。 <p class="ql-block"><b>3号墓。</b></p><p class="ql-block"> 3号墓因为葬有一名30至35岁的妇女,也被称为"妇人之墓",实际上墓中还葬有两位男子和一名婴儿。墓中的随葬品大部分都属于这名妇女,尤其是大量黄金饰品,专家推测这名妇女应该属于当时的迈锡尼贵族阶层,并且生前承担某些宗教职能。</p><p class="ql-block"> <b>黄金牌饰</b>。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3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br></p> <p class="ql-block"> <b>剪切工艺金牌饰(狮鹫),剪切工艺金牌饰(斯芬克斯)</b>。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3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b>带盖容器</b>。金,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3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b>圆形昆虫牌饰</b>。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3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b>剪切工艺金牌饰</b>。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3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 <b>金印章</b>。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3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图案描绘了一个人和一头狮子之间的较量,在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化中很常见,但在迈锡尼文化中却很少见。</p> <p class="ql-block"> 迈锡尼遗址中的墓圈,潘勇供图。</p> <p class="ql-block"><b>6号墓。</b></p><p class="ql-block"> 6号墓属于墓圈A中两座年代最早的墓葬中的一座。墓中葬有两名男性,年龄分别大约为20至25岁和35岁左右,专家推测他们属于迈锡尼文化早期的贵族成员。墓中另有一名逝者的部分遗骸,年龄性别尚未得知。</p><p class="ql-block"> <b>罐</b>。粗粒陶,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6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b>陶杯</b>。红褐色陶,含有大量杂质和微量云母,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6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b>金杯</b>。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6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b>双耳罐</b>Amphora。带有杂质的抛光陶,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一期(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出土自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6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迈锡尼社会。</b></p><p class="ql-block"> 学者们基于迈锡尼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以及对线形文字 B 的破译和研究,逐步揭开了迈锡尼社会的样貌。国家最高的权力掌握在被称为"瓦纳克斯"的国王手中,围绕在他周围的社会可以划分为宫廷贵族、地方权贵和下层阶级三个等级,下层阶级包括农民、工匠、奴隶等。战士享有特权,由国王直接任命的地方官员也属于贵族阶层。</p><p class="ql-block"> 迈锡尼人建造的宫殿也是祭祀仪式的中心,今天的人们在宫殿的祭祀场所中发现了大量祭祀用品和仪式器皿。我们还可以通过迈锡尼时期的墓葬出土文物来管窥迈锡尼人的信仰和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b>迈锡尼人的信仰。</b><br> 迈锡尼人的宗教从克里特岛和近东地区汲取了诸多因素。据专家研究,他们信仰的主神可能叫做"波特尼娅"(意为"女主人"),这位神灵常与狮子、羚羊或飞鸟等野生动物描绘在一起,表明她对自然的主宰力。迈锡尼人崇拜的神灵也包括宙斯、赫拉、波塞冬、赫尔墨斯等,这些神灵后来被并入了奥林波斯主神之中。<br></p> <p class="ql-block"><b>线形文字B。</b></p><p class="ql-block"> 迈锡尼时期的希腊人一项重要的文化成就就是线形文字B的使用。迈锡尼时代宫廷里的很多信息以这种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我们称之为线形文字B,它是希腊语的一种早期形态。这些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迈锡尼时代职业分工、社会阶层、贸易以及商品生产制造的宝贵信息。</p> <p class="ql-block"> <b>线形文字B泥板</b>。黏土,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三期B2(公元前13世纪末),出土自派罗斯Pylos,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该页形泥版用阴刻线把书写区域分成了8行,其中6行书写了30个海军桨手的姓名,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前往某地进行服役。</p> <p class="ql-block"> <b>饰有宗教场景的印章金戒指</b>。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二期(公元前15世纪),出土自阿尔戈利斯州丹德拉的圆顶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图案上部主要区域是一对公羊,下部则是一对公牛。每个公羊都位于一个特殊的结构框中,这种结构框通常被称为"蛇框",并被解释为米诺斯女神的象征,证明了该场景的宗教特性。</p> <p class="ql-block"> 红玛瑙印章石。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二期B(公元前15世纪末),出土自迈锡尼遗址卡尔卡尼地区515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枚印章石上有一个女性形象,被称为波特尼娅或"百兽女主",两侧是两只用后腿站立的狮子。在波特尼娅上方升起的是代表神圣的蛇框图案,中间是一把双刃斧。</p> <p class="ql-block"><b> 线形文字B泥版。</b>黏土,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三期B2(公元前13世纪末),出土自派罗斯泥板档案贮藏室遗址7号房间,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此为叶状线性文字B泥板,分3行书写,记录了金属器皿的存放情况。这组泥板一共包括13块,记录了库存的豪华家具和器皿的数量,并对其原材料和装饰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 <b>印章金戒指</b>。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二期(公元前15世纪),出土自迈锡尼遗址91号墓,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图案描绘的是两名女性参加宗教活动的场景,她们高举双臂诚心祈祷,画面正中可能是一座神殿或祭坛。仪式或与收成和生育繁衍有关,可能是在祈祷丰收。</p> <p class="ql-block"><b>迈锡尼的军事。</b></p><p class="ql-block"> 迈锡尼人武器精良,军事组织先进,对他们在爱琴海附近的扩张和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b>头盔</b>。野猪牙,希腊大陆晚期青铜文化三期B(公元前13世纪),出土自阿提卡大区位于斯帕塔的墓室,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野猪獠牙被缝在了皮革帽子的外面,形成了三行,中间被水平的皮革带子隔开。头盔底下一层为14颗獠牙,中间一层为13颗獠牙,顶部一层为10颗獠牙,顶部的獠牙已经被削成了更小的三角形。