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古商城景区,简称周村古商城,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新建中路一号。周村古商城于2004年开放为景区,占地面积60.55公顷,总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周村古商城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永乐八年(1410)新建的古商业街。明永乐八年(1410)周村修建了以“大街”为核心街道的古商业街,明崇祯九年(16316)初步奠定了大街的雏形。长约1000米,分为南北两段,现在保留的基本为南段,全长约400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村地处渤海之滨,在春秋时期就与古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进行丝绸贸易的重要城市。秦汉时期,中国与西亚、地中海沿岸国家的贸易通道进一步疏通,中国丝绸为主要商品的丝绸之路成为世界最早、贸易量最大的国际商路。周村丝绸因一年一季,质量更上乘,白居易曾用“天上取样人间织”来形容周村丝绸的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村历史上属“三齐”之地,自古商业发达。明朝中后期周村迅速崛起,逐步发展成为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商业名城。自清康熙年间,周村拥有72条商业街,八大专业市场的“三齐重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后期章丘孟氏“八大祥”号先后来这里经商,儒商代表瑞蚨祥、谦祥益等全国著名“八大祥”老字商号是最早发源于周村的实物见证和历史轨迹。清光绪三十年(1904)周村辟为商埠后,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近如青岛、济南,远至北京、上海、广州的商号都与这里发生了频繁的生意联系。2001年淄博市周村区政府对周村古商城进行保护性开发,2004年周村古商城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周村被认定为儒商发源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村古商城历经数百年风雨仍保留完好,素有“旱码头”“金周村”“天下第一村”的美誉。被中国古建筑保护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商业建筑博物馆群”。2024年2月26日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古商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淄博市第一家,山东省第16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周村古商城虽然历经数百年沧桑,可是大街上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却都保存完好,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显示出古商城昔日的繁华景象。那一栋栋明清建筑的老房子讲述着周村古商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鲁商文化馆用大量的图片和详实的资料讲述鲁商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 ,鲁国产生的儒家思想慢慢渗透到其中,深刻影响着周村商人,逐渐形成了“以德经商 、德商兼举、以义取利、以利兴德”的经商理念,积淀形成了鲁商文化,对后世商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商一般指明清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形成的、带有山东地域特征的、先进理念和鲜明特色的、有代表人物和独特商业传统的山东商业行帮。鲁商多以礼仪为先、遵守孝道、诚信经营、秉承古齐经商贸易之遗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齐鲁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片土地上造就的鲁商文化底蕴丰厚。周村作为鲁商发源地,自古商业发达。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齐文化崇商重工的历史传统,儒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和重商护商的社会风气在这里激荡融合,培育出“厚道、诚信、开放、包容”的鲁商精神和“德为本、义为先、义致利”的商业思想。齐国的工商立国的国策和开放、革新、包容、务实的商贸文化造就了周村重商传统,催生了周村的商业繁荣。</p> <p class="ql-block">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把商与士、农、工并列为“国之石民”,进一步提高工商者的社会地位 ,通过设置市场管理的官吏和“四民分业定居”,保障了商业繁荣,使齐国国都临淄成为商业发达的“海岱大都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当时齐国的“五十而取一”“关赋百取一”的税赋已经很低,但是管仲还是制定了便利的通关和零关税的贸易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低税赋,便通关。</p> <p class="ql-block">从明朝中叶开始,周村的商业发展和文化积淀愈发繁荣深厚,催生的名门望族次第登场。他们在引领社会风尚、促进商贸发展,睦族亲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李氏家族代完市税的义举,流传至今。在周村营造了全国首个“保税区”,吸引了全国各地投资者,大量的商号在周村创办聚集,“言商仍向儒”的祥字号在此产生。