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小学校

温老师读书笔记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家乡所在的镇(当时叫公社)上读小学。小学校位于镇子东北古城墙根,坐北朝南,地势比南面的街道高出很多。从镇上主街的十字路口向北远远望去,高高的石阶上一长排青砖黛瓦的临街正房颇为显眼,排子房西端一间过道便是校门。校园分前、后两院,整体布局为“曰”字状,中间排子房的过道通向后院。正房多为教室,东西房一般用于教师办公或作它用。</p> <p class="ql-block">  排子房的走廊很窄,地面是水泥的,走起路来“咚咚”作响。教室的门窗都是木制的,被漆成了绿色,门窗有些陈旧,间或有绿漆脱落露出木色,推开门会发出“吱呀”的声音,窗玻璃虽有破损却被擦的干净明亮。课桌是粗糙的木制长条桌,桌面木头很厚结实耐用。黑板是用水泥涂上黑颜料抹成的,时间一长粉笔写上去字迹有些模糊。</p> <p class="ql-block">  学校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民办教师”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教师群体,属于国家正式编制以外的教学人员,主要挣工分外加少许现金补贴。当时处于“文革”后期,小学校长由村(当时叫大队)书记兼任,校长经常组织学生学习《毛主席语录》,邀请老贫农到学校“忆苦思甜”,让孩子们时刻不忘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老师们亦常为学生讲述雷锋、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故事,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种下了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崇尚英雄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工作都很认真也很辛苦。课堂上老师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和自制的简单教具,将知识一点一滴地讲授给学生,板书工整,一笔一划绝不含糊。学生们听课认真专注,眼睛紧盯着黑板,生怕错过老师讲的每一句话。课间学生们踢毽子、跳皮筋、摔纸宝、做游戏,尽情的玩耍,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放学后,值日生要把教室内外打扫的干干净净,其他孩子则回家帮父母干家务、或结伴到河边打猪草、玩耍,每天过的充实而快乐。晚上,透过办公室昏暗的玻璃窗,依稀可见老师们灯下备课、批改作业的身影,常常是不觉深沉夜已半。</p><p class="ql-block"> 小学校伴我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  近五十年过去了,小学校早已并入了与之一墙之隔的中学,成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昔日的排子房被拔地而起的教学楼所替代,教学条件已今非昔比。然而,我魂牵梦绕的永远是那个排子房带门道的小学校,因为那是我梦开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