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

<p class="ql-block">  朱顶红(Hippeastrum striatum (Lam.) H. E. Moore),石蒜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近球形,并有匍匐枝;叶鲜绿色,带形;花茎中空,稍扁,具有白粉,圆筒状,花被裂片长圆形,顶端尖,红色,略带紫色;花丝红色,花药线状长圆形;蒴果球形;花期夏季。</p><p class="ql-block"> 朱顶红原产于美洲墨西哥、阿根廷,现在各国广泛栽培;常生长于林下、草坪、坡地或半阴处作地被植物。喜光,稍耐阴,喜干燥、凉爽气候,不耐寒冷、雨水和阳光直射,宜生长在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忌积水;繁殖方式一般采用播种繁殖或分球繁殖。</p><p class="ql-block"> 朱顶红花色鲜艳,朝阳开放,适于盆栽装点居室、客厅、过道和走廊,可用于庭院栽培,也可作为鲜切花使用。朱顶红有百合花之姿、君子兰之美,因此有“胭脂穴”的美名,其花语为渴望被爱、追求爱。《中华本草》中记载朱顶红鳞茎可入药,味辛,有毒,可解毒消肿。朱顶红是一种有毒的中药,误食可能会引起厌食反应,甚至是腹泻死亡。</p> <p class="ql-block">  春花梨,可以做盆景。</p> <p class="ql-block">  仙客来,属于报春花科,仙客来属的多年草本植物。全株无毛;块茎扁球形,棕褐色;叶为卵圆形,有细圆齿;花葶高15~20厘米,花萼为三角形或长圆状三角形,花冠白或玫瑰红色,喉部深紫色。花期长达6个月。“仙客来”一词来自其学名Cyclamen的音译,由于音译巧妙,使得花名有“仙客翩翩而至”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仙客来原产希腊、叙利亚、黎巴嫩等地,中国各地多栽培于温室中,现已广为栽培。仙客来为中日照植物,喜欢凉爽、湿润及阳光充足的环境,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沙质壤土中种植。仙客来以播种繁殖为主,一般在9到10月播种。</p> <p class="ql-block">  仙客来花期长,可达5个月,花期适逢圣诞节、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市场需求量巨大,生产价值高,经济效益显著。常用于室内花卉布置;并适合做切花,水养持久。大多数仙客来具有香气,助于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疲劳感,且具有净化空气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仙客来因花形别致,常被用来装饰美化家居,适合摆放在书桌、窗台等处观赏,但是注意仙客来的根茎部位具有一定的毒性,误食可能导致腹泻呕吐等,皮肤接触可能引起红肿瘙痒</p> <p class="ql-block">  仙客来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扁球形,直径通常4~5厘米,具木栓质的表皮,棕褐色,顶部稍扁平。叶和花葶同时自块茎顶部抽出;叶柄长5~18厘米;叶片心状卵圆形,直径3~14厘米,先端稍锐尖,边缘有细圆齿,质地稍厚,上面深绿色,常有浅色的斑纹。一些植物学家认为叶片上的杂色是一种天然的破坏性伪装,以免受动物损害。</p> <p class="ql-block">  花葶高15~20厘米,果时不卷缩;花萼通常分裂达基部,裂片三角形或长圆状三角形,全缘;花冠白色或玫瑰红色,喉部深紫色,筒部近半球形,裂片长圆状披针形,稍锐尖,基部无耳,比筒部长3.5~5倍,剧烈反折。</p> <p class="ql-block">  仙客来性喜温暖,怕炎热,在凉爽的环境下和富含腐殖质的肥沃沙质壤土中生长最好。较耐寒,可耐0℃的低温不致受冻。秋季到第2年春季为其生长季节,夏季半休眠,冬季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2~16℃之间,促进开花时不应超过18~22℃,30℃以上植株将进入休眠,35℃以上植株易腐烂、死亡,冬季可耐低温,但5℃以下则生长缓慢,花色暗淡,开花少。冬季补充二氧化碳气体,可促进生长和开花。在生长期,要求空气湿润和日照充足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  播种繁殖是仙客来繁殖常用的方法之一。仙客来的种子需经过人工授粉后才能获得,种子一般于5月份成熟,应及时采收。仙客来种子较大,千粒重为10g左右,一般发芽率为85%~95%。为促进种子发芽,播前可浸种催芽,用冷水浸种24h或30℃温水浸泡2~3h,然后清洗种子表面的粘着物,包于湿布中催芽,保持1~2d温度25℃,种子稍微萌动即可取出播种。播种时间一般在9~10月份,用普通花盆播种即可。</p> <p class="ql-block">  天竺葵(Pelargonium hortorum Bailey)属于牻牛儿苗科,天竺葵属的草本植物,其茎直立,基部木质化,具鱼腥味;叶互生,分为托叶宽三角形或卵形和叶圆形或肾形基部心形;花梗是被柔毛和腺毛,萼片窄披针形,花瓣红、橙红、粉红或白色,为宽倒卵形;果为被柔毛。花期5~7月,果期6~9月。