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观展记

冬日暖阳

<p class="ql-block"><b>博物馆是浓缩的历史,一眼万年;</b></p><p class="ql-block"><b>‍博物馆是直观的历史,一看即懂;</b></p><p class="ql-block"><b>‍博物馆展示先辈过往,以史为鉴!</b></p> <p class="ql-block"><b>2025.3.21.我们来到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它建成于1958年‌,展览大楼为经典的苏式建筑,经过2000年的改造扩建工程,于2006年维修完毕、落成开馆。和很多省近些年新建成的博物馆比,它没有那么表面光鲜亮丽,但内容还是很精彩。甘肃有河西走廊,有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这就是它最大的优势。</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甘肃省博物馆以丝绸之路文化、彩陶文化和佛教艺术为特色,馆藏文物8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700多件,国宝级文物有16件。主要常设展有:</b></p><p class="ql-block"><b>‍《甘肃古生物化石展》</b></p><p class="ql-block"><b>‍《甘肃彩陶展》</b></p><p class="ql-block"><b>‌《甘肃丝绸之路文明》‌</b></p><p class="ql-block"><b>‍《甘肃佛教艺术展》等</b></p> <p class="ql-block"><b>甘肃古生物化石馆</b></p><p class="ql-block"><b>‍甘肃省位于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区。黄河上游峡谷的高原盆地,有这样一个神秘地方,被称为“化石王国”。其发现的晚新生代古脊椎古哺乳动物化石,因其独特的科研和展示价值,被誉为“世界瑰宝”,它就是位于甘肃省临夏盆地的和政地区。</b></p><p class="ql-block"><b>珍贵且稀有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记录了从3000万年前到250多万年前新生代古动物的演变过程。以巨犀动物群、铲齿象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为主的四大古哺乳动物群包括了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超过了3纲11目250多个属种,创造了新生代化石的十项世界之最,是世界上东亚新生代生物地层标准的重要参考。它们是青藏高原隆升的“见证者”,存留了多尺度、多维度的重要科学依据;更是一部“高原史书”,完整记录了3000万年以来连续的沉积地层,让我们一起翻阅这部“地质史书”,了解甘肃、了解地球…..•</b></p><p class="ql-block"><b>‍数十年来,甘肃曾先后出土了亚洲最大的蜥脚类恐龙——马门溪龙,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黄河剑齿象(即黄河古象),完整的古鳄鱼化石,及鱼类、巨犀、铲齿象、库班猪、剑齿虎、古长颈鹿、大唇犀、巨鬣狗等化石。这里展出的古动物化石,让观众走进神奇的化石世界。</b></p> <p class="ql-block"><b>菊石化石</b></p><p class="ql-block"><b>‍菊石是一种头足动物的化石,它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菊石外壳呈典型的盘旋状。住室中生活着长有触角的软体部分,与现代的章鱼和乌贼相象。</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马门溪龙化石</b></p><p class="ql-block"><b>‍马门溪龙化石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化石发现于1947年。马门溪龙是亚洲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具有非常长的脖子和巨大的体型,化石保存非常完整‌‌。这具化石身长可达22米,高近4米,颈长9米,估计活着时体重达40吨—50吨。推测其习性为水陆两栖生存,生活时代是距今约1.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b></p><p class="ql-block"><b>‍此外,马门溪龙的化石最初是在四川宜宾的马鸣溪渡口旁发现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以发现地将其命名马鸣溪龙。由于杨教授是陕西人,说话有些地方口音,在说马鸣溪的时候别人误听为马门溪,于是,在后来的文字记录中马门溪便取代了马鸣溪龙。</b></p> <p class="ql-block"><b>马门溪龙复原图</b></p> <p class="ql-block"><b>黄河古象化石</b></p><p class="ql-block"><b>‍1973年1月,在甘肃合水县板桥乡的水利施工工地上发现了举世闻名的黄河古象化石。复原装架后的黄河古象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米多,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对黄河古象动物群的综合研究使我们有可能恢复二三百万年前陇东地区的古生态环境,那时的气候炎热干燥,与现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稀树草原环境相似。</b></p> <p class="ql-block"><b>上面是黄河古象化石的侧面照,下面是古象化石的正面照图,可以看到他巨大的门齿。</b></p> <p class="ql-block"><b>三趾马化石</b></p><p class="ql-block"><b>‍三趾马属于脊椎动物哺乳纲奇蹄目,食草动物,前后脚都有三个指头,中趾粗,侧趾小。这些化石主要发现于甘肃临夏盆地,该地区的地质条件较好地保存了三趾马的化石遗迹。此外,甘肃和政县也是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发现地。三趾马主要生活在晚中新世(距今约530万年至260万年)。</b></p> <p class="ql-block"><b>大唇犀化石</b></p><p class="ql-block"><b>大唇犀体型中等,四肢又粗又短,以至于它肥胖的肚于几乎要垂到她面上。与其他犀类不同的是它的两颗下门齿向外向上伸出,它以植物为食;皮粗而厚,身上无毛,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呆在水中。