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门工人新村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内容提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说起天津,在各类报刊杂志中,总是以"津门"‘而代称。许搷《新说文解字》中详述,"门曰:通行阻断之物也!又曰:有城而无门,谓之墙,有门而无城,谓之市也"!(注释一)由此可见,有城有市,而无门,谓之"城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由此可见,这大概是"城市"一词,最早的记载出处。因此 "城市"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词组!由"城与市"组合而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另外,《新说文解字》中对"城市"一词也有详述,"城"乃是城墙与城门的组合而来。"市"乃市场、集市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的天津,自1900年以后,老城墙已被八国联军拆除,天津至今只有老城之名,而无老城之实。城里与城外,也是徒有其表、空有其名罢了。还有一个让人无法辩驳的说法,那就是津城因地处京畿的门户,因此又被称之为“津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自此,天津的地理名称,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淹没了"城"的痕迹,只留下了有其名,而无其实的"门"之称谓!如今,除了原南开老城区,有"门"的地名众多之外,还有一个以"门"为名称的地区,那就是"中山门"!说起中山门的历史,比起天津的其它"门"来说,实在是太短暂了,中山门最早诞生于上个世纪的1947年前后,至今不足百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国民党驻天津的守军,以防御为目的,在今天津塘路与东兴路交口附近,设立了关卡,据说此处立有天津唯一的一座孙中山雕像,因此,这个卡口被命名为中山门。本篇文章的内容,就是追根溯源,说一说中山门的历史由来与发展历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注释一:《新说文解字》,内容在"新"!而不在"真"!只为博君一笑也,不必认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在天津解放前夕,解放军攻城时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天津在1970年建设地铁一号线时的情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前些年大家谁都知道,天津河东区有一个"中山门新村"!可 细究起来,中山门既无山、也无城,更无门,为啥用了这个名字?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细说一下天津的历史,天津有数不清以"门"字命名的地方,说起带“门”字地名,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从历史上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类:是天津的外城墙,都是在1860年第三次大沽口战役前期修建的,也就是抵御入侵者攻城的"墙子",墙子的结构,大多是以黄土与粘土垒砌而成。墙子内,有各兵营之间分隔的营门,当时墙子内共有12座营门,到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又增设2座营门,分为4个正门,10个偏门,总计14座营门,这些营门就是今天的大营门、小营门、西营门、南营门等等地名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墙子外,挖渠引来海河之水,史称"墙子河"。</b><b> </b><b style="font-size:22px;">墙子河的名称也沿用至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了。直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天津有一个叫做"七零四七的工程"!也就是天津如今的地铁一号线,当初就是在墙子河河道的基础上修建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类:是由老城厢东西南北四门衍生出的地名,如东门里、西门里、南门外、北门外等等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地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类:则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在天津设立的15个“门”,说是门,其实不一定有门,只不过是一些军事关卡,遗留下来的地名有大同门、复兴门、大营门、小营门等等,这些门里,也就包括了今天的中山门,中山门曾经是东郊进天津市区的重要卡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天津河东区津塘路与富民路交口处,至今还保留着一段当年的护城河和城墙</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在中山门建立交桥时,残留下来的碉堡底座,现已被拆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门地区,在中国近现代,曾是一片荒地,地势低洼,常年雨水浸泡。由于这片地区是东郊区(如今的东丽区)进天津市区的主要地理通道,因此,为了防止共产党的部队攻城,1947年国民党军队为加固城防工事,在津塘路与东兴路交口处(今天蝶式立交桥附近)设立了卡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初在马路两侧各建了一座碉堡,中间是一段可以拉开的栅栏门,据说还有一块汉白玉的匾额,上面书题着“中山门”三个大字,从此,中山门就代替了地名,成为了这片地区使用至今的名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当年,为了国家的统一,1924年抱病北上京城商议国家大事,1925年初因病在北京病逝,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天津至今还有多处地区以中山来命名,例如:中山路、中山公园等,河东区的中山门也是如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解放前,中山门附近仍是一片荒野,地势低洼,因此,形成了一大片开阔地。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曾在这一带设置过靶场,由于居民聚集的村落人口较少,因此,日本驻军又在这里建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物资储备仓库。