天竺是中国对印度的古称,“天竺葵”可能是因当时知道它来自温暖之国而得名,意为“印度的葵花”,雅称就成了“天竺葵”,章君瑜先生1933年编撰出版《花卉园艺学》,初次介绍天竺葵的梗概。</p> <p class="ql-block">  天竺葵原产非洲南部,20世纪中叶,传到中国,现中国各地普遍栽培;喜欢冬暖夏凉、耐潮半阴的环境,对干旱盐碱地区有轻微抗性,怕积水和霜冻。天竺葵主要的繁殖方式是扦插繁殖。</p> <p class="ql-block">  天竺葵对人体疲劳、神经衰弱等症有较好治疗作用,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还具有观赏价值,可室内摆放,花坛布置等。除此之外,天竺葵茎叶含有挥发油,可以提出香味醇,香草醇,香叶酯等,成为是工业中不可缺少的香料。此花原产南非,却冠以“天竺”(占印度国),国人寓意“张冠李戴”“佛幽之化”。其别名有:洋绣球、入腊红、石腊红、日烂红、洋葵、驱蚊草、洋蝴蝶。</p><p class="ql-block"> 天竺葵性喜冬暖夏凉,冬季室内每天保持10~15℃,夜间温度8℃以上,即能正常开花。但最适温度为15-20℃。天竺葵喜燥恶湿,冬季浇水不宜过多,要见干见湿。土湿则茎质柔嫩,不利花枝的萌生和开放;长期过湿会引起植株徒长,花枝着生部位上移,叶子渐黄而脱落。</p> <p class="ql-block">  玫瑰花。</p> <p class="ql-block">  蝴蝶兰(Phalaenopsis aphrodite Rchb. f.)又名蝶兰,素有“兰花皇后”的美称。蝴蝶兰希腊文的原意为“好似蝴蝶般的兰花”,花姿如蝴蝶飞舞而得此名。</p><p class="ql-block"> 蝴蝶兰在中国台湾和菲律宾均有分布。蝴蝶兰性喜高温、多湿和半阴环境;不耐寒,怕干旱和强光,忌积水;宜在疏松和排水良好的树皮块、苔藓的土壤种植,因此多生于低海拔的热带和亚热带的丛林树干上,它的繁殖方式为分株繁殖。2013年,蝴蝶兰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视为无危级植物。别名台湾蝴蝶兰、蝶兰、台湾蝶兰。</p><p class="ql-block"> 蝴蝶兰最早是由德国科学家G.E.Rumphius在安纹岛上发现的,并于1750年在《Herbarium Amboinese》第六卷发表了一篇文章,称其 “Angrek Boelan”,意为月亮兰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蝴蝶兰属于兰科,蝴蝶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很短,常被叶鞘所包。叶片稍肉质,常3~4枚或更多,上面绿色,背面紫色,椭圆形,长圆形或镰刀状长圆形,长10~20厘米,宽3~6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基部楔形或有时歪斜,具短而宽的鞘。</p><p class="ql-block"> 蝴蝶兰花芽分化进程一般从下向上、由外向内。整个花芽分化期主要被分为 6 个时期,即:分化初始期、花原基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花蕾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合蕊柱及花粉块分化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原产地的野生蝴蝶兰大都着生在森林树干或树杈上,而且往往是在高温多湿的河流旁边,根部暴露在空气中,可以从湿润的空气中吸取水分,同时喜欢通风而忌闷热、喜欢散射光而忌强光直射。</p> <p class="ql-block">  黄花风铃木(学名:Handroanthus chrysanthus (Jacq.) S. O. Grose),异名Tabebuia chrysantha,别名黄钟木、巴西风铃木、黄金风铃木、毛黄钟花、伊蓓树、毛风铃等,为紫葳科(Bignoniaceae)风铃木属(Handroanthus)落叶或半常绿乔木。黄花风铃木植株4~6米高。树干直立,树冠圆伞形,树皮有深刻裂纹。圆锥花序顶生;花冠金黄色,漏斗形,像风铃状,花缘皱曲。掌状复叶对生,倒卵形,有疏锯齿,全叶被褐色细茸毛,叶面粗糙。蒴果卵形或近球形,长条形向下开裂;种子浅褐色,长条形,有绒毛,具膜状薄翅。花期2~4月。</p> <p class="ql-block">  黄花风铃木原产于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分布于世界热带地区;黄花风铃木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引入中国,在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栽培较广,常生长在海拔400~1700米的潮湿热带生物群落中。黄花风铃木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具有耐旱、耐瘠、耐热、抗污染等特点,但不耐寒,喜光喜肥,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黄花风铃木还是萌芽力强、易移植的植物。</p> <p class="ql-block">  黄花风铃木是巴西和委内瑞拉的国树,其心材为“重蚁木”,常用于制造地板、木制家具、手工艺品和传统乐器。黄花风铃木花色亮黄明艳,花形如风铃,具有极佳的观赏价值,还常运用于造园当中。