周村成为“济东重镇”“海右华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村人李化熙是明崇祯七年(1634)的进士。他为官时正是闯王李自成起义之时,崇祯皇帝曾任命他为榆林三边总督,率10万大军抵御闯王的起义军。然而李化熙的部队还没有调齐,势如破竹的闯王大军就攻进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李化熙只好带领部队退回家乡周村,以待时局之变。清王朝平定北方后,李化熙顺应时势,归顺了清朝,被委以重任,官至刑部尚书。李化熙在一次回乡探亲时,他看到周村的商户因为官府的苛捐杂税和一些豪滑恶棍的敲诈盘剥,让商户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周村的商业发展,心情非常焦虑。回京后便向顺治皇帝禀报了这一情况,建议皇帝下令免除周村市税,让商人们安心做生意。顺治皇帝说:“那就免一天税吧!”李化熙当即叩头谢恩。心里却想:一日无税怎能保持长期繁荣呢?他想来想去,心中有了办法 ,连夜修书一封,第二天派心腹直奔周村。家中接信,立即刻了一块5尺石碑,上书“今日无税”四个大字,立于街口,并晓谕众人,奉喻立碑,违令者严办。一时间周村街上再也无人敢收税了,那些巧取豪夺的人也不敢胡作非为了。周村街上做买卖不收税的消息越传越远,四面八方的商人都来这里设立铺号,贸易越来越兴盛了。</p> <p class="ql-block">在这块六角石碑上,正面刻的是(今日无税),其余几面刻的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长山县知县金铽来周村视察后亲自撰写的《周村义集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一年(1654)顺治皇帝在瀛台宴请群臣。当问到大臣们父母的情况时,李化熙即跪倒在地说:母亲年迈,请求回乡奉侍老母。顺治皇帝当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李化熙是第一个主动辞职的回乡汉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乡后他看到“今日无税”的石碑,不禁有些后怕,他心里最清楚这四个字的来历和内涵,为了使周村商家不再受欺负,他决定代替商家纳税,周村街的税银全部由李氏家族承担,并且在周村开设义集,免除强加在周村商民身上的苛捐杂税。李氏家族将“代交市税”自觉地作为家训,代代传承,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周村施行(厘金税),数额巨大,李氏家族无力承担,改由全镇商人缴纳。李氏家族代交市税前后长达248年,为维持义集秩序,营造经商环境,促进周村商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伴随着商业的繁荣,周村形成著名的(八大行)即《钱粮行、杂货行、丝织行、油漆行、药材行、煤炭行、木器行、铁器行、》其中丝织行为诸行之首。商品贸易的发展使周村官民率先意识到成立商会的必要性。1902年周村商会成立,为全国第一批,早于上海、天津。宗旨是“联络商情,启导商志,保护商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会成立后,为便于统计和管理,打破了过去以行业为界限的做法,以工商业户座落的街道为基础,划分若干区域,并以区域为单位,将工商业分为13段,每段设段长1人,隶属商会管理,段内不分行业,皆为段长管理。商会会长由各行业推举产生,全部由周村人或者周村附近县乡有声望的人担任,民国初至解放前夕周村历届商会共17任会长。</p> <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周村已经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经济城市,地位仅次于青岛、济宁。光绪二十五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记载 ,19世纪末周村市场的商品贸易金额已达1500万两白银,当时济南的棉纱、布匹的输入量仅及周村一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为尽快占领中国市场,对开埠经商表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热情,他们频频挑起事端, 发动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几乎每一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都与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约开口岸”成为中国近代的一个突出现象。在“约开口岸”列强可设立租界,建立工部局等殖民机构,并享有土地永租权、司法权、警察权、征税权等许多特权,中国主权丧失殆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胶澳租借条约》强租胶州湾,在山东享有筑路、开矿特权。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德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山东的控制。1903年德国在山东修建的胶济铁路即将竣工,德国势力 随着铁路的建成由胶澳一隅渗透到山东广大内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避免西方列强进一步侵吞我国利益,防止税收进一步流失,清政府加快了自开商埠的进程,在自开口岸内,中国可以完全实行主权,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维护。1904年清廷宣布周村开埠,标志着周村开启了近代化的大门,迈进了一个与世界文化交融的新时代。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周村商人心怀国家,因时而生,顺势而为,推动了周村近代化的发展步伐,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1906年1月10日济南、周村、潍县三地同时举行开埠典礼,正式开放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山东当局将济南、周村、潍县开辟商埠是为发展山东经济所做的重大调整,三地开埠后经济均得到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村开埠后制定了《商埠租借章程》明确商埠的管理办法。