名为“华北物资总库”。这个物资仓库,也是日本当年在二战期间,拥有的最大的亚洲军需仓库。</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据说当年在天津的中山门一带,还曾发现过一块汉白玉雕刻的"中山门"匾额</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山门一带修建的"华北物资总库",围墙上所建的防御碉堡照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37年,日本当时为了侵华战争的需要,在天津海河东岸的中山门地区,强占了三个自然村,圈地并于1942年建成了一座亚洲最大的军需仓库,名为“北支那野战军货物厂本部”。也就是后来命名的日本侵华期间的"华北物资总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仓库四周建起近八米高的围墙,围墙外又挖出来一条深达近八米,用来保护仓库的护仓河,河中有两艘汽艇日夜巡逻游弋,协助围墙上的岗哨把守,并在四周设有碉堡把守仓库。同时,还修建了铁道线与周边的铁路相连,便于各类物资的运输与周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仓库是日本侵华时期的铁证,日军利用这座巨大的仓库,集散军用物资,为其侵华战争提供服务。它也是一个综合性军用仓库,为日军在中国修建的三大仓库之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日本投降以后,该库又改为国民党北方陆军军用仓库。后来也被当地老百姓俗称为"新仓库"。新仓库在天津解放以后,又被北京军区后勤部所属的军需库征用。新仓库的名称也因此流传至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解放初期,为方便天津钢厂和纺织厂职工上下班,新仓库从中间被拦腰断开,从第二工人正门处,一直到郑庄子为止,新修了一条马路名为"富民路"。新仓库从此分为东库和西库,东库隔着津塘公路与中山门新村相望,西库与海河为邻。两库的库门在富民路上也是两两相对,并有部队驻扎并设有门岗。横跨东西库的原有两条铁道线,到九十年代富民路拓宽时,有一条铁道线撤销填平,使富民路更加宽阔便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天津日本占领军建立的名为“北支那野战军货物厂本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中山门工人新村创建之前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天津自晚清时期开始,成为了国内最早的工业城市,特别是依托着海河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天津的纺织业、钢铁制造业、发电业、以及航道运输业等,都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鉴于天津解放以后,大量的产业工人进入到中山门一带的各个企业工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致使各大厂的职工及家属陆续增加,住房问题已摆上了议事日程。建国初期,国家的经济还没有恢复,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政府还是决定首先为他们建造住房。此后,在天津各区先后开始建房,很快就建起了经济实用的工人新村。中山门工人新村,就是上世纪50年代,天津最大的、也是第一批建成、并入住的工人新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天津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为改善工人及家庭的居住环境,全市先后新建起了7个工人新村,在中山门这块荒废已久的低洼土地上,也迅速崛起了全市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片工人新村,当年,也被称之为“天津工人第一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因为工人新村的建设图纸是统一模式,都是最简单的联排式平房,因此,很快就建成交付使用,并开始由各企业分配进住。当年的天津钢厂、棉纺一厂、棉纺三厂、耐火厂、发电厂、自行车厂、港务局、航道局等单位,近10000多户职工和家属,从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搬进了新建成的,也是砖木结构的平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空中鸟瞰,一段段、一排排,井然有序,重重叠叠。也许是当年那些穷苦的老百姓,已经受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住进这样的砖瓦平房,已经是天堂一样的感觉了。因此,没有任何矛盾与争吵,很快的搬家入住,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天津中山门菜市场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正在施工建设的中山门工人新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当时国家经济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新村的落成,极大地改善了工人家庭的住房环境,一直到80年代,这样的居住方式,都是城市生活的标本样板。与工人新村同步建立的还有工人新村公园,也就是今天的中山门公园,老居民习惯称其为“花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都承载了数代人难忘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回忆起当年新村,那片几段、几排、几号的房子,可以说是终生难忘,当年,除了专职的基建施工人员,中山门附近的场矿企业,职工们在业余时间,也自发地组织起来,到建筑工地进行义务劳动,因此也加快了住房的施工速度。曾经在当年居住在中山门新村的孩子们,对如今某些回忆文章中说到中山门的过去,一定会记忆犹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因为当时七个工人新村用的是同一套图纸,所以房子都一个模样,放眼望去全是平房,一排一排、排列的整整齐齐,就像儿童搭的积木一样。“段儿房”这个词儿,如今也成了天津本地辞典里的新成员。就像当初问路,询问几段几排几号!也是当时中山门新村,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住在中山门新村的居民,也是非常熟悉在每天早晨,那准时准点儿的倒垃圾铃铛声,家家户户都会端个“土箱子、土簸箕"去倒垃圾。