黄花风铃木幼苗对外界铅胁迫具有一定的抗性,可作为土壤铅污染地区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的树种。</p> <p class="ql-block">  黄花风铃木的花为圆锥花序顶生,花两性,萼筒管状,不规则开裂;花冠金黄色,漏斗形,长2.5~8厘米,像风铃状,五裂;花缘皱曲,但为两侧对称花,甜香;雄蕊4枚,二强,不突出。</p> <p class="ql-block">  黄花风铃木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引入中国台湾,其标本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洛杉矶植物园引入中国广州,在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栽培较广,如海南、广东、云南等省区。</p> <p class="ql-block">  黄花风铃木主要生长在潮湿的热带生物群落中,常生长在海拔400~1700米的庭院、园林、公园、住宅区、道路绿化等。</p> <p class="ql-block">  黄花风铃木的心材为“重蚁木”,巴西当地称之为“Ipê”,是一种密度较高、质地坚硬,且耐腐蚀的木材,为世界上质地最密实的硬木之一,硬度是杉木的三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黄花风铃木的心材呈黄褐色或黑色,光泽和艺术感强、纹理交错、具有深浅相间条纹,常用于制造地板、木制家具、手工艺品和传统乐器。市场上的“重蚁木”多产于巴西和巴拉圭,其防火等级可达A1(与混凝土相似),因其机械抗压能力强,上个世纪中叶被玻利维亚和委内瑞拉等国用来做铁路枕木、木屋框架以及护墙板等,南美当地土著民族还常用黄花风铃木制作狩猎用的弓。</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两旁种上黄花风铃木,开花时节非常美丽。</p> <p class="ql-block">  黄花风铃木花色亮黄明艳,花形如风铃,季相变化明显,具有春华、夏实、秋绿、冬枯四季分明的独特风味及呈现出优良的景观效果,盛开时满树金黄,颇为壮观,具有极佳的观赏价值。黄花风铃木常运用于造园当中,如用作行道树、庭园树、景观树、绿化生态环境及造林等。</p> <p class="ql-block">  满街尽是黄金甲。</p> <p class="ql-block">  黄花风铃木幼苗对外界铅胁迫具有一定的抗性,通过自身调节能够抵御一定范围内的铅胁迫,可作为土壤铅污染地区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的树种,对保护环境、园林美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p> <p class="ql-block">  黄花风铃木的树皮和心材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是印第安人的传统草药,其树皮和心材中含有多种药用成分,内部的树皮经过加工可制作成一种褐色茶,具有清肺祛痰的作用。心材中高浓度拉帕醇含量,拉帕醇具有抗菌、抗病毒杀虫,抗炎等的特性,已被开发成多种针剂或者酊剂,用于治疗感冒、消化性溃疡和糖尿病等。市场上应用较多的Atovaquone(美普龙)就是拉帕醇的衍生物,在治疗肺囊虫病肺炎、弓形体病和疟疾方面效果显著。</p> <p class="ql-block">  黄花风铃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易危(VU)。</p> <p class="ql-block">  黄花风铃木花语是感谢,这与它随四季变化的风貌有关。在中国南方地区,黄花风铃木于春节前后开花,犹如黄色的灯笼迎风摇曳,彰显出勃勃的生机和幸福的寓意,为无数离家复工的人们带来新年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三角梅属于紫茉莉科,叶子花属,木本植物,茎粗壮,枝条下垂,无毛或疏生柔毛;叶片纸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苞片叶状,为紫色或洋红色,果实覆盖绒毛;花期冬春间,北方温室1到3月开花。 </p><p class="ql-block">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于中国、巴西、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三角梅喜欢潮湿、怕积水,耐高温、干旱,不经寒冻,喜欢肥沃的土地,抗贫瘠能力强,在稍偏酸性或稍偏碱性土壤上均可正常生长,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有利于生长发育。三角梅的繁殖方法主要是扦插繁殖。</p><p class="ql-block"> 三角梅的花可入药,三角梅有调和气血,治白带、调经的功效。三角梅作为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花卉,枝干的高可塑性可以用作装饰花艺长廊、隔离带等,对城市绿化及精神文明建设都有较高促进作用。三角梅的花语是热情,坚韧不拔,顽强奋进,另一种花语:“没有真爱是一种悲伤”。