《商埠巡警章程》则明确了开埠之后清政府在周村设立巡警局。德国在周村设立了领事馆。青岛胶澳海关在周村设立了海关周村分关。</p> <p class="ql-block">在烽火连天动荡的岁月中,周村人展现了心系家国的爱国情怀。1919年巴黎和会上收回青岛失败的消息传来,瑞蚨祥、庆隆祥、赵兴成等百余家绸缎商人公推瑞蚨祥为领袖 ,开会决议凡各号现有日货数目点清列簿,售尽为止,不许再添,以示抵制。“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周村学生商民积极响应北京的爱国浪潮,游行示威。1937年10月至11月6日的黄河抗击日军的保卫战中,周村是指挥中心,也是后勤供应基地。抗日部队每天需要的上万斤粮食和蔬菜大部分是 周村商会经营粮食蔬菜的商号供应,为部队提供充足优质的粮食、油料和蔬菜等,有力地保证了前线的后勤供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周村先后为日军和国民党军占领,城内商民无法公开支援游击队和解放军,却积极想办法秘密为游击队和解放军输送药品、医疗器械、粮食和印刷器材。在国家危难之时,更有多少周村人走向战场抗击外敌侵略。被尊称为“一马三司令”的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是周村人的杰出代表。他们是周村城东北望村三个亲兄弟。马耀南从爱国学生到八路军优秀指挥员,为清河区抗日武装的创建和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马耀南的带领下,二弟马晓云,三弟马天民都走上革命道路,先后为国捐躯,成为抗日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1947年五月初,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陈士渠由山东省政府主席黎玉陪同到周村视察工作。陈毅一行参观了著名的老字号泉祥、鸿祥、惠东、瑞林祥等,对周村城市的恢复作出了指示,为周村的和平发展确定了基调。1948年三月周村解放后,周村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城市工作指示,立即发出布告,号召群众紧急行动起来,恢复秩序。解放后,经过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周村老商埠在历史和现代化的交融中焕发新生,更加繁荣,周村人走上更加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周村烧饼是周村商埠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其薄、香、酥脆的产品特点深受中外美食家高度赞誉。诞生于100多年前的大酥烧烧饼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却经久不衰。1961年正式注册为“周村”牌,今天它以作为“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国家重点保护。山东周村烧饼有限公司正是这一中华美食的传承者 。周村烧饼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周村烧饼的历史、工艺、传播、发展及相关习俗,同时它又是一座活着的文化美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周村烧饼具有独特的加工技艺。其独特的口感与当地特有的面粉、芝麻原料、水及纯手工加工、吊炉烘焙制作方式紧密相关。解放后全国各地有一些食品制作厂曾经派人去周村学习烧饼制作,可回去后无论怎样做都做不出周村烧饼的独特口味。也就是说,离开这些元素,离开这块土地,就不能有纯正味道的周村烧饼。</p> <p class="ql-block">周村烧饼诞生后,首先成为当地官僚富商阶层、外国人茶余酒后的一种消遣之物,平民百姓也只是偶尔用于待客酬宾的年节之礼,平素是难得问津的。光绪三十年(1904)周村辟为商埠,尤其是胶济铁路修通后,周村烧饼才广为传播,声名远扬。它不断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当地还形成了与烧饼有关的风俗和传说。在食品单一、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的时代,自然成为人们难得一吃的高贵食品,把它作为礼品就是自然的选择。现在周村烧饼作为礼品消费的占消费总量的70%。</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60年代周村食品厂糕点(烧饼)技师孟庆云和李昌永被正式调入北京人民大会堂工作,让一代周村烧饼人引以为自豪。</p> <p class="ql-block">瑞蚨祥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是“八大祥”之首,由孟子的第六十九代孙孟洛川所创办。此为瑞蚨祥母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蚨”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形式蝉的神虫,可以招财进宝。把“蚨”字放在祥瑞之间,表达了“”瑞气吉祥,财源茂盛”的美好寓意,品牌命名构思巧妙。</p> <p class="ql-block">瑞蚨祥推广“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p> <p class="ql-block">孟洛川(1851—1939、9、7)是孟子第六十九代孙 ,山东省章丘刁镇旧军人,著名商人。他是孟家“祥字号”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瑞蚨祥的创办人和掌舵人。孟洛川的商业天赋从小就显露出来,1869年18岁那年开始掌管家业。1869年在北京负责庆祥、瑞生祥等企业的经营 ,从此一生掌管孟家企业。