在甘肃著名的“三趾马动物群”中,大唇犀化石发现远多于象类、马类、鹿类等古动物,特别是临夏盆地堪称“大唇犀王国”</b></p> <p class="ql-block"><b>古长颈鹿(萨摩兽骨架)</b></p><p class="ql-block"><b>古长颈鹿是从古鹿中分化出来的一种原始长颈鹿的代表。长颈鹿是现代非洲的特产动物,但它的老家却在亚洲和中国。早期它大小似羊,一般在额骨上有一对分枝简单的角,但也有长更多对角的。萨摩兽就是一种古老长颈鹿。最特征地方是它的长脖子,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它也只有7个颈椎,但每一个颈锥都拉长了。长脖子加上长腿,长顼鹿就能吃到树冠上的嫩叶,而别的动物就只能望树兴叹了。它们生活于晚中新世(約5—12百万年前)</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库班猪复原骨架</b></p><p class="ql-block"><b>‍尺寸(CM):280*75*170。比现代的猪大得多</b></p><p class="ql-block"><b>时代:中中新世(约1250万年前)</b></p><p class="ql-block"><b>产地:甘肃和政</b></p> <p class="ql-block"><b>库班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雄性的眼眶上方存在一个巨大的角,可能用于种内搏斗。</b></p> <p class="ql-block"><b>玉门鸟化石</b></p> <p class="ql-block"><b>长嘴中新近白兀鹫骨架,发现于甘肃临夏盆地的晚中新世岩层中。</b></p> <p class="ql-block"><b>甘肃彩陶馆</b></p><p class="ql-block"><b>‍甘肃彩陶历经五千多年漫长(从8千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到3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的发展岁月,其数量与种类、制作水平与艺术成就,都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b></p><p class="ql-block"><b>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甘肃彩陶谱写了精彩华美的篇章。</b></p> <p class="ql-block"><b>古文化地层前后关系:</b></p><p class="ql-block"><b>‍大地湾文化(7-8千年前)—-仰韶文化(5-7千年前)—-马家窑文化(4-5千年前)—-齐家文化(3.7-4.2千年前)</b></p> <p class="ql-block"><b>1979年,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首次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一一大地湾文化。这支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西汉水流域,距今8000——7000年。大地湾文化的居民在河边阶地建立家园,开始从事农业,种植黍,定居生活催生了彩陶。大地湾文化不仅是我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文化,也是世界上时代最早的生产彩陶的古文化之一。</b></p> <p class="ql-block"><b>甘肃境内的仰韶文化早期,以大地湾二期遗存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泾河、渭河、西汉水流域,距今大约7000—6000年,文化特征与关中地区的半坡类型大体相同,但具有自己的特点。大多数彩陶器型为盆、钵,也有一定数量的壶、瓶。饰彩部位一般在口沿和中上腹部。与大地湾文化彩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大量使用黑彩,构图元素多为圆点、直线、三角,常见纹饰有宽带纹、三角纹、垂弧纹和鱼纹等。线条简洁明快,图案规整有序。</b></p> <p class="ql-block"><b>安特生(1874 ~ 1960)是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他在1921年主导发现了河南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因此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安特生还参与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以及在甘肃、青海的考古调查,为现代中国考古学奠定了基础‌‌,使他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b></p> <p class="ql-block"><b>安特生当年的考查路线图。</b></p><p class="ql-block"><b>‍他1924年也发现了马家窑彩陶,并在当地大量购买,说明当地民间收藏的丰富,当地马家窑彩陶出土的数量十分可观。1926年安特生把带回的中国文物在瑞典成立瑞典东方博物馆,把马家窑彩陶文化展示给世界。</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仰韶文化中期遗存分布范围比早期明显扩大,已越过华家岭直抵洮河流域及青海东部,距今约6000——5500年左右。文化特征与豫、晋、陕交界区的庙底沟类型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地域性特点越来越明显。彩陶呈现出活灵活现的艺术风格。仍以黑彩为主,有少量的红彩和个别的白彩。</b></p><p class="ql-block"><b>以弧线圆点构成的弧形三角纹、回旋勾连纹、花瓣纹等几何形图案较为常见。线条柔美流畅、图案华丽精巧,充分展示了仰韶中期先民挥洒自如的绘图技艺。</b></p><p class="ql-block"><b>‍仰韶文化中期的代表彩陶即为下面这件:</b></p> <p class="ql-block"><b>鲵鱼纹彩陶瓶</b></p><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約公元前4000-前3500年)</b></p><p class="ql-block"><b>甘肃省甘谷县西坪出土</b></p><p class="ql-block"><b>‍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鲵鱼的脸酷似人形,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身躯卷曲似在游动,两只前肢仿佛在支撑着身体,使头昂起,像是在呼喊着生命,又像是跃动着自由。