</p> <p class="ql-block">  水仙(Narcissus tazetta subsp. chinensis (M.Roem.) Masamura & Yanagih.):又名中国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个变种。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水仙的叶由鳞茎顶端绿白色筒状鞘中抽出花茎(俗称箭)再由叶片中抽出。一般每个鳞茎可抽花茎1~2枝,多者可达8~11枝,伞状花序。花瓣多为6片,花瓣末处呈鹅黄色。花蕊外面有一个如碗一般的保护罩。鳞茎卵状至广卵状球形,外披棕褐色皮膜。叶狭长带状,蒴果室背开裂。花期春季。</p> <p class="ql-block">  水仙性喜温暖、湿润、排水良好的环境。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为传统观赏花卉,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排行第十。</p> <p class="ql-block">  水仙鳞茎多液汁,有毒,含有石蒜碱、多花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外科用作镇痛剂;鳞茎捣烂敷治痈肿。牛羊误食鳞茎,立即出现痉挛、瞳孔放大、暴泻等。</p> <p class="ql-block">  中国水仙的原种为唐代从意大利引进,是法国多花水仙的变种,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经上千年的选育而成为世界水仙花中独树一帜的佳品。</p> <p class="ql-block">  洋牡丹花语包括白色象征纯洁,粉色代表圆满,黄色象征亮丽,橙色寓意优雅,紫色象征华贵,蝴蝶洋牡丹象征神秘。</p> <p class="ql-block">  多肉</p> <p class="ql-block">  倒挂金钟(Fuchsia hybrida Hort. ex Sieber & Voss.)是柳叶菜科,倒挂金钟属,亚灌木植物。茎直立,多分枝;幼枝带红色,被短柔毛与腺毛,老时渐无毛;叶对生,卵形或窄卵形,脉常带红色;常带红色,被短柔毛与腺毛;花筒红色,筒状钟形,连同花梗疏被短柔毛与腺毛;萼片红色,长圆状或三角状披针形,花瓣色多变,紫红、红、粉红或白色,花丝红色,花药紫红色,长圆形,花粉粉红色;花期4-12月。倒挂金钟因其花朵悬垂呈倒挂钟状,故名倒挂金钟。</p> <p class="ql-block">  倒挂金钟原产于秘鲁、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墨西哥等中南美洲国家。现如今在中国广为栽培,尤在北方或西北、西南高原温室种植生长。其喜光,耐阴,在遮阴条件下叶色浓绿,但开花较差,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早瘠薄,稍耐寒。喜肥沃、排水良好、酸性的轻黏土壤;倒挂金钟繁殖方式以扦插、压条繁殖为主。</p> <p class="ql-block">  倒挂金钟的花朵也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行血去瘀、凉血祛风的功效。倒挂金钟花梗细长,花朵下垂,花萼筒状似钟,非常美丽。常作盆花观赏,用来装饰室内、阳台或布置会场等。</p> <p class="ql-block">  喜凉爽湿润环境,怕高温和强光,忌酷暑闷热及雨淋日晒。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且宜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冬季要求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夏季要求干燥、凉爽及半阴条件,并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夏季温度达30℃时生长极为缓慢,35℃ 时大批枯萎死亡。冬季温度不低度于5℃,若低于5℃,则易受冻害。</p> <p class="ql-block">  倒挂金钟的花语:相信爱情、热烈的心。</p> <p class="ql-block">  长寿花(学名:Kalanchoe blossfeldiana Poelln.),景天科伽蓝菜属多年生常绿肉质草本。株高10~30厘米,多分支,无需修剪能自然长成低矮紧凑的株形;茎直立;单叶对生,椭圆形,缘具钝齿;聚伞花序,小花橙红至绯红色;蓇葖果。花期年前12月~4月底。</p><p class="ql-block"> 原产非洲(马达加斯加),1927年由德国人波茨坦(R.Blossfeld)引入欧洲,1928年德国和瑞士的育种者就开始了对长寿花的品种培育。长寿花在盆栽花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国际花卉市场中发展最快的盆花之一。早在1995年,在世界花卉出口大国荷兰,长寿花产值列盆花生产的第三位;在丹麦,盆栽长寿花已成为丹麦盆栽花卉之冠,产量与产值均列第一位。在中国,长寿花也是广泛栽培的盆花花卉之一。</p><p class="ql-block"> 长寿花喜温暖、稍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寒,耐干旱,怕高温,耐半阴且不耐水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长寿花味苦辛,具有清热解毒、理气、补肾、养心、安神、调经活血、明目之效,可治咽喉肿痛、肺痛,有抗疲劳、抗缺氧、抗微波辐射、抗毒以及对神经系统和新陈代谢的双向调节作用。