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朱坊河在清峪河主流的中间位置。小时候背着黑瓷罐去柏树山老油房灌菜籽油,穿过朱坊村,从何家门前下坡,便是蜿蜒起伏的羊肠小道直通坡底。似乎是残垣断壁的城墙之下延续出了偌大的山梁,高高低低分散地住着好多户人家,左侧是林木葱葱的沟壑,下面是一览无余的清峪河,清峪河因其流经朱访的地界,也被称为朱访河。</p><p class="ql-block"> 河水清澈见底,浪花翻滚,小鱼在水中自由穿梭。两岸的水草繁茂,有的盛开着小花,有的则平铺在河滩上。水鸟时而低头觅食,时而翱翔于水面之上。我沿着河堤从东岸走到西岸,只见悬崖峭壁间的石峰间渗出的水柱宛如天降大雨,汇集成溪流水潭。沿着小溪前行,向下望去,清峪河湿地中芦苇丛生;抬头仰望,翠竹柏林映入眼帘。沿着蜿蜒的小道前行,来到了一处庄园,那就是别具一格的柏树山油坊。</p><p class="ql-block"> 灌满了菜籽油,好奇的探头望向油坊深处,只见一座窑洞深邃莫测。那根粗大的油梁直径近一米粗,15米多长。全凭人力和粗麻绳将其吊起。两个看起来满身油污的人轮流作业,交替进行。当油梁升至高处后,他们会在靠近小头的一段用木楔固定。随后两人合力放下梁撞击积压,此时位于梁木下方的草绳包裹的垛包开始出油。油顺着预先设定的流道流入地下的油瓮。当油瓮快要满时,再用舀水子将其舀入预先准备好的油桶中。窑洞因黑暗而阴森恐怖,令人不禁心生畏惧。我匆匆瞥了几眼后便离开了这里,这就是我初次来到柏树山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来到这里,是配合区影视协会拍摄微电影,背景是河岸摩岩石刻“龙岗环翠”四个篆字。把拍摄人员用绳捆住腰,几个人拉住放到丛林里的悬崖峭壁的草台上,让扛着摄像机的摄像师在拍摄演绎的故事情节。当时的我,重点关注了任务的完成,却未能关注石刻篆字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前往柏树山是在桃花川观赏桃花。这次是由兰辉影视团队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眼前的景色如诗如画: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山花竞相绽放,色彩斑斓。此时此刻,固贤沿渠村有青年在平坦的桃园里忙碌着,春风拂面,桃花如云雾般飘散,呈现出一片紫红相间的绚烂景象。山脚有一股清泉潺潺流出,穿过房屋,水量充沛。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饮用需求外,还能灌溉桃园和菜地。四周的山坡和园地种植着杏树、梨树和核桃树,还有菜地和鱼塘点缀其间。</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更是一个偶然,使我对清峪河以及对岸的柏树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因为这次和几个朋友去参加淳化第三届荞面饸饹文化旅游节活动,有幸到淳化博物馆参观,最为震惊的是看到“龙岗环翠”的照片和“陶”“斋”的篆书刻石被摆放在玻璃展柜里。并附有对陶斋题刻的介绍文字:“陶·斋”题刻原来镶嵌在柏树山别墅遗址的窑洞墙壁正中。篆书刻写“陶·斋”,上款“东初仁兄大人属书”,下款“清卿吴大澂”。款为隶书,下款末刻印两方,分别是“吴大澂印”和“戊辰翰林”。有字云:吴大澂,字清卿,清代江苏吴县人。同治进士,陕甘学政,官至广东、湖南巡抚,参与中俄边界议定及中日订约。甲午战争时,督湘军出关御敌,无功革职。精于金石学和古文字学,工篆刻、书画。清咸丰年间,三原县东里堡刘毓英,字东初,置别墅。别墅主体建筑在柏树山(原名龙岗山)东麓,原有堂、厢、楼、榭,曲道周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呵呵,朱坊河、清峪河、柏树山、石刻篆字、老油房有这么深厚的文化故事,我又查看了与此相关的淳化县志,更有名人来此旅游,那就是于右仁先生。1920年于右任先生来此旅游,写有《柏树山游记》七律一首:柏树山头柏益苍,山前池馆已荒凉。百年花木经兵燹,十载家山作战场。大户陵夷中户起,上田租佃下田荒。复斋行草愙斋篆,点缀亭台共夕阳。</p><p class="ql-block"> 朱坊河柏树山真了不起,能和清代知县、出版家刘毓英;清代民族英雄、书法家、书画家、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吴大澂;以及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联系在一起真出乎意料之外。</p><p class="ql-block"> 整个历史线索或故事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这个柏树山是个桃源胜地,位于耀州区清峪河中腰地带的朱坊河西岸,属淳化县固贤乡丁村的地界,是淳化和耀县两交界之处。其地形天然向河床突出一岭,叫“龙岗山”,再经人工缔造,满山尽植柏树,浓郁苍翠,风景宜人。加之柏子逐年自落自生,其数难计;山腰间平坦,建有亭台楼阁,开凿石窟数处,院内广植花卉,以重瓣石榴、牡丹、玉兰、月季、腊梅为有名;山角翠竹一片,三面河水环绕,东面隔河有水帘洞,西有捉月池,南有五松台,北边跨河有桃花川等名胜。川里有桃、杏、梨、核桃等园林,水田多种植稻谷蔬菜。</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在清咸丰年间,三原县东里堡刘毓英的官宦人家在此创建庄园,广置田产,名为“清川别业”。庄园依山就势,在面南的崖壁处凿挖有十余孔窑洞,窑洞用青砖、条石筑箍,院子中修建有凉亭、阁楼、转角楼等建筑,庄园东边有仓库、油坊和伙计居住及饲养牲口的土窑洞。 柏树山周围有六眼泉水,分别名曰卧龙潭、捉月池、凉水泉、汇泉