</b></p><p class="ql-block"><b>‍因其具有代表性器型、代表性纹饰,图案完整,曲线优美,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是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b></p><p class="ql-block"><b>‍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b></p><p class="ql-block"><b>‍鲵鱼,又叫“娃娃鱼”,在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有分布,从出土的彩陶来看,有鲵鱼纹饰的也主要分布在天水陇南一带,也说明了古代生态环境不错,适合喜温暖的鲵鱼生活。仰韶文化是农业文化,他们所描绘的动物主要是鱼、蛙和鲵鱼纹,他们在河边生活,所描述的也多是水里的东西,可能是先民们热爱或者崇拜这种动物。</b></p><p class="ql-block"><b>‍还有学者分析图案是人首蛇身,可能是伏羲氏的形象;还有人认为是龙的原始图形。不论是何形象,这件彩陶都让人们充分领略了彩陶的无穷魅力和幽远意境。</b></p> <p class="ql-block"><b>仰韶文化晚期彩陶</b></p><p class="ql-block"><b>‍以大地湾四期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及东南部,距今约5500—5000年左右。秦安大地湾、庆阳南佐、礼县高寺头等中心聚落遗址以及大型礼仪性建筑的出现,表明这一地区文明因素逐步成熟。包括甘肃东部在内的径渭流域仰韶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彩陶迅速衰落,甘肃彩陶数量虽也大幅下降,但仍占陶器的15-16%,且图案比中期繁多,技法更为成熟。色彩有黑红两彩,但黑彩居多,最常见的纹饰为弧边三角纹,圆圈纹,漩涡纹,网格纹等,还有独具特色的鲵鱼、蛙、犬等象生性图案。该期彩陶对稍后的马家窑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b></p> <p class="ql-block"><b>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它的作用一直存在争仪,有说是用来汲水和储存水,有说是用来酿酒的,有说是有宗教作用。</b></p><p class="ql-block"><b>‍尖底陶瓶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存在,如古埃及和罗马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尖底设计,用于存放发酵后的酒液‌。</b></p> <p class="ql-block"><b>马家窑彩陶</b></p> <p class="ql-block"><b>马家窑文化彩陶,又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b></p> <p class="ql-block"><b>马家窑类型,距今约5000——4700年。彩陶器型丰富多样,仍以盆、钵、壶、瓶为主。多为橙黄陶,黑色彩绘为基本色调,有时与白彩共用,形成浓墨重彩的突出风格。装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体彩绘的陶器较前增多,内彩极为发达。盛行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网格纹和平行线纹等,还有象生性纹样蛙、鸟等。几乎每一件彩陶上都有描绘河水翻卷的纹饰,表达了人们对黄河母亲的无比热爱。黄河为彩陶注入了永恒的艺术魅力。</b></p> <p class="ql-block"><b>马家窑类型主要为河水翻卷的纹饰</b></p> <p class="ql-block"><b>马家窑型,河水漩涡纹</b></p> <p class="ql-block"><b>半山期类型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700一一</b></p><p class="ql-block"><b>4300年左右,属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风格在马家窑类型的基础上,纹饰更趋繁丽精致,色彩愈加绚烂如锦,从而将彩陶艺术推到巅峰阶段。彩陶数量占陶器的60%以上,大型储藏器壶、瓮成为半山彩陶的主要器型。常见母题有旋涡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格纹等。精品彩陶器型大多匀称圆润,常以黑色锯齿带和红色条带镶嵌构成各种连续的图案,造型与图案浑然一体,无论平视还是俯视,都能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b></p> <p class="ql-block"><b>半山型彩陶主要特点是器型大,多为红黑相间条带和锯齿带连续图案</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半山类型</b></p> <p class="ql-block"><b>马 厂类型</b></p><p class="ql-block"><b>‍马厂期因1923年最先在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发现而得名,距今约4300-—4000年左右,属马家窑文化晚期。彩陶精美程度虽不如前,但仍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器型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单耳桶状杯等特色彩陶。由于</b></p><p class="ql-block"><b>贫富分化严重,一些大墓随葬品中彩陶数量亦急剧增多。彩陶成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盛行红色陶衣,以黑彩为主,逐新取代黑红两彩井用的做法。纹饰大多粗犷而松散,图案渐趋纷杂而抽象。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网格纹、回形纹、折带纹成为马厂彩陶的主要纹样,其中精细繁密的网格纹显示出陶工非同凡响的绘画功力。回形纹、折带纹对文明时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b>有学者研究说:水波纹图案说明对水的崇拜,四圈纹图案代表对土地的崇拜。水和土地都是人生命的要素。把这种图案的陶器做为陪葬品是有特定含义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神人纹是马家窑文化中晚期彩陶代表性纹饰之一,有的学者称之为蛙纹。