</p><p class="ql-block"> 花期正逢圣诞、元旦和春节,布置窗台、书桌、案头,十分相宜。用于公共场所的花坛、橱窗和大厅等,其整体观赏效果极佳。由于俗名“长寿”,故节日赠送亲朋好友长寿花一盆,大吉大利,长命百岁,也非常合适,讨人喜欢。</p> <p class="ql-block">  粉掌,正名:粉冠军,为天南星科,花烛族花烛属,多年生常绿草本花卉。粉掌的花朵独特,佛焰苞明艳华丽,色彩丰富,极富变化,且花期长,水培单朵花期可达2~4个月。是一种有较大发展前景的名优花卉。可水培可土栽,水培要避免阳光、一个月见一次阳光就好。粉掌原产南美洲哥伦比亚西南部的热带雨林,分布南美洲 非洲 欧洲亚洲,那里常年高温多湿,投射到地面的阳光稀疏,腐殖质疏松丰厚,这就决定了粉掌的生长习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粉掌喜温暖、怕寒冷,所以夏天应防高温、冬天应防冻害。适合生长温度为19~25℃,低于13℃时,植株进入休眠期,应放到屋内或用塑料袋包起来,以防止冻害。当温度高于32℃时会停止生长,一般25℃以上时,都需要开窗通风,以缓解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p> <p class="ql-block">  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别名金钗石斛、金钗花、千年润等,是兰科(Orchidaceae )石斛属(Dendrobium)的植物。石斛茎直立,肉质状肥厚,稍扁的圆柱形。叶革质,长圆形。总状花序从具叶或落了叶的老茎中部以上部分发出,花瓣多少斜宽卵形,具绿色的蕊柱足,药帽紫红色,圆锥形。石斛果实为蒴果,呈长椭圆形或梨形,种子微小且多。花期4-5月。</p><p class="ql-block"> 石斛分布在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湖南等亚热带地区。石斛性喜温暖湿润且较为阴凉的环境,常与苔藓植物伴生,适宜生长在山地林中树干上或山谷岩石上。</p><p class="ql-block"> 石斛是中药,可生津益胃,养阴清热。石斛的花朵数量多、花期长,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石斛的野外生存环境苛刻,以及被人为的过度采挖利用,导致石斛数量骤减。石斛分别被《中国植物红皮书》列为濒危植物、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列为易危等级、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列为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石斛喜温暖湿润气候,怕霜冻及高温。石斛适应性较强,可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但是石斛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日照,但是不能暴晒于强烈阳光下,一般在半阴凉处,生长空气湿度为60%~80%,过高过低的湿度都会影响石斛的正常生长,生长适温20~30℃,最低不低于5℃,最高不高于40℃。花期4-5月。</p><p class="ql-block"> 石斛味甘,微寒,归胃、肺、肾经,可生津益胃,养阴清热。主治热病伤津,烦渴,阴虚胃痛,病后虚热,阴伤目暗等症状。</p> <p class="ql-block">  茶花属于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基部阔楔形;花顶生,红色,无柄;花瓣6~7片,倒卵圆形;子房无毛,花柱长2.5厘米,先端3裂;蒴果圆球形,2~3室,每室有种子1~2个;花期1~4月。</p><p class="ql-block"> 茶花原产于中国东部,南诏时期广为栽培,唐光化二年的《南诏图》画卷中的云南山茶古树是中国绘画中最早出现的山茶形象,现在长江、珠江流域、朝鲜、日本和印度等地普遍种植,喜欢生长在地势高爽、温暖湿润、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中。茶花的繁殖方法很多,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均可采用,无性繁殖中扦插和靠接法使用最普遍。</p> <p class="ql-block">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茶花的根和花都能入药,是功效出色的中药材,有收敛凉血、散瘀消肿、美容养颜等功效;普通茶花快炒或裹面油炸食用,可健胃消食。</p><p class="ql-block"> 从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到香奈儿的山茶花香水系列,茶花是西方人生活和文化里的长盛之花,因其奔放、优雅,而为西方人所热爱。中国是茶花文化的发源地,茶花也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云南山茶花位居云南八大名花之首,1983年,被定为昆明市市花。