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一市游(四)山东省淄博市蒲松龄纪念馆

<p class="ql-block">蒲松龄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纪念馆是在蒲松龄故居基础上于1986年扩建而成的文化名人纪念馆。拥有六个小院,七个展室,占地5000平方米,展览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蒲松龄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也称“聊斋先生”。是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作家。他少时聪慧,成为当时的山东学道施闰章、文坛泰斗王渔洋所推崇。但科考屡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时才成为有名无实的贡生。一生穷困潦倒,以教书为生,历尽坎坷。科场的不得志,理想无法实现 ,促使蒲松龄奋志著述,将自己的满腔孤愤融入笔中,留下了近200万字的不朽之作。有小说、诗词、文赋、俚曲杂著、戏曲等, 尤以代表作《聊斋志异》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已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艺术财富。</p> <p class="ql-block">蒲松龄童年时,其父亲蒲槃因好善乐施,已家道中落,无力请先生教他读书,所以亲自教蒲松龄读书。康熙四年,(1665)蒲家兄弟分家,蒲松龄只分得农场老屋三间,此后数应乡试不第,生活陷入困境。遂于康熙九年(1670)应同乡好友江苏宝应县令孙慧之聘南游,出任幕宾。蒲松龄的一生,除南游一年外,其它去的地方不多。康熙十一年夏与唐梦贲、高衍等游崂山,次年又有泰山出行。</p> <p class="ql-block">蒲松龄大约从20多岁起便因生活所迫屡设帐于缙绅之家,先后长达50多年,而尤以在同邑西铺毕家执教时间最长。</p> <p class="ql-block">蒲松龄71岁时才不再教书,回到家中过了一段闲适生活。但好景不长,因妻子刘氏去世 ,蒲松龄大病一场。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依窗危坐去世。</p> <p class="ql-block">蒲松龄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文化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为了收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来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收集到了大量离奇故事,经过整理加工后将其收入《聊斋志异》。从康熙元年(1679)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四十八年(1679) 四十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高衍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还有少量补作,前后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早的版本在康熙年间已经流传,全书共收短篇小说491篇。它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爱情,表现了作者心中理想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聊斋志异》自清乾隆三十年(1765)初刻,200年间所刊版本极多。《聊斋志异》不仅在中国国内广为流传,而且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19世纪末以来,先后出现了英、德等三十多种外文译本。它还被写进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大百科全书》,从而成为了享有很高声誉的世界名著。所以人称“流播海内,几千家有其书!”</p> <p class="ql-block">聊斋的故事也被改编成多部电影电视剧,共有70多个版本。第一部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电影是1922年香港导演黎北海根据《聊斋. 胭脂》改编的同名电影。2003年由中国内地、港台、新加坡等地区根据《聊斋志异. 聂小倩》改编合拍的古装魔幻40集电视剧《倩女幽魂》,更是家喻户晓。此外更有多篇《聊斋志异》故事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搬向荧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澳门大学人文院葡文系师生合作将中国文学经典《聊斋志异》翻译成葡文,并在巴西出版,让葡语系国家的读者通过阅读中国作品了解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历代文学家对《聊斋志异》有着很高的评价。著名作家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哭笑成文章”。郭沫若则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p> <p class="ql-block">蒲松龄纪念馆规模不大,建筑风格为砖坯结构,灰顶具有明清地方农家风格 ,非常古朴典雅。小桥流水, 长廊画亭,庭院绿化注重与整体建筑风格的统一性,青砖灰瓦,披荔攀萝,杨柳依依,曲径通幽,处处洋溢着人妖鬼狐的神秘气氛。</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题词:“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文化底蕴深厚,更是一片红色的热土 。在村口处有一块红色花岗岩材质、形似红旗的石碑,它记录了1947年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在蒲家庄休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碑 文</p><p class="ql-block">1947年二月下旬,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莱芜战役重大胜利后,集结于淄博、临朐一带做短期休整。司令部即驻淄川县蒲家庄。为支援大军休整,中共淄川县委、县政府星夜发动群众,清仓扫囤,筹集六百万斤小米,以供给养。部队休整期间,华野前委于3月8日至12日在大荒地(洪山)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央指示,总结作战经验,动员指战员搞好思想建设,迎接中国革命新高潮。经近月休整,全军将士斗志锐增。四月下旬至五月下旬连续夺得泰蒙、孟良崮战役之全胜,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尔后大军挥师南下,转入反攻,配合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转瞬间四十九年过去,华野淄川整军对部队建设的历史贡献,及其在人民解放事业中的不朽功绩和光荣革命传统,定在我区代代相传,并永远激励后人为祖国统一与富强而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 中共淄博市淄川区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淄博市淄川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六年八月一日立</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滋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有传颂至今的美好鬼神故事,它更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为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有多少革命先烈将热血与生命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励着后来人为祖国繁荣昌盛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丽君</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