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更多时候是一种修行。想要踏足的目的地,沿途的风景,只是修行路上的经历。重要的是走着走着,突然遇见了更好的那个自己。只有你去了,你走了,你才知道,原来你也是可以的。”——探旅者 本篇的背景音乐是《同一首歌》 (几抹夕阳满山秋——发云界附近的九鳅落湖) <p class="ql-block">因为有特殊工种经历,2003年五十五岁时就退休了。空闲之后,先是在各地闲游了九年,直至2012年才先后加入了新安江户外俱乐部、建德市登山协会等组织。在人到黄昏的时候,选择了户外徒步和登山。</p> (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 <p class="ql-block">起初,爬一天山腿脚要痛三天;一年之后,即使连续几天重装爬山,翌日早上基本上就恢复了。近十几年,走过了数不清的徒步线路、攀爬过无数的大小山头。2013年秋曾做过一个统计,那一年前十个月内完成的,有同伴、有记录的各种徒步穿越和登山线路里程之和超过了800公里。</p> (用脚步探索,用镜头记录——铁蹄峰,队友三九摄) 户外徒步一般是在野外或室外进行,空气比室内清新;而且随着身体的移动,眼前的景物会不断的变化,不会觉得单调。登山大多也是徒步(虽然强度有差别),因此觉得登山和徒步虽然走的是不同的路,唱的却是“同一首歌”。 <p class="ql-block">(人过五十五,不分公和母。相约走一走,生命好享受。——2014杭州国际毅行大会某队队旗)</p> 有当地政府参与的毅行活动组织较严密,有交通管制和后勤保障。一直比较喜欢这种相对安全的活动。 (2013年与建德登协队友一起完成杭州国际毅行大会团体50公里。队友摄) (气温36度时的2013淳安国际毅行徒步大会) (限时完成重装50公里的奖牌和银质奖星) 只走适合自己技能与体能的线路,只背适合自己体能的行囊。窃以为判断运动过量有两个标准: 一是行程中或行程结束后感觉极度疲劳;二是第二天起床后感觉体能完全没有恢复。过犹不及,运动过量对身体有伤害。 (累了就休息片刻。休整是为了走得更远,很多运动损伤都是在极度疲劳时发生的。队友摄) 有经验的领队和山友会合理安排线路和行程,时间过于紧张的安排会透支大量体能。 <p class="ql-block">(在行程中一点一点地抛却尘世间的烦恼。队友 蓑笠翁摄)</p> 2014年秋,在沈子村-金顶-发云界穿越途中写了几句俚诗,大致描述出了穿越的过程——朝辞沈子村,金顶送黄昏。夕阳染荒草,入夜千帐灯。登高云霄近,崖底飞鹰轻。眺望发云界,山中秋已深。 (入夜千帐灯。武功山金顶,队友三九摄) <p class="ql-block">(水千条山万座, 我们曾走过,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同一首歌》的歌词。武功山两丘田,2019年儿童节,队友摄)</p><p class="ql-block"><br></p> 武功山穿越是成熟的、相对安全的线路。道路宽阔而平缓的地段居多,基本上都是草甸间的泥土路,很松软养脚,一直以来户外事故很少。原来绝望坡至赤脚凹一段比较陡,路上大大小小的乱石也很多,有一次在赤脚凹遇见一个在绝望坡摔伤了脚雇人抬下山的山友。近几年有部门(或许是单位、个人)做了善事,在绝望坡难走的地段路边安装了铁管护栏,现在上下这一段省力多也安全多了。 (武功山赤脚凹) <p class="ql-block">户外活动安全问题非常重要。2022年听闻“船王”广州老马在船底顶出事时,曾在美篇《从船底顶说开去》中说:我是个稳健的人,换一种说法,是一个胆小的人。自认为风险很大的、不适合自己的活动不参加;自己准备不充分或者领队准备不充分的活动不参加; 途中遇到危险地段,能绕道则绕道,不能绕道就一定会用登山绳辅助;自认为没能力过去的地方,宁可原路折返也不会冒险过去.....</p> (庐山,幡杆峰) (自认为力所不及的驴道,在远处欣赏队友攀爬也是一种选择) (第二次从观音桥-幡杆峰脚登庐山五老峰。队友摄) <p class="ql-block">尽管胆小,但我至今仍热爱徒步登山活动。究其原因,除了山野间有很多吸引人的因素之外,我一直认为,只要注意安全,在远离尘嚣的山野乡间活动、在成熟的户外线路上穿越,比站立或行走在车流穿梭的马路边要安全些。</p> (陪浮云,伴落日——船底顶) (船底顶罗新线上的乱石坡。队友三思摄) <p class="ql-block">到荒野乡村远足,在花前月下露宿。往群山之巅观景,从无字句处读书。</p> (登顶清凉峰。队友摄) (第二次五台山大朝台途中摄) (徒步途中与当地农民交流,队友摄) 路走得多了,自然会有各种偶遇。我们的团队曾在天山天池接受过新疆电视台的采访;大雪天在龙门石窟巧遇新华社记者,于是我们的合影登上了新华社的网站...... (新疆电视台采访新安江户外俱乐部领队蓑笠翁,鄙人临时充当记者助手。队友摄) (环北竿岛途中巧遇妈祖日报的记者,热心的记者翌日还送来了报纸) (建德石墨烯户外组织的环北竿岛徒步。队友依梦摄) (璧山脚下的合影) 遇见过山顶的狂风吹塌不少帐篷,碰到过在路边苦求山友备用鞋的姑娘......