花语为含蓄、爱慕之心、高洁孤傲、深沉谨慎。</p> <p class="ql-block">  茶花原产于中国东部,南诏时期广为栽培,唐光化二年(899年)的《南诏图》画卷中的云南山茶古树是中国绘画中最早出现的山茶形象。</p><p class="ql-block"> 茶花在中国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蜀汉时期(公元221~263年)。当时人们就非常看重茶花的地位,茶花被列为“七品三命”。资料记载,世界上登记注册的茶花品种已超过2万个。中国的山茶品种有883个。</p> <p class="ql-block">  在三国时代,茶花已有人工栽培。但直至南北朝及隋代,帝王宫廷、贵族庭院里栽种的,仍是野生原始种茶花,花单瓣红色。当时有关茶花的文献及文人吟咏的“山茶”,“海榴”诗,均未涉及品种名。 </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个记载茶花品种的是在唐代丞相李德裕(787~850年)著的《平泉山居草木记》。“是岁又得稽山之——贞桐山茗。”“贞桐山茗”是单辫花,现今是原始的红山茶“金心大红”距今已有1200年左右。南宋《会稽续志》,则为《贞桐山茗》卷四“山茶”条中述及贞桐山茗时说:“在唐,唯会稽有之。其种今遍于四方矣。”又说:“其花鲜红可爱,而且耐久。”(会稽,即浙江绍兴古称。稽山,为会嵇境内的山脉。)这说明,此花的颜色是鲜红色,而且花开得耐久。</p><p class="ql-block"> 宋代记载了茶花品种15个。越丹、玉茗、都胜、鹤顶红、黄香、粉红、玉环、红白叶、月丹、吐丝、玉磬、桃叶、罄口茶、玉茶、千叶茶。</p> <p class="ql-block">  茶花惧风喜阳、地势高爽、空气流通、温暖湿润、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黄土或腐殖土。pH5.5~6.5最佳。适温在20~32℃之间,29℃以上时停止生长,35℃时叶子会有焦灼现象,要求有一定温差。环境湿度70%以上,大部分品种可耐~8℃低温(自然越冬,云茶稍不耐寒),在淮河以南地区一般可自然越冬喜酸性土壤,并要求较好的透气性。</p><p class="ql-block"> 茶花主要分布于中国和日本。中国长江、珠江流域、朝鲜、日本和印度等地普遍种植,已有1400年的栽培历史,四川、台湾、山东、江西等地有野生种。</p><p class="ql-block"> 山茶为半阴性花卉,夏季需搭棚遮阴。立秋后气温下降,山茶进入花芽分化期,应逐渐使全株受到充足的光照。冬季应置于室内阳光充足处,若室内光线太弱,山茶则生长不良,并易得病虫害。山茶为长日照植物。在日长12小时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花芽。最适生长温度18~25℃,最适开花温度10~20℃,高于35℃会灼伤叶片。不耐寒,冬季应入室,温度保持3~5℃,也能忍耐短时间~10℃的低温,但不能长时间超过16℃,否则会促使发芽,引起落叶。生长期要置于半阴环境中,不宜接受过强的直射阳光。特别是夏、秋季要进行遮荫,或放树下疏荫处。山茶喜温暖,怕寒冷。室内温度不能低于5℃。温度在10℃至15℃的房间内,其他措施得当,春节即可开花,花期可至3月份。</p><p class="ql-block"> 茶花品种大约有2000种,可分为3大类,12个花型,2013年中国茶花品种已有306个以上。《花镜》载茶花品种有十九个:玛瑙茶、鹤顶红、宝珠茶、蕉萼白宝珠、杨妃茶、正宫粉、石榴茶、一捻红、照殿红、晚山茶、南山茶等。茶花型多,有单瓣、半重瓣、重瓣、曲瓣、五星瓣、六角形、松壳型等。</p> <p class="ql-block">  菊花是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由某些野生菊经种间杂交演化而来的;茎多分枝,基部木质化;单叶互生,多卵圆形,边缘具粗大锯齿或深裂;头状花序,外围为舌状花,大小、形状变化很大,有平瓣、匙瓣等多种;中心为筒状花,常稀少或阙如;不同的瓣形,形成不同的花型、颜色、品种。花序下为总苞,舌状花多为雄性花,筒状花为两性花,雌蕊柱头两歧。</p><p class="ql-block"> 菊花原产于中国,唐宋时代,菊花经朝鲜传到日本,十七世纪传到欧洲,然后再传到美洲。菊花可按照花径、花期、花色等区别分类,历史上的菊花品种分类是以色为主的,清朝《广群芳谱》所记载的菊花品种就有300~400个,目前品种有数千个,并且每年都在不断增加。 菊花为短日照植物,喜阳光,忌荫蔽,怕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菊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花中四君子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在中国古代菊花有许多精神内涵,比如菊花有“花中隐士”的雅称;又被誉为“十二客”中的“寿客”,有吉祥、长寿的含义;诗词中用菊花比喻品行高洁的人,象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菊花观赏价值较高,除盆栽或配植花坛外,常用作切花材料。部分菊花品种可供饮用,称为茶菊;味甘甜的菊苗及部分品种的花瓣,可作蔬菜。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抗菌、抗肿瘤等功能,但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用。