土箱子五花八门,有用木头制成的,有旧的搪瓷盆,还有更简单的,就是用竹子或柳条编的筐,如今,那样的情景说起来,仿佛还是历历在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中山门工人新村改造前,当地居民居住时的状况,每当夏天,门前的地沟臭水泛滥成灾</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中山门工人新村院落中的实景照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建成的工人新村的房屋结构及其简易,只是就地取材,地面也是相对找平,还无法顾及到小区整体的地面高度,即使知道中山门的地面较低容易积水,根据当时的条件,也是不可能取大量沙土,来填平提高地面的高度。因此,也就出现了路上比院里高、院里比屋里高,只要夏天一下雨,就成了天津当年最时髦的词语“三级跳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样的建筑格局,每当夏天雨水倒灌,各家各户的男女老少一起上阵,拿着锅碗瓢盆从屋里往外淘水,有的房子地面过低,因此,只能在屋子的门口处,垒起一道砖头砌的高门槛,以挡住院里的积水,不过,这只能得到短时间的缓解,如果院里的积水不能尽快排出,那住房的地基处很快就开始向屋里渗水,直至屋里也成了一片水塘。那种景象,如今还深深印刻在老一辈中山门人的记忆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山门地区开始了危陋平房改造工程,实施大面积动迁,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全部完成了危陋平房的拆迁改造任务,居民们搬进了新盖的住宅楼,过上了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有上下水、有独立卫生间的好日子,自此,中山门工人新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规划新的中山门工人新村时,“团结、友爱、互助、和睦”这四个关键词替代了过去的“段儿”,用于小区和道路命名,这四个美好的词汇体现了中山门产业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凝聚了中山门几十年发展变迁的文化内涵。</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门工人新村雨后的积水照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门新村每当进冬时,贮存大白菜的热闹情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河东的街头巷尾,特别是那些老居民区,处处暗含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气息与烟火味儿。中山门地区就是这样,各家各户的关系,已经延续了几代人,一家的孩子放学没人接送,邻居们包揽了,孩子放学回家,家里的大人还没下班,推门就进了邻居家,不但管吃,甚至还管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这样的街区文化,已经逝去了很多年了,家中的孩子们已经习惯了新生活、新习惯,可家中的那些老年人,似乎还没有完全适应,住的虽然是高楼大厦、冬暖夏凉,可还是怀念过去,忘不了那些简简单单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门新村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几代的产业工人家庭,老一辈家庭成员中,很多都是曾经一个工厂的同事,家庭经济大多相等,因此,彼此之间关系融洽,甚至联姻的也很多。因此,也形成了邻居之间亲套亲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秋冬交替的季节,晾菜也中山门平房一道独有风景。菜市场里,卡车、马车拉来白菜、山芋、萝卜、茄子等当季菜,人们大都是论堆儿挫、论捆儿地卖,搬回家后,各家的窗台上、墙根下、屋顶、雨厦子、门板、筐盖都成了晾菜的宝地,生活气息非常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居住在这里的产业工人,在中山门新村一住就是几十年,那些随着父辈们从“窝棚”里住进平房的孩子们,有很多已经在狭小院落中搭设的临建房里娶妻生子了。现在想起来,那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依旧能让人心头一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门工人新村主街道街景图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门新村四十五中学,当年的毕业生校门前留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5年,河东区委、区政府对中山门地区危陋平房实施大面积动迁,改造涉及房屋面积35万平方米,1.4万户居民。其中75%为企业产权,是河东区最大的平改难点片。也是想方设法,仅用3年时间就全部完成了危陋房屋的拆迁任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产业工人们欢天喜地地搬进了崭新的住宅楼,过上了冬有暖气、有上下水、有独立卫生间的好日子,中山门工人新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规划新的中山门工人新村时,鉴于中山门地区的居民构成的特殊因素,与居民之间半个多世纪的相处历史,构思了“团结、友爱、互助、和睦”这四个温馨词汇,替代了过去的“条与段儿”分区方式,用于小区和道路命名,这四个美好的词语,也体现了中山门社区的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了中山门几十年发展变迁的文化内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现今,家门口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中山门菜市场品类齐全,采买便利;拥有四十五中学、互助道小学、中心东道小学、友爱道小学、河东二幼、河东三幼,因此,中山门的教育资源也是得天独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紧邻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辖区内中山门卫生服务中心、天铁医院,医疗资源丰富;区域内各类美食、小吃云集,价格实惠,烟火气浓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强大的社区优势和配套设施,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既见证了天津工业的百年变迁,又体会到了历史的浓厚感和烟火气。</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门新村平房改造后,社区的发展和服务,也更加便利与完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天津的交通枢纽:津滨轻轨9号线——中山门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到了80年代初,为了适应当时的道路需要,中山门蝶式立交桥也是应运而生,这座桥不仅是全国第一座蝶式立交,而且还填补了国内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空白,它为中山门区域的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利好。