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湖北省博物馆是中国地方性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也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还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p><p class="ql-block">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24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藏品绝大多数来自考古发掘和各地征集,以出土文物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基本反映了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其中,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曾侯乙编钟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馆区内的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编钟馆等建筑构成一个硕大的“品”字,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p><p class="ql-block"> 湖北省博物馆是了解荆楚文化的重要场所,其丰富的馆藏和精美的展览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春秋.越王勾践剑》</b></p><p class="ql-block">《春秋.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春秋越王勾践剑,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望山楚墓群。它是越王勾践众多剑中的“自用”剑,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剑身的鸟篆铭文和精美的装饰工艺展现了春秋时期高超的铸造技术。剑身经过硫化处理,使上面的菱形暗格花纹不会被锈蚀,体现了古代先进的防腐技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曾侯乙编钟》</b></p><p class="ql-block"> 曾候乙编钟,1978年5月,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整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于彩漆钟架之上,总重量超过5吨。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等构件达246个。</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其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仅次于现代的钢琴,并具有一钟双音的特点,能演奏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乐曲,音色优美、层次丰富。</p><p class="ql-block"> 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有3755字的铭文,记录了丰富的音律学知识,堪称中国最早的音律学著作,也是目前发现人类最早从科学角度认知音乐的文献。</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变了世界音乐史,证明中国十二律的实践开始于西周或更早,其乐律体系比号称“西方乐器之王”的钢琴早问世了2000多年。</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代表,展示了先秦时期的礼乐文明和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