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从舜 读/梦瑶 <p class="ql-block"> 《恨在少年,爱在成年》</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悼念父亲逝世十七周年</p><p class="ql-block"> 作者/姜从舜</p><p class="ql-block"> 在我年少的记忆中,父亲的身影总是伴随着严厉与责罚。他打我的次数最多,我的耳朵似乎就是被他拧大的。那毫无缘由的一巴掌甩过来,我会莫名其妙地转上三圈,头晕目眩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而挨跪,跪瓦渣子的经历,更是让我刻骨铭心。起因往往是下堰塘玩水,父亲生怕我被淹死。不过,学会洗澡这一技能,还真得感谢父亲,他可是有名的水猫子。</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大集体的时代,整堰、放水、修堤,这些高技术的活儿总少不了父亲的身影。大公社伐木放排的队伍里,也有他辛勤劳作的模样。父亲不大爱说话,也不敢说话。那些年月,身为“四类分子”的他没有话语权,唯有坚忍,才能在艰难的岁月中前行。他将生活的压力,化作对我们的严格要求,或许在他看来,我们这些孩子,只有老实本分,才能在那样的环境中有一丝出路。</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我,是那么的奋进,或许这“奋进”中带着些许无奈和恐惧。长大后,跪下搓板儿这类惩罚根本算不得什么。夜晚,我会被父亲脱去衣服,一顿饱打,打之前还要擦光屁股,好让我数清那一道道伤痕,长些记性。面对父亲的责打,我无从躲闪,细长的、粗短的棍棒,他丝毫不吝啬,也不怜惜。我那时甚至会担心,万一打死了我可怎么办?要知道,他本身就是一个“四类分子”。我们究竟何罪之有?革命不问出身,可我们却要承受这样的责罚。</p><p class="ql-block"> 那时,最苦的要数母亲。她像“老鹰捉小鸡”游戏中的母鸡,极力保护着我们,自己却承受了无尽的委屈。她的泪水,如同绵绵细雨,将我们浸泡在爱与痛苦之中。父亲每打一次,母亲就会哭一次。我小时候的噩梦中,常常出现鬼的身影,我拼命地跑,仿佛拥有飞毛腿一般。这全得益于父亲那凶神恶煞的形象,不跑不行啊!鲁迅先生曾说:“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的屁股大,不怕挨打。我想,鲁迅先生小时候挨的打或许并不比我少。不过,他的记恨心很大,从不对外人谈及他的父亲。而我,只能选择忍着。</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爱母亲远远胜过爱父亲,恨父亲甚至胜过恨敌人。但事情并非一直如此。当我开始能记岁儿的时候,我害过一场大病。我的雀雀儿肿得发亮,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去远方,去到了老秭归城关医院,也是第一次距离“飞机轮船”那么近。小伙伴们叫我“飞机轮船”的模样,至今仍清晰如昨。第一次戴上小毡帽的记忆,在长大后才渐渐明白,原来鲁迅小时候也戴过同款小毡帽。“飞机轮船”状如小狗,带给我的恐惧,想必鲁迅先生小时候也曾经历过。</p><p class="ql-block"> 父亲识文断字,年轻的时候从过军,还见过李宗仁。那是上世纪四四年的往事,想来应该载入了抗日历史。他脑中的封神榜,全然不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模样。我敬佩我的父亲,上师范时,是他把我送到船码头,送上屈原一号船。那时,道路崎岖,车辆稀少,他背着一只四五十斤重的木箱,走三四十公里的路,却很少让我去背负。那时的父亲已经 61 岁,但精神依旧十分矍铄,背个两三百斤不在话下。家中的责任田全落在他的肩上,还要供养三个儿子读书,而母亲半身不遂,帮不上一丁点儿忙。</p><p class="ql-block"> 父亲啊,从那时起,我对您的恨,开始渐渐消散。我逐渐明白,您的严厉并非出于恶意,而是生活的重压让您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期望我们能够在艰难的世道中生存下去。您默默承担着家庭的重负,用自己坚实的臂膀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那些曾经的责打,如今想来,又何尝不是一种深沉的爱呢?</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如今父亲已离开我们十七年。每当回忆起往昔的点点滴滴,心中既有对少年时遭受责罚的苦涩,更有对父亲那份深沉父爱的感动与怀念。我深知,父亲的爱,如同那沉默的山峦,虽无言,却永恒。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他的身影始终如一地陪伴着我,激励着我前行。</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的恨,早已化作了成年后的理解与敬爱。父亲,您在天堂可安好?我会永远铭记您的付出,将您给予的爱,传递下去,让这份温暖的力量,在家族中永远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龙道子评语:姜老师这篇《恨在少年,爱在成年》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与父亲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历程。文章从年少时对父亲的严厉与责罚的怨恨写起,逐步过渡到成年后对父亲深沉父爱的理解与怀念,情感层次丰富,转变自然。通过对父亲生活片段的回忆,展现了父亲坚韧、无私的形象,以及对家庭深沉的责任感。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同时,文章也体现了对亲情的珍视与传承,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是一篇情感真挚、感人至深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梦瑶简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梦瑶 审核/姜从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标题图片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版权属原作者所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谢您的聆听与分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