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春光半已分

知无不言

<p class="ql-block">“谁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欣欣然中,读起清人顾贞观的《柳梢青》,我就知道,春分是不可阻挡地翩然而至了。</p> <p class="ql-block">春分一到,意味着春天已然过去了一半。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释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所以,春分又号“仲春之月”。春分这天,斗指卯,太阳到达黄经0°。也就是说,春分日,太阳直射着地球的赤道,昼夜等分、阴阳调和。对此,汉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有如下阐述:“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于是,春分又称作“日中”“日夜分”。春分时节,虽然尚留余寒点点,但分明是一派“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的样子,恰似宋人晏几道在《临江仙》中的轻吟浅唱:“浅浅余寒春半,雪消蕙草初长。”</p> <p class="ql-block">春分有三候,一如《逸周书》所载:“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一候玄鸟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谓:“元鸟,燕也。高诱曰: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也。”燕子衔泥而来,仿佛是雨润千山的呢喃。所以,东坡居士在春行中的信手拈来,就是对“泥融飞燕子”的礼赞:“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二候雷乃发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意思是说,“阴阳相薄为雷,至此四阳渐盛,犹有阴焉,则相薄乃发声矣。”春雷阵阵,敲响了阳盛阴衰的鼓点,催人振奋。唐人元稹在《春分二月中》里把阴阳相薄的情景刻画得惟妙惟肖:“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三候始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电,阳光也,四阳盛长,值气泄时而光生焉。”闪电划破苍穹,在雷声中起舞,就是遮不住的生机盎然。正如宋人秦观在《春日》诗中的彩绘,电闪雷鸣后的春天,都是娇艳欲滴的:“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p> <p class="ql-block">“春分到,蛋儿俏。”春分这天,大人们会带着小孩子玩“立蛋”的游戏,谓之曰“立蛋迎春”。在古人看来,春分日里,昼夜等长,阴阳平衡,于是乎,鸡蛋也能立起来。唐人刘长卿在《春分》中说,春分乃“日月阳阴两均天”,所以有“从来今日竖鸡子”的习俗。玩儿会“立蛋”还不过瘾的话,就得去放风筝了。在我的眼里,惠风和畅,将风筝扯上云端,自古以来,就是春分里的美事一桩。在《村居》诗里,清人高鼎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纸鸢裁云”的春日图景,总是让人蠢蠢欲动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完了风筝,在不少地方,还有吃春菜的风俗。岭南地区,每逢春分,乡人们都要去摘春菜。也就是“春碧蒿”。春菜摘回来后,要与鱼片一起“滚汤”,名曰“春汤”。所以,在当地,有如下的俗语,流传至今:“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在徐州任上,苏东坡曾写过一首《春菜》诗,诗中提到的香荠,就和岭南人家的春碧蒿差不多。作为苏轼的好友,黄庭坚和了一首《次韵子瞻春菜》,留下了“北方春蔬嚼冰雪,妍暖思采南山蕨”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明人丁寿岗笔端的春分,是“今日春光半已分”。虽说昼长了、梦短了,但春色平分刚刚好。春分一到,“燕子归寻旧垒,杏花开满墙头”。在宋人欧阳修的思绪里,春分时节,定然是“千花百卉争明媚”,于是有“酒熟还成饮,花香忽过墙”的一声轻叹,留在宋人舒岳祥的记忆里,怕是挥之不去。我也曾把酒临风,醉倒在这“断红疏绿”的春分里。春分一过,农人们就忙碌起来了。“村村农务早,布谷趁春分”,是烟雨迷离中陌上江南的水墨风景。曾经,我也在这细雨霏霏中顶着斗笠,成为阡陌纵横里不可或缺的一员,在春分的雷电交加中“踏歌而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