1986年8月12日,邓小平同志视察了天津中环线工程及其它相关设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到了新世纪,为缩短市区与滨海新区的通勤时间,推动市区和滨海新区经济发展,2001年天津市区至滨海新区,又拉开了津滨轻轨的建设序幕,历经2年多的建设,到2004年津滨轻轨9号线也正式开通运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而中山门轻轨站也作为了市区的终点站,现如今,经过近20年轨道交通建设,天津市的地铁线路四通八达,中山门轻轨站,已经成为了连接滨海新区,与市内地铁线路的转运中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各家的子女因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逐渐也改变了中山门地区教育结构,人们的从业也是千变万化。中山门社区再也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就业模式,同时,中山门也逐渐增加了相当数量的外来人口。每天人们从早晨的匆匆离家,到晚间的陆续回巢。也体现了如今的中山门,人们有了更多的不同生活理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自中山门地区开始,经过近20年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天津市的地铁线路已经是四通八达,如今的中山门,已经成为了天津城市建设的风向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邓小平在天津中山门施工工地检查后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门公园门前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在建设中山门工人新村之初,设计者就已经考虑到了,人们在工作之后的业余文化需求,因此,中山门公园也是在规划之中,这座特殊而有纪念意义的公园,是这里的居民至今难以忘怀的。这座公园虽小,但其中蕴含着几代人艰苦创业的心血与结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这一带曾有很多全国有名的工业企业,像国棉一厂、国棉三厂、天津钢厂等,由于工厂的建立,因此也才诞生了建国初期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与之配套的文化设施,就是当年的孩子们,至今还难以忘记的“中山门公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门公园位于中山门居住区的中心,是一个具有人气的小型公园。尽管公园面积不大,但如今,每天早晚都吸引着众多附近居民来此散步休憩。公园内设有碰碰车、旋转木马等游乐设施和小舞台,舞台白天可以溜旱冰,晚上则供中老年人跳广场舞。此外,公园还有两个凉亭,几乎每天都有戏迷在那里唱戏与邻居们一起聊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整个园区分为特色景点、游人活动和游人休憩三大部分,每个部分由两大功能区组成,每个功能区内,又细化分出若干小空间,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和休闲场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中山门公园突出“健身、休闲、教育”特色,包含人工岛、健身广场、听风亭、休息长廊、临风观棋园、花海广场、晨醒园、朝花夕拾园、赏心园、童乐天地等十大景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门工人新村博物馆内收藏的实物照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门博物馆内制作的模拟场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的天津人民,没有忘记曾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过辛勤汗水的前辈们,为了老一辈人的精神需求,并教育下一代,也为了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2010年天津市政府,创建了第一个中山门工人新村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馆中展出那些当年的机械、车床等物品,还有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塑,再现了当年人们奋斗不息的场景,让如今的人们不要忘记,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美好时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公园门前修建了体现产业工人劳动场景的浮雕,园内设置了若干产业工人雕塑,建设了中山门工人新村博物馆,馆内按年代分设三个主题展厅,通过1000余张图片、600余件实物,展现了中山门地区的历史变迁,及老一代产业工人的突出贡献,与新时期的人文风貌,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突出了对产业工人的尊敬,对劳动者的热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门公园内纺织雕塑和博物馆纺织工人作业用具,以前矮旧的砖房中的四方小矮桌子、小板凳,真实再现了朴素的工人家庭生活记忆,虽简单但是透露着温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工人家庭里最普通的搪瓷饭碗,碗里的粗茶淡饭,却吃的那么香甜可口。而家中的墙上贴着工厂頒發的具有有年代感的獎狀,也显得是那么的弥足珍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假如你到中山门工人新村博物馆,在馆中复制的小板凳上坐一坐,就仿佛又回到当初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如今的中山门工人新村博物馆,已被天津市授予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如今的年轻人认识和理解,为了天津的建设事业,过去那个年代的人们,也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此文献给为天津的建设事业,做出奉献的老一辈拓荒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本文编者:杨群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二零二五年三月二十二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