至1934年已分别在北平、天津、济南、青岛、烟台、上海等地设立商号,有员工1000余人,房产3000间,前厅后楼,左右厢房共近100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3年(光绪十九年)和1896年先后在北京大栅栏和烟台开设“瑞蚨祥”,经营绸缎、洋货、皮货、百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孟洛川一生多次举办慈善和公益事业。诸如设立社仓,积谷备荒;修文庙,建尊经阁;设义学,经理书院;捐衣施粥及捐资协修《山东通志》等。因此博得慈善家称号,被誉为“一孟皆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孟洛川是一个爱国者,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孟洛川在北京大栅栏门把他店里经营的洋布全部焚之一炬,并宣布当时全国十八家分店只卖国布,在全国引起了轰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视《一代大商孟洛川》是以中华老字号“瑞蚨祥”创始人孟洛川为原型的36集电视剧。该剧讲述了主人公孟洛川18岁起继承祖业,创建瑞蚨祥商号,并凭借自身的胆识将其发展为民族品牌的故事,展现了一代大儒商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1949年开国大典上毛主席亲手升起的那面五星红旗的面料就是由位于北京西城区前门大栅栏瑞蚨祥店提供的。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成为了瑞蚨祥的无上荣光。如今它的建筑仍保留着始建时的外形。它的镇店之宝就是摆放在店内左侧的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2007年“瑞蚨祥中式服装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瑞蚨祥也在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不断创新,坚持走自主品牌化道路,和秉承中华百年老字号,肩负传承中华手工技艺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大染坊位于银子市街90号,创于清道光年间的东来生绸布庄旧址。其经营业务主要是将收购来的丝绸坯布进行整理、染色、加工、批发。大染坊内有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纺织机具展示,可以完整的了解古代染布工艺流程,它也是电视剧《大染坊》的取景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淄博周村最早设置城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600余年。古称於陵邑。当时於陵城位于齐国的腹地 ,是齐国丝织业的重要生产区域。当时的齐国“冠带衣履天下”产量巨大,质量上乘,为东周各国所仰慕,成为各国经商、效仿和利用的对象。由於陵生产的丝绸通商于东周列国之间,其中有一部分向东越海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向西经秦国进入西域,以至中亚、欧洲 大陆。可以说至东周开始,於陵就已经奠定了在古丝绸之路的商业商品生产和源头地位。明清以来,在於陵遗址上又诞生了周村这样一个以传承丝绸文明为己任的商业重镇,历经明清两代发展,俨然成为长江以北的丝绸织造交易中心,“旱码头”“天下第一村”声名鹊起。</p> <p class="ql-block">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上,纺织生产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人民发明创造的纺织机具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在性能上有许多独到之处。从《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中国著作中均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纺线是中国传统耕织社会的主要生产项目,是织布的第一道工序,过去纺线用到的工具就是纺线车。</p> <p class="ql-block">缫丝是制丝过程的一个主要工序,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称为缫丝。一根生丝一般田七八粒茧合成。一个茧能抽出1千多米丝。缫丝技术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原始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泡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元代王祯农书记载脚踏缫丝车出现在宋代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缫丝机具的新成就,缫丝温度非常重要,控制在80°C 摄氏度左右。温度过高,容易茧子煮得过熟,使丝胶溶解过多,不利于集丝时的抱合,温度过低,舒解太慢,影响缫丝产量。</p> <p class="ql-block">织布机</p> <p class="ql-block"> 染布,指把布染成需要的颜色,一般是通过染坊又称(染缸坊,染布作坊)完成。染布已有2800多年历史。据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中国织染工艺的历史至少可以从西周算起。西周时养蚕、缫丝、织帛、种麻、采葛、织绸、染色等织染工艺开始有了专门的分工。秦汉时期织染有了飞跃的发展,品种增多,染色工艺水平有了提高。</p> <p class="ql-block">去浆是染布前首先需要高温水煮,去除坯布上的浆,然后通过冷热两种方式染色。</p> <p class="ql-block">热染即煮染,有的天然染料不是先加工提炼,而是与布料同时入水,必须加热方能使植物中的颜色尽快析出,再由布料吸收。化学燃料投放市场后,基本都是用煮染的方法,着色快,染色牢固。</p> <p class="ql-block">冷染就用温水冲开染料,放入纯碱综合、固色,放入布料,捞出冷水冲一遍,去除浮色,晾干,烘平。