半山早期的神人纹描绘较具体,较接近于人的形象:半山晚期则变得较为抽象,以大圆圈代表头部,內填各种纹饰,上下肢向上折曲,肢端有数目不等的指爪。马厂时期,头部大多被完全省略,有的四肢由顺向演变为反向呈直角曲折,进而将代表身体的宽带也省略,简化为肢爪纹,最后演化成三角折带纹。</b></p><p class="ql-block"><b>‍蛙纹图案代表对多产的蛙的崇拜,实际是生殖崇拜。</b></p> <p class="ql-block"><b>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b></p><p class="ql-block"><b>‍距今4000年前后,甘肃步入青铜时代。我国其他地区的彩陶此时已基 本消亡,而甘肃境内的彩陶依然独具魅力,先后出现了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含有彩陶的青铜文化。由于 此时气候已日趋干燥,这些文化的居 民过着或半农半牧或以畜牧为主的生 活。反映在彩陶上,小型带耳器大量增多,象生性纹饰也由水族纹转换为 以草原戈壁常见的动物纹为主。它们特征鲜明,风采各异,极大地丰富了 甘肃彩陶的内涵。</b></p> <p class="ql-block"><b>齐家文化彩陶</b></p><p class="ql-block"><b>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分布范围东起泾、渭流域,西抵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畔。距今约4200—3700年左右,与中原夏王朝大体同时,已步入文明的门槛。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居址多为白灰面建筑,大量使用小型铜器。甘肃中部地区彩陶数量不多,常见红彩;河西地区彩陶偏多,红黑彩并用。纹饰有三角折线纹、菱形纹和蜥蜴纹等。</b></p> <p class="ql-block"><b>堆塑龙纹红陶罐</b></p><p class="ql-block"><b>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前1700年)</b></p><p class="ql-block"><b>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出土</b></p><p class="ql-block"><b>‍这件浮雕龙纹,为我们提供了早期龙纹的珍贵资料,是将蛇的形象加以神化而演绎出来的。</b></p> <p class="ql-block"><b>陶苑奇葩</b></p><p class="ql-block"><b>‍甘肃史前陶塑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早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大地湾文化。题材主要为人物、动物形象,制作工艺有捏塑、堆塑、贴塑、雕刻、镶嵌、镂空等。其中有许多雕塑与彩绘相结合,堪称艺术珍品。内容反映了史前先民的自我存在意识和日趋丰富的审美情趣,以及某种原始宗教信念。</b></p> <p class="ql-block"><b>人头形器口彩陶瓶</b></p><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b></p><p class="ql-block"><b>‍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是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唯一一件塑有人像的葫芦形彩陶瓶。其高32.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6.8厘米,其材质为细泥红陶,含有少量的白色细砂。</b></p><p class="ql-block"><b>‍它挺鼻小嘴,五官端正,齐刘海造型,双耳还有系挂饰物的小口;瓶身绘有黑彩纹饰,精雕的彩陶纹饰圆弧纹与变体鸟纹。陶瓶头部上方有圆形开口,其用途应是水器或者祭祀用品。</b></p><p class="ql-block"><b>‍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在创意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先民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艺术水平,是史前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b>中国彩陶与西亚彩陶的对比</b></p><p class="ql-block"><b>‍说明东西方文化是互动的,是双向交流的。</b></p> <p class="ql-block"><b>甘肃丝绸之路文明</b></p><p class="ql-block"><b>‍东西方的交往由来已久,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一直进行着接触与交往。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b>骞<b>出使并开通西域之后,在古代长安和罗马之间形成了一条以丝绸贸易为特色、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中国与遥远的西方世界之间冲破地域束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极大地丰富并加速了世界文明的进程。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先将其称为“丝绸之路”。</b></p><p class="ql-block"><b>地处丝绸之路东段的甘肃,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也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甘肃留下了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呈现出古代文明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陆上丝路形成之前,草原丝路早已有之,驰骋在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把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各个沙漠绿洲连接起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介。