每次出行都会遇到不同的人,看见不同的风景,都会有不同的故事。 (艰辛的行走——“华东第二虐”千八线穿越) (行走在心灵之间。白云山,队友蓑笠翁摄) (离凡尘很远,离心灵很近。武功山风车口) <p class="ql-block">(相约而行长线群领队三思登顶嵩山峻极峰)</p>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 (冈仁波齐大本营的黄昏,队友摄) (中印边境上的班公湖) <p class="ql-block">近些年曾多次踏上西部的几个高原,曾经从海拔4000米左右徒步爬升到海拔4700米。当时慢慢的走,没有疲劳的感觉和不适感。</p> (昆仑山口) (可以同时看到五座八千米以上雪峰的加乌拉山口,队友摄) <p class="ql-block">(绒布寺上面的珠峰大本营附近。2021年,队友蓑笠翁摄)</p> 2024年七十七虚岁时,历时十二天完成了阿里大环线。 (古格王朝遗址) (从遗址顶部俯视) (阿里的风有时候会吹出京剧的味道。玛旁雍错边的高地上,队友摄) <p class="ql-block">也许,仓央嘉措说的“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的人是指那些身体健康,却一直莫名害怕上高原的人。建议可以先去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方试试,“只有你去了,你走了,你才知道,原来你也是可以的”。其实是否会高反与年龄,体能等关系不大。曾在美篇《行走高原时应对高反的一些措施》中说了一些高反的成因,供参考。</p> (行走在G315U型公路边,2023年,队友摄) <p class="ql-block">布袋和尚的《插秧偈》说:“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道,后退原来是向前。”最后一句蕴含着哲理和禅机——有时候,退一步才能豁然开朗;有时候,后退其实就是向前。</p> (安徽搁船尖) 户外运动的经验是逐步积累的,记得还是新驴时,一次登搁船尖光明顶,过了第十关朝圣门后沿着左边的一条小道爬山了一个山坡,当回头望见通往光明顶的大路就在山坡下时,我们知道走错路了。由于发现在山坡上的茅草丛中有一条通往光明顶方向的小路,于是众人就抱着侥幸心理沿着小路向光明顶方向行进。 <p class="ql-block">(临安三尖30公里穿越,试作《入塞*秋行》一首——好时光。秋风起、落叶黄。结伴去远足,晓出背行囊。山亦长。路亦长。</p><p class="ql-block">步履匆匆送残阳。雾如烟、月色迷茫。野花深处支营帐。食也香。梦也香。)</p> (建德登协组织的2019东、西天目山七尖穿越) (七尖穿越号称“华东第一虐”。队友摄) 事后才知道其实这条小路是通往光明顶后山的,此后的两个多小时,我们就一直在光明顶后山转悠,始终找不到通往光明顶的路,直到近黄昏时才无奈地按原路返回。 (驴行途中的骑马舞) <p class="ql-block">虽然此行没顺利登上光明顶,但收获了两个经验:一,野外如果有明确的道路,尽可能不要节外生枝走其它陌生的小路。二,野外爬山迷路时,应该按原路退回到岔路口,再重新找正确的路线。“后退原来是向前”!</p><p class="ql-block">这些各种各样的经验使我们在之后的户外运动中受益匪浅。</p> (2024徒步虎跳峡高路,队友摄) <p class="ql-block">(中虎跳168级勇士天梯,队友摄)</p> (扎尕那,洛克平台上俯视) 仔细揣摩了“运动”二字——“运”是在云边走路,“动”是在云边发力。 (队友三九摄) (在云边行走) <p class="ql-block">高处才有云,而且一般高山上植被丰富,空气比较清纯。前几年雾霾严重时,杭州市曾用高空气球做过一项测试,结果发现气球上升到1000米以上时,雾霾才开始逐渐减少。</p> 时不时到山上去洗洗肺,受益无穷! (云下是人间,云上是仙界) <p class="ql-block">零零散散地写了这些,记录下来方便以后回忆。此外,对那些担心我的亲友是一种应答、一种解释,一种表示感激的方式。对那些退休后有空闲、没什么大病的朋友、是选择活动方式时的参考。</p> <p class="ql-block">(太白山顶峰拔仙台到山脚的几条线路是鳌太穿越的一段尾巴。队友摄)</p> (队友摄) <p class="ql-block">写作的过程也是愉快的回忆过程,但对那些曾经鼓励、帮助过我的朋友;对那些曾一起疲累、一起愉悦过的队友们的感恩之情却无以言表,唯有铭记于心!</p> (山中问道,队友摄) 唐代李翱有一首著名的“问道诗”:练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但愿我们在每一趟行程结束时,都能对“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含义有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