</p> <p class="ql-block">洗布是将布面上没有上浆的浮色去除。</p> <p class="ql-block">整布是上色晾晒后的下一道工序,其作用是让布面变得更加平整。整布时所用到的工具是碾布石,也叫踹布石,一般用绵石雕凿而成,两头翘起,底面平滑,形似元宝,所以也程“元宝石”。</p> <p class="ql-block">在大染坊设有陈杰生平纪念馆。陈杰,1956年6月生于济南,祖籍桓台县,只读过三年小学,16岁参加工作,到济南市邮政局做火车邮件押运工。凭借天赋与勤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并成为钱钟书先生的高足。受钱钟书先生邀请,任《十三经注释》特邀编辑。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省内报刊发表一批中短篇小说、散文,其《飘零》《小站》《在旅途上》等产生了一定影响并获奖。1987年山东省文学院院长耿建华以《一个引人注目的 文学新人》为题撰文评价其小说。1992年退职,成立当代艺术广告公司,后受聘泛亚(国际)文化传媒公司,任首席艺术总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杰根据大染坊的故事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染坊》,后由导演王文杰改编为同名电视剧,2003年在央视一套播出,受到了广泛好评并一举成名。2005年创作电视剧《旱码头》,2006年8月10日在周村封镜,年底在央视播出。2006年7月6日陈杰先生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票号展览馆是1884年山西著名商人乔致庸在周村开设的大德通票号旧址。大德通票号的前身是大德兴茶庄,光绪十年(1884)四月正式改名为大德通票号,总部设在山西祁县。同年在周村设立分号,成为大德通票号在全国开设的第一家分号。</p> <p class="ql-block">状元府始建于明末,清康熙四十八年(1789)扩建成现在的规模,后遭破坏。2006年由周村王氏兄弟斥资一千余万元在原址上进行了修复。整座建筑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风格,三进院落,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并建有花园和演武场,总占地面积达3330平方米,三进院落呈阶梯状,一院高过一院,寓意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王应统(1664—1715)字绪光,号敏斋,祖籍山东常山县。清康熙二年出生,王应统好骑马射箭。康熙二十六年中武举,二十七年成进士,年仅25岁被康熙钦点武状元,任命山西中路利民参将,康熙三十五年(1696)跟随康熙帝平定了新疆葛尔丹叛乱势力。康熙十一年升为河南河北总兵,镇守怀庆。其为官期间清正廉洁,不喜欢 阿谀奉承,办事公开,杜绝贿赂,反遭陷害,被免职下狱,不久平反昭雪,但是王应统已经厌倦了官场,遂辞职回到家乡周村,修建了状元府。1715年王应统病逝,家人遵其遗嘱将遗体埋葬在周村城西象山山麓。</p> <p class="ql-block">周村铜响乐器生产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立国营鲁东乐器厂。1964年该厂研制的铜响乐器“周村编钟”、军乐钹、大抄锣、吊镲等乐器,参加国家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配乐,取得成功。后经周恩来总理指示,“周村编钟”演奏的《东方红》乐曲经过电子化,于1970年4月24日伴随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翱翔太空,让世界听到了由周村铜响乐器演奏出的美妙旋律。</p> <p class="ql-block">义盛永是王村特产,具有百年醋酿造的历史。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王村醋》记载,王村牛氏自清乾隆末年开始从事酿造食醋、黄酒行业,“义盛”字号。民国时牛氏后人与周村毕氏联姻,创立“义盛永”字号,作为原老“义盛”的分支,其在民国三、四十年代达到鼎盛。1956年公私合营“义盛号”分支义盛永、义盛恒、恒兴永连、德和顺等十余家王村醋酿作坊一起并入王村供销社。</p><p class="ql-block">2018年央视七套大型纪录片《栗说—一一粒小米的故事》中对王村小米醋手工酿造技艺进行了专题报道。2019年1月,义盛永黄酒酿造技艺被列入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顺兴成周村特产馍馍酱相传始于顺治年间,出自周村明末清初尚书李化熙府中,因其口味独特,在周村流传至今。具有色香浓郁,口感软糯,回味悠长,营养丰富等特点。</p> <p class="ql-block">英美烟草公司于1902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不久就在周村大街设点经营,周村被指定为济南以东、潍县以西的营业段负责人驻地。主要经英“派力”“三炮台“斯太菲””等品牌香烟,解放前夕关闭。</p> <p class="ql-block">在大街的尽头有一个小广场,小广场的门楣上写着“天下第一村”。1775年乾隆皇帝南巡时经过周村,被这里的商业繁荣景象所打动 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陈杰依据旱码头的故事于2005年创作了电视剧《旱码头》。2006年8月10日在周村封镜,在那一年的年底在央视播出。</p> <p class="ql-block">站在旱码头,耳边似乎还有当年周村义集的叫卖声,还能看到四方商家云集的繁荣景象,空气中仍然有酒香、醋香、烧饼香,“三齐重镇”“天下第一村”的美誉让人感叹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在祖国的发展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周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丽君</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