</b></p><p class="ql-block"><b>‍古埃及、近东、黑海及里海周边地区流行显示权力的权杖文明对河西走廊的先民也有影响,甘肃就出土了红陶、玉石、青铜的各种权杖头。</b></p> <p class="ql-block"><b>各种游牧民族实用的小型青铜饰件。历史上匈奴、月氏、乌孙山都曾游牧于河西走廊一带</b></p> <p class="ql-block"><b>各种青铜器</b></p> <p class="ql-block"><b>最值得关注的是甘肃是秦人崛起之地,上世纪九十年代位于甘肃礼县的秦公大墓被盗掘后,文物部门紧急发掘,出土四座规模宏大的秦公墓,出土文物全国独一无二,闻名海内外。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300余件。并且解开了“西垂陵园”和“秦人发祥地”这两大千年谜团,也证实了《史记》记载的准确无误。</b></p><p class="ql-block"><b>‍这是秦公墓出土的部分金饰片</b></p><p class="ql-block"><b>‍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b></p> <p class="ql-block"><b>秦公墓被盗部分文物流失海外,经过国家和省文物部门与法国交涉后,法国归还的金饰片—口唇纹金饰片。</b></p><p class="ql-block"><b>‍2015年7月20日,原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的32件礼县大堡子山文物被成功追索回国。2015年9月21日下午,法国收藏家克里斯蒂安·戴迪安再次向中国返还24件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金饰片。</b></p> <p class="ql-block"><b>鸱鸟形金饰片,法国归还。</b></p><p class="ql-block"><b>‍是装饰棺椁用的</b></p><p class="ql-block"><b>‍鸱鸟形金饰片不仅是早期秦文化的代表金器之一,还反映了秦人对图腾的崇拜。秦人本为东夷集团嬴姓的一支,其始祖少昊即为鸟图腾部族的首领。秦君将成对的鸷鸟形金饰片放在棺椁上,表达了他们对族神的崇拜和对永生的希冀‌‌。这件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对研究秦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青铜编钟(复制品)原件收藏于甘肃礼县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春秋(公元前770~前426年)</b></p><p class="ql-block"><b>‍礼县博物馆的这套秦编钟,虽比湖北的曾侯乙编钟体格小,却是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套9件一体的秦青铜编钟</b></p> <p class="ql-block"><b>人头形青铜戟</b></p><p class="ql-block"><b>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前771年)</b></p><p class="ql-block"><b>1972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出土。通长25.2厘米。</b></p><p class="ql-block"><b>‍戟端为人头像,深目高鼻,拖发蜷须,可能为鬼方、猃狁等族人形像。头像腮部的唇形纹饰也可能是象征性地表示异域部族的纹面之俗,也有可能是胜利者对战俘所施的烙面刑,以防其逃亡。</b></p><p class="ql-block"><b>‍鬼方是具有雅利安人血统的游牧民族,与西周有长期的战争。这个民族最终在西汉时期转入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此戟很可能就是以被俘的鬼方领袖为原形制作的。</b></p><p class="ql-block"><b>‍是国家一级文物,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b></p> <p class="ql-block"><b>虎纹耳形铜钺</b></p><p class="ql-block"><b>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b></p><p class="ql-block"><b>1967 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出土</b></p> <p class="ql-block"><b>丝绸之路的开拓</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万石”仓印</b></p><p class="ql-block"><b>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b></p><p class="ql-block"><b>1974年甘肃省金塔县肩水金关出土</b></p><p class="ql-block"><b>甘肃简牍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b>纸张面世之前,古人用竹简与木牍作为“写本”,合称为“简牍”。迄今为止,全国出土的简牍总计约30万枚,其中湖南省出土的简牍数量接近20万枚,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其次是甘肃。甘肃出土秦、汉及魏晋简牍等共计共6万余枚。其他还有湖北、安徽、山东各有几千枚简牍出土。</b></p><p class="ql-block"><b>‍下面几枚简牍分别是:</b></p><p class="ql-block"><b>‍悬泉置封检,西汉,1990年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出土。</b></p><p class="ql-block"><b>‍肩水金关检,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1973 年甘肃省金塔县肩水金关出土。</b></p><p class="ql-block"><b>‍甲渠侯官检,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b></p><p class="ql-block"><b>1974 年内蒙古领济纳旗居延甲渠侯官出士。</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从网上查到:</b></p><p class="ql-block"><b>‍悬泉置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座规模较大的官方驿站,是从玉门西南到敦煌中间的一个站点。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过往人员的接待和政令文书、邮书的传递。</b></p><p class="ql-block"><b>‍肩水金关为汉代烽塞关城,位于金塔县城东北152公里的黑河东岸,是当时进出河西、南北交通的咽喉,取名金关,含有“固若金汤”之意。(‌“肩水”是汉代居延地区的一个地名‌,具体指代的是古弱水,即现今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一带的黑河流域)</b></p><p class="ql-block"><b>‍甲渠侯官‌是汉代居延都尉西部防线甲渠塞的长官驻所,俗称“破城子”,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南24公里,纳林、伊肯河之间的戈壁滩上,甲渠侯官是汉代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b></p><p class="ql-block"><b>‍这几个地方都出土了大量简牍。</b></p> <p class="ql-block"><b>《仪礼》木简</b></p><p class="ql-block"><b>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8年)</b></p><p class="ql-block"><b>1959年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b></p><p class="ql-block"><b>‍《仪礼》简现存 496 枚,《仪礼》是儒家“三礼”之一,记载了先秦时期的礼制。中国古代法律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引礼入法”“礼法融合”,故礼制内容亦是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此简是汉代墨写隶书的佳作,也是《仪礼》的最古写本,是研究汉代礼仪文化的重要资料。是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b></p> <p class="ql-block"><b>东汉医药木简,共92枚</b></p><p class="ql-block"><b>‍医药简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医药方有30多个,所列药物近100味,并详细记载了病名、病症、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间、用药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涉及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学科。</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铜奔马(复制品)</b></p><p class="ql-block"><b>东汉</b></p><p class="ql-block"><b>武威市雷台出士</b></p><p class="ql-block"><b>‍是国宝级文物,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b></p><p class="ql-block"><b>‍马踏飞燕的真品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库房中维护保养,仅在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期间在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展出。</b></p> <p class="ql-block"><b>铜奔马造型作昂首嘶鸣、疾足奔腾状。在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鹰的刹那瞬间,飞鹰回首惊顾。这种表现“飞马”的手法可谓妙趣天成且独树一帜 。铜奔马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掠飞鹰的一足上,其制作技艺表现出中国汉代工匠已掌握力学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汉代良马的标准去塑造的,集河西马、大宛马、蒙古马的优点于一身,特别表现出凉州骏马走对侧步的特征。它遨游丝路,凌空万里的不凡气质、通过巧妙的构思经营,精炼的艺术造型和桌越的铸铜工艺完美地表现出来。铜奔马驰誉世界,不仅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和象征、全人类的文化瑰宝。</b></p> <p class="ql-block"><b>天马西来。</b></p><p class="ql-block"><b>马是古代军事、交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域多产良马,为抵御匈奴骑兵进犯,汉武帝两次派军西征,引进大宛汗血宝马,使汉代养马业和骑兵得到长足发展。武威雷台汉墓出士的铜奔马及铜车马仪仗队,可谓这历史发展之见证。</b></p> <p class="ql-block"><b>墨绘木马</b></p><p class="ql-block"><b>汉代(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年)</b></p><p class="ql-block"><b>1972年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b></p> <p class="ql-block"><b>棕色平纹绢 藏青色平纹绢</b></p><p class="ql-block"><b>汉代(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年)</b></p><p class="ql-block"><b>1972 年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b></p><p class="ql-block"><b>‍絲綢錦綉</b></p><p class="ql-block"><b>中国丝绸西传至罗马帝国后,在贵族中倍受青睐,因而促进了丝绸贸易的发展,各国的使者和商旅将中国精美的丝绸源源不断运往波斯、罗马。