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古今之玉河故道

世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居北京的人,也许并不注意北京域内有大、小河流共29条,在城区或近郊,水、陆交通的交叉点又多是桥、闸合用,即桥上为路、桥下为闸。更不大在意元代京杭运河终点在内城的积水潭(西海子),而贯穿北京城区的河即是玉河。</span></p> <p class="ql-block">【玉河(一)】做为京杭运河北京段最北端的通惠河(<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要用于漕运),是由郭守敬主持修建的。在七百年间,水道名称分段多次变更名称,元代统称通惠河,明代从瓮山泊到北护城河一段称长河,流经内城的水道改称玉河,东不压桥</span>至前三门的河段,也被称为“御河”。北京的漕运历史,起于更早的金代。丰台莲花池周边曾是金中都,北海的琼岛曾有金代皇帝在北郊外的夏宫广寒宫。郭守敬即是利用元大都城内的成片湿地积水潭,开辟了漕运水道。</p> <p class="ql-block">【玉河(二)】明代,玉河在皇城北墙从东不压桥附近截开,东不压桥以南部分被圈入皇城内,玉河成为皇城内河道,漕运功能随即丧失(只供排水用)。清代水源逐渐萎缩,民国时玉河自南向东逐段改为暗沟。1956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玉河因全部改成了暗沟而消失(掩埋于城市绿地和道路之下)</span>。</p> <p class="ql-block">【玉河(三)】现今恢复的玉河故道,包括澄清上闸、澄清中闸,西在万宁桥以西与什刹海相通,东至东不压桥北侧(桥南恢复干涸河道几百米),全长近1.5公里。</p> <p class="ql-block">【玉河(四)】已恢复的玉河段,尚有百米的未通水河道。</p> <p class="ql-block">【东不压桥(一)】东不压桥原称“布粮桥”,现桥面是地安门东大街(原桥面石以黄白色花岗岩与豆青石相间)。桥址与历史上的西压桥对称,明代扩建皇城,北墙压在西桥上(称“西压桥”),东桥与皇城之墙有稍有距离(称“东不压桥”)。1955年桥上部被拆除,桥拱埋入地下。</p> <p class="ql-block">【东不压桥(二)】东不压桥是桥闸合一,为运河澄清中闸的部分遗址。澄清闸是为调节积水潭水位、满足漕船航运需要而建造的水工建筑物,初名海子闸,分上、中、下三道闸口,元世祖忽必烈赐名“澄清闸”,后将其木质结构改为石材重建,起着调节河道水流不稳、控制水位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澄清中闸遗存的设施】澄清中闸调节着漕运与城区供水,随着明代城墙外扩,玉河故道失去行船功能,澄清中闸即废弃不用,现仅存闸口遗边(澄清中闸南部为东不压桥)。澄清中闸位于东不压桥遗址下方,经考古发掘面世,主要保存闸口、闸墙、闸槽石等构件。</p> <p class="ql-block">【修复后的东不压桥和玉河庵】2006年北京启动了玉河恢复工程,对东不压桥遗址、玉河庵进行了修复。</p> <p class="ql-block">【原玉河的御河段】东不压桥南,正在逐段向南恢复御河水道,从整修河道的工程方向揣测,也许将来会与地处沙滩的东皇城根遗址公园相通。</p> <p class="ql-block">【北京基督教宽街堂】东不压桥南的第一座公共建筑。北京原城区共有4座合法登记的基督教堂(宽街堂、崇文门堂、缸瓦市堂和珠市口堂),正好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各有一座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2007-2008年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澄清上闸至澄清中闸段明代东堤和清代东堤之间的堤岸(展现在游人眼前的则是水溿)。</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称海子桥,因地近地安门(明为北安门,俗称后门)亦称后门桥,</span>座落在北京“中轴线”上,在地安门与鼓楼之间。历经数百年,目前仍保存有闸槽、绞关石等原有建筑构件旧物。</p> <p class="ql-block">【澄清上闸遗址】闸原为木质结构,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改用石材重建,并与东侧万宁桥连为一体,成为积水潭东岸、通惠河起点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镇水兽(一)】万宁桥为单孔石拱桥,在万宁桥东西两侧、玉河两岸的燕翅边缘,各有一镇水兽(共4尊)。镇水兽由完整的青石雕凿而成。它身披鳞甲,长尾回蜷,镇水兽名为趴蟆(ba xia),为龙的九子之一,在古代常随桥闸而建。</p> <p class="ql-block">【镇水兽(二)】所谓燕翅,是筑桥多采用的设施,是桥基外的八字形翼墙,保证桥头路基稳定,引导水流顺畅进入桥孔。</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头火神庙】即“敕建火德真君庙”(俗称地安门火神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用祭祀火神的道观。</span>始建于唐代的道观(早于法源寺、白云观),元代重修、明代改建为显灵宫,成为皇家敕建“三宫”之一(另两座为朝阳门外东岳庙为灵济宫、前门三洞关帝庙为朝天宫),清乾隆令主殿覆黄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积水潭全景示意图】元蒙民族习惯将较大的水潭称为海子,现今文旅将西海子(积水潭)、后海和前海(什刹海)统一规划为积水潭景区。元代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在积水潭,三个纵向串联的海子从元至今仍在为城市提供着公共用水和园林景观。从积水潭向南,流入北海、中海和南海成为明清皇家苑林,又从北海分水到紫禁城,成为拱卫故宫的筒子河和金水河。从什刹海向东,经玉河、通惠河汇向京杭运河。玉河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了近百年时间,今天玉河的复出,折射了祖国繁荣的盛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