卷轴形的石膏纽扣为现代复制品,放在头盔顶上,以恢复原貌。该头盔出土自位于斯帕塔的迈锡尼时期墓葬,从同一个墓葬中,还出土了动物牙骨制成的戴这种野猪牙头盔的雕刻武士头像。</p> <p class="ql-block"><b>克里特岛的迈锡尼人。</b></p><p class="ql-block"> 在今天干尼亚城镇的东部和东南部,人们发现了一个古代墓葬群。墓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期米诺斯文化二期(公元前1450-前1400年)到晚期米诺斯文化三期 B (公元前1300-前1200年),共有近200座墓葬。墓穴主要属于迈锡尼时期的建筑类型。其中早期的战士墓穴可以追溯到迈锡尼文化晚期三期A1(约公元前1450-前1390年),表明当时存在着一种不同于米诺斯文明的军事贵族等级制度。墓主人都是单独埋葬的,身份主要是战士,陪葬有大量青铜武器。此次展览中的几件展品就来自其中的35号墓。</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4世纪初,克诺索斯的宫殿被毁。在米诺斯文明的后王宫时期,迈锡尼人在克里特岛上扎根,取代了米诺斯文明的强势地位,克里特岛实际上成为了迈锡尼世界的一部分。在克里特岛西部,特别是在基多尼亚等地,迈锡尼文明的元素显得更加突出。</p> <p class="ql-block"> <b>剑</b>。青铜、金,晚期米诺斯文化三期A1(公元前1400-前1375年),出土自干尼亚市库克拉基地块35号墓,千尼亚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 单刃青铜匕首</b>。晚期米诸斯文化三期A1(公元前1400-前1575年),出土自干尼亚市库克拉基地块35号墓,干尼亚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b>青铜矛头</b>。晚期米诺斯文化三期A1(公元前1400-前1375年),出土自干尼亚市库克拉基地块35号墓,哈尼亚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b>玛瑙印章石</b>。晚期米诺斯文化三期A1(公元前1400-前1375年),出土自干尼亚市库克拉基地块35号墓,干尼亚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奥德赛听海妖塞壬歌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奥德赛》卷1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首先将会见到塞壬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她们迷惑所有来到她们那里的过往行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要是有人冒昧地靠近她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聆听塞壬们的优美歌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便永远不可能返回家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欣悦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塞壬们会用嘹亮的歌声把他迷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她们坐在绿茵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围是腐烂的尸体的大堆骨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有风干萎缩的人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可以从那里航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需把蜂蜡揉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塞住同伴们的耳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让他们任何人听见歌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自己如果想听歌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叫同伴们让你站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把手脚绑在快船桅杆的支架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绳索牢牢绑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样你便可聆听欣赏塞壬们的歌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果你恳求、命令他们为你解绳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们要更牢固地用绳索把你绑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指阿喀琉斯)把赫克托尔的双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脚踝到脚跟的筋腱割开穿进皮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把它们系上战车,让脑袋在后面拖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跳上战车,举着那副辉煌的铠甲扬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驱策那两匹战马如飞般捷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赫克托尔拖曳在后扬起一片尘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伊利亚特》卷22</p> <p class="ql-block"> <b>阿提卡黑绘陶瓶</b>。公元前6世纪晚期,1911年7月出土于提洛岛的旧赫拉神庙,提洛岛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瓶身图案描绘了《伊利亚特》中的一个场景:英雄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以后,用马车倒拖着赫克托耳的尸体,绕他的挚友帕特罗克洛斯的墓跑了三圈,以示复仇。</p> <p class="ql-block"> <b>阿提卡黑绘细颈陶瓶</b>。公元前520-前510年,出土于赛斯佩斯,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瓶身图案描述了英雄埃阿斯背着死后的阿喀琉斯的场景,包括埃阿斯和阿喀琉斯,场景中一共描绘了5名全副武装的战士。这一情节来自与荷马史诗相关的特洛伊诗系(Trojan Cycle)。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和弗提亚国王佩琉斯之子。阿喀琉斯全身除了脚后跟(一说是脚踝)之外,其他部位都是无法被伤害到的,他死于脚后跟的一个小伤口,留给了我们"阿喀琉斯之踵"的俗语,意思是某人的弱点。</p> <p class="ql-block"> 黑绘人物陶瓶。公元前6世纪晚期,出土于埃雷特里亚,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瓶身图案反映的是《奥德赛》中所记载的一个故事:路过海妖塞壬之地,任何人听到塞壬的歌声都会丧失心智地被吸引过去。奥德修斯为了听塞壬的歌声,命其他人都堵上耳朵,把他自己绑起来去听塞壬的歌声。两个恶魔(可能是塞壬)为人面鸟身的形象,站在奥德修斯两侧的岩石上,一个弹着七弦琴,一个吹着双笛。</p> <p class="ql-block"> <b>阿提卡黑绘人物陶瓶</b>。公元前490-480年,出土自埃雷特里亚,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瓶身图案反映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场景,也是当时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英雄阿喀琉斯年轻时被他的父亲佩琉斯送到半人半马的喀戎那里去接受教育。</p> <p class="ql-block"> <b>阿提卡黑绘陶瓶</b>。公元前500至前475年,出土于雅典凯拉美科斯地铁站工地古墓群530号墓,雅典古代文物监委会藏。</p><p class="ql-block"> 瓶身描绘了雅典娜站在阿喀琉斯和埃阿斯之间的场景。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坐在低座上,正在一张游戏桌前掷骰子。雅典娜朝向右侧,举起右手,对她所钟爱的英雄阿喀琉斯做了一个在说话时表示"强调"的手势。这个场景应该与荷马史诗提到的特洛伊战争有关,但是没有现存的文献资料曾提到过这个场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