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由于古代中国并不生产琥珀蜜蜡这一类材质,近代辽宁抚顺发现的矿珀在当时的中国还是未知产物,所以,老琥珀珠子都是舶来品,我们可以推断出,使用琥珀作为珠饰材质的通常是贸易比较发达的时代,比如开通了丝绸之路的汉代,海上贸易繁荣的唐宋时期等等。根据历史文献及墓葬考古发掘也可以证实这个推断,琥珀材质的珠饰主要集中在汉代、唐宋及清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琥珀材质的珠饰最早发现于西汉时期,当时多用于制作祥符题材的小兽和串饰。这些小饰件一般个体都很小,制作精美,题材丰富功法俱佳,多是腰部横向穿孔。除了琥珀以外,还使用玉、玛瑙、水晶、煤精、玳瑁等各种半宝石制作。常见的题材有:辟邪、羊、鸟鸡、鸭、龟等等。这些具象的小动物造型饰品常与工字佩、双胜及其他坠饰搭配在一起作为腕饰或者项饰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真正意义上的琥珀珠子在南宋墓葬中才有发现。南宋时期海上贸易非常发达,靖康之变以后,由于与西域各地的陆路贸易渠道被西夏人阻隔,因此只能依靠海上的贸易。其实,早在唐代中国就有专门管理海上贸易的机构,名为市舶司。宋代扩大了市舶司的设置范畴,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和最大的海上贸易联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以蜜蜡为材质的老珠子有多种多样的形制,因桶珠需料较大,因此也是较为少见的一种。蜜蜡质地松软,易磨损,所以老蜜蜡珠体通常磨损比较严重,表面的橘皮纹很明显。宋代时期,中国与现在的阿拉伯国家、马来西亚、爪哇、越南、苏门答腊及印度等地都建立了贸易关系,用茶叶、丝绸、瓷器换取海外的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玛瑙、琥珀、玻璃等物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宋史·食货志》记载,当时陶瓷已经成为大宗商品输往东南亚各个国家,人们以金、银、铅、锡、锦、瓷器换取药、犀、象、珊瑚、琥珀、镔铁、玳瑁、玛瑙、砗磲、水晶、蕃布等物。这些舶来的物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南宋境内,时至今日,水品、琥珀、玛瑙、珊瑚等材质的珠子在江南一带还时有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此珠为清晚期或民国时期,以赛璐珞(塑料的一种)材质仿制的蜜蜡扁珠。珠子孔道较大,孔口处凹陷,磨损较为严重,应为佩戴造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直到今天,游牧民族也十分喜爱琥珀材质的珠饰。匈奴是中原民族接触最早的同时也是最凶悍的草原民族,他们与定居民族贸易,但更多的时候是掠夺,以此为手段获取财物,其中就包括了当时非常名贵的琥珀珠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图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