</p> <p class="ql-block">  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er)是豆科、油麻藤属、常绿大型木质藤本。茎断面先流出白色汁液,2~3分钟后汁液变为血红色;顶生小叶椭圆形、卵形或近倒卵形,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圆或近楔形;总状花序生于老茎上或腋生,花冠白或绿白色;荚果木质;花期4~6月;果期6~11月。白花油麻藤的花的形状像一个个雀鸟,一串串挂在茎上,远远看去像很多雀鸟成群聚集在一起,故又名“禾雀花”。</p><p class="ql-block"> 白花油麻藤产于中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白花油麻藤性强健,生长迅速,较耐阴,有一定抗寒能力。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多生于海拔800米~2500米的山地阳处、路旁、溪边,攀援在乔木灌木上。白花油麻藤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繁殖方法一般多用播种繁殖。</p><p class="ql-block"> 白花油麻藤的藤茎可入药,有补血、通经络、强筋骨之效,主要用于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腰腿痛等病症。其种子有毒,不宜食用。白花油麻藤花如鸟雀,观赏价值高,在中国南方多用来制作大型花架、花门和私家庭园的绿化等。还可食用,煎炒煮汤均美味可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炮仗花,中药材名。本品为紫葳科、炮仗花属、植物炮仗花Pyrostegia ignea Presl[P. venusta Baill.],以花和叶入药。全年可采,切碎晒干。功能主治为:花:润肺止咳。 茎、叶:清热利咽。 用于肺结核,咳嗽,咽喉肿痛,肝炎,支气管炎。</p><p class="ql-block"> 炮仗花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炮仗花 藤本。具有三叉丝状卷须。叶对生;小叶2~3枚,小叶柄长5~20mm;小叶片卵形,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长4~10cm,宽3~5cm,上下两面无毛,下面具有极细小分散的腺穴,全缘。圆锥花序着生于侧枝的顶端,长10~12cm;花萼钟状,有5小齿;花冠筒状,内面中部有一毛环,基产收缩,橙红色,裂片5,长椭圆形,花蕾时镊合状排列,花开放后反折,边缘被白色短柔毛;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筒中部;子房圆柱形;花柱细,柱头舌状扁平,花柱与花丝均伸出花冠筒外。蒴果果瓣革质,舟状,内有种子多列。种子具翅,薄膜质。花期1~6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牵牛(学名:Ipomoea nil (L.) Roth)别名喇叭花、牵牛花、大花牵牛等,为旋花科番薯属的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其茎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叶宽卵形或近圆形,深或浅的3裂,偶5裂,渐尖或骤尖,侧裂片较短,三角形,裂口锐或圆,叶面或疏或密被微硬的柔毛;花腋生,单一或通常2朵着生于花序梗顶,花序梗长短不一;苞片线形或叶状,被开展的微硬毛;小苞片线形;萼片近等长,披针状线形;花冠漏斗状,蓝紫色或紫红色,花冠管色淡;蒴果近球形,3瓣裂;种子卵状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黄色,被褐色短绒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p><p class="ql-block"> 牵牛原产热带美洲,后广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除西北和东北的一些省外,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其喜温暖向阳环境,耐干旱、瘠薄,适应性较强,对气候土壤的要求不严,但以温和的气候和中等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宜,多生于海拔100~200(-1600)米的山坡灌丛、干燥河谷路边、园边宅旁、山地路边,或为栽培。牵牛的种子为中药材牵牛子的来源,具有利水,泻下,消积等功效,主治水肿,腹水,脚气等。其成活率高、繁殖容易且收效快,栽培管理简便、综合成本低, 能增强园林景观功能,提高立体绿化效果,观赏期比较长,园林实用价值高,绿化效果突出。</p><p class="ql-block"> 牵牛喜温暖向阳环境,耐干旱、瘠薄,适应性较强,对气候土壤的要求不严,但以温和的气候和中等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宜。 牵牛花期较长,大多朝开午谢,适宜温度15~30℃。