中外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古代丝绸品种繁多,色泽绚丽,工艺精巧,技艺高超,对西万的丝绸纺织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b></p> <p class="ql-block"><b>丝织品</b></p><p class="ql-block"><b>魏晋(公元 220420年)</b></p><p class="ql-block"><b>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出土</b></p> <p class="ql-block"><b>肩水金关纸</b></p><p class="ql-block"><b>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8年)</b></p><p class="ql-block"><b>1981 年甘肃省金塔县肩水金关出土</b></p> <p class="ql-block"><b>魏晋画像砖</b></p> <p class="ql-block"><b>驿使图画像砖</b></p><p class="ql-block"><b>‍1972年出土自嘉峪关新城堡魏晋墓群。</b></p><p class="ql-block"><b>‍长35厘米,宽17厘米。‌</b></p><p class="ql-block"><b>‌砖上绘有一名信使,头戴黑帻,身着皂缘领袖中衣,左手持棨传文书,跃马疾驰,生动再现了古代邮驿的情景。‌</b></p><p class="ql-block"><b>“驿使图”壁画砖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古代邮驿形象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邮驿制度和丝绸之路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它还被用作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出现在邮票和邮政储蓄卡上。</b></p><p class="ql-block"><b>‍被称为最早的快递小哥。</b></p> <p class="ql-block"><b>铜幡首</b></p><p class="ql-block"><b>北魏(公元386-534年)</b></p><p class="ql-block"><b>1972 年甘肃省张家川县出土</b></p> <p class="ql-block"><b>东罗马鎏金银盘</b></p><p class="ql-block"><b>‍靖远县北滩出土,公元四—五世纪,直径31厘米,高4.4厘米</b></p><p class="ql-block"><b>甘肃省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b>‍靖远为丝路要道上的黄河古渡口,由此联系河西与河东地区,在这里 中外商客行旅往来络绎不绝。靖远出土的银盘系东罗马早期遗物。</b></p><p class="ql-block"><b>‍此银盘卷唇,圈足。曾鎏金,现已大部分脱落。盘内满饰浮雕花纹,分三圈置列。外圈饰相互勾连的葡萄卷草纹,其间栖有小鸟。中圈外缘饰连珠纹,中列一圈为奥林匹斯山十二神头像,每个头像左侧各有一动物。盘中的内圈为高浮雕的斜倚雄师、双手执权杖的男神,为银盘的主题花纹。这是东罗马银盘在中国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发现。</b></p><p class="ql-block"><b>‍此盘为国宝级文物,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其面向</b></p><p class="ql-block"><b>世界的开放政策,使东西方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更加广泛,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昌盛。甘肃作为商贸中转站的作用尤显突出,各种文化融会贯通,表现出宽容博大、绚丽清新的艺术风格。佛教艺术自十六国时期传入河西以来不断发扬光大,逐渐传播至全国。</b></p><p class="ql-block"><b>‍彩绘“一佛二菩萨”造像</b></p><p class="ql-block"><b>‍五十年代发现于武威南的天梯山石窟,该石窟北凉时期在公元4世纪左右开凿,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该造像为唐代造像,面容丰润,站姿优雅。整体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b><b style="font-size:18px;">为了更好的保存,被运到甘肃博物馆修复和保护‌。</b><b>此外,天梯山石窟被誉为佛教石窟界的鼻祖,对早期的石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b></p><p class="ql-block"><b>‍也是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最大的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我们都已观赏过</b></p> <p class="ql-block"><b>三彩牵马、牵骆驼俑</b></p><p class="ql-block"><b>唐代(公元618-907年)</b></p><p class="ql-block"><b>1965 年甘肃省泰安县叶家堡出士</b></p><p class="ql-block"><b>‍看这三个人,明显一个汉人一个欧洲人一个阿拉伯人。显示唐代的河西走廊各国人员交往频繁,商业繁盛的景象。</b></p> <p class="ql-block"><b>唐 印度人俑</b></p> <p class="ql-block"><b>花叶纹金带饰</b></p><p class="ql-block"><b>吐蕃时期(公元633-842年)</b></p><p class="ql-block"><b>2012 年征集</b></p> <p class="ql-block"><b>兽纹金带板</b></p><p class="ql-block"><b>吐蕃时期(公元633-842年)</b></p><p class="ql-block"><b>2012年征集</b></p><p class="ql-block"><b>‍甘肃省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b>佉卢文木封简</b></p><p class="ql-block"><b>唐代(公元618-907年)</b></p><p class="ql-block"><b>1977年拨交甘肃省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b>瑞兽葡萄铜镜</b></p><p class="ql-block"><b>唐代(公元618-907年)</b></p><p class="ql-block"><b>1958 