</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牵牛有个俗名叫“勤娘子”,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很勤劳的花。每当公鸡刚啼过头遍,绕篱萦架的枝头,就开放出一朵朵牵牛花来。《源氏物语》中,牵牛花属于朝颜的一种。牵牛的叶片圆而有裂,大多三歧,也有五裂,裂口或深或浅,或锐或圆,裂片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形态多变。牵牛的果子是球形果带着宿存的线状苞片、萼片,有点牛首的模样。《本草纲目》中将入药部分的果实牵牛子称作黑丑、白丑,这里的“丑”是对应生肖牛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凤仙花科凤仙花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60~100厘米。茎粗壮,呈肉质,直立;叶为互生,最下部叶有时对生,叶片呈披针形、狭椭圆形或倒披针形;花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腋,有白色、粉红色或紫色,单瓣或重瓣;蒴果呈宽纺锤形;种子呈圆球形,黑褐色。花期为7~10月。</p><p class="ql-block"> 凤仙花原产中国、印度、马来西亚,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及非洲,少数种类也分布在欧洲、亚洲温带地区和北美洲,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云南、四川、广西和西藏的种类较为丰富,其中价值最高的凤仙花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寒冷之地,赤峰地区还有被称为“佛顶珠”的优良品种。凤仙花喜阳光,耐热、不耐寒,喜疏松肥沃的土壤,生存力强,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长。</p><p class="ql-block"> 凤仙花是花坛庭前常见的草花,适于盆栽;凤仙花性冷、味甘苦,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在《医林篆要·药性》中还有“花可洗疮解毒”的记载;凤仙花本身带有一种天然的红棕色色素,可作为天然色素利用,印度人体彩绘是由它染色,而红色花瓣加明矾捣碎可染指甲。</p> <p class="ql-block">  星花凤梨(Guzmania lingulata,也被称为鸿运到头)是凤梨科、星花凤梨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带状,浅绿色,背面微红,薄而光亮;穗状花序高出叶丛;花茎、苞片和基部的数枚叶片呈鲜红色;花小白色,聚生于花穗顶端的花苞片内;花期5月~11月。</p><p class="ql-block"> 星花凤梨原产中、南美洲,多附生于热带雨林中树上。星花凤梨性喜湿热,不耐寒,喜充足光照,忌强光直射,喜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耐湿忌旱。星花凤梨的繁殖方式为分株繁殖。星花凤梨能吸附乙烯等有害气体,并在夜间释放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星花凤梨寓意财运高涨、节节升高,可烘托环境气氛,星花凤梨叶片包如圆筒状,向四处伸展,鲜红色的花朵如星星一般,寓意完美无缺。凤梨被视为吉祥和兴旺的象征,早在几百年前欧洲的皇室和贵族就以凤梨及其雕刻品装饰室内。</p> <p class="ql-block">  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 Willd. ex Klotzsch),大戟科大戟属直立灌木植物。一品红植株各部分具白色乳汁;茎光滑,有分枝,嫩枝绿色,草质,老枝淡棕色,木质化;单叶互生,背有柔毛,呈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绿色;每一花序只具一枚雄蕊,总苞淡绿色,有黄色腺体,下方具一大形鲜红色的花瓣状总苞片;果实为菊果,体大,椭圆形,褐色。一品红花期在11月至翌年3月。罗伯特•布依斯特给这种植物定了学名,后来布依斯特的姓氏演化为了一品红的英文名称。</p><p class="ql-block"> 一品红原产于南美洲,在中国台湾、四川、云南、广东等地有栽培。一品红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更怕霜冻,不耐旱、涝。喜光,要求光照充足;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通透性强的轻松、肥沃沙质壤土为好。一品红为扦插繁殖。一品红以全株入药。味苦、涩,性凉。调经止血,接骨,消肿。用于月经过多、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骨折。一品红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除此之外,一品红还被制成花篮、礼品盆花和组合盆栽,以作为礼品馈赠和家庭布置。别名有老来娇、圣诞花、猩猩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