年征集甘肃省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回鹘文突骑施币</b></p><p class="ql-block"><b>约公元700年左右</b></p><p class="ql-block"><b>1987年征集甘肃省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b>账单</b></p><p class="ql-block"><b>唐代(公元618-907年)</b></p><p class="ql-block"><b>1958 年移交</b></p><p class="ql-block"><b>甘肃省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b>绿色缠枝葡蓊纹绮</b></p><p class="ql-block"><b>唐代(公元618-907年)</b></p><p class="ql-block"><b>1996 年征集甘肃省搏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唐代丝织物</b></p> <p class="ql-block"><b>西夏文活字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典普贤行品》</b></p><p class="ql-block"><b>西夏(公元 1038-1227年)</b></p><p class="ql-block"><b>1966 年征集甘肃省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b>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b></p><p class="ql-block"><b>元代(公元1271—1368年)</b></p><p class="ql-block"><b>1965年拨交甘肃省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b>‍该符牌由铁质制成,正面和反面都镶嵌有银质的八思巴文文字,文字内容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它不仅是元代官方文书和军事通信的重要信物,还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皇权和军权,常用于传递紧急军情或军务。持有此符牌的人可以通行全国各地及蒙古四大汗国,甚至跨越欧亚大陆,因此被称为元代的“国际通行证”‌</b></p><p class="ql-block"><b>‍八思巴文是基于蒙古文和阿拉伯字母相结合的密文,主要用于官方文书和符牌‌。符牌上的文字和虎纹毛发都采用镀银技艺,制作工艺精细,字体规整,显示了当时高超的手工业技术‌。</b></p><p class="ql-block"><b>‍世界上公开所藏的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数量有限,而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符牌保存十分完整,被认为是国宝级文物,也是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b></p> <p class="ql-block"><b>玻璃莲花托盏</b></p><p class="ql-block"><b>元代(公元1271-1368年)</b></p><p class="ql-block"><b>1999年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徐家坪,出土于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b></p><p class="ql-block"><b>‍盏高4.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盏托高1.2厘米,口径15.2厘米。盏身呈七瓣莲花形,托腹壁直外撇呈八边形,外边沿呈八瓣莲花形。</b></p><p class="ql-block"><b>‍莲花形玻璃托盏因制作精巧、造型华美、色彩高贵,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b></p><p class="ql-block"><b>‍是国宝级文物,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回鹘文写经</b></p><p class="ql-block"><b>元代(公元1271—1368年)</b></p><p class="ql-block"><b>1956 年拨交甘肃省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b>黄地宝相花织金锦抹胸</b></p><p class="ql-block"><b>元代(公元1271—1368年)</b></p><p class="ql-block"><b>1972年甘肃省漳县徐家坪出土</b></p> <p class="ql-block"><b>藏文写经</b></p><p class="ql-block"><b>明代(公元1368-1644年)</b></p><p class="ql-block"><b>1953 年甘肃省永登县海德寺出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b></p><p class="ql-block"><b>明代</b></p><p class="ql-block"><b>‍这套刻石集宋代以前书法艺术之大成,逼真再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巨匠的精品,堪称我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b></p><p class="ql-block"><b>‍是现存时代最早、质量最好、保存最完整的淳化阁帖刻石之一。</b></p><p class="ql-block"><b>‍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将其确认为国家级文物,与铜奔马一同成为甘肃省博物馆的瑰宝。</b></p> <p class="ql-block"><b>清代古兰经</b></p> <p class="ql-block"><b>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文明之路,只有开放接纳,博采众长才能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b></p><p class="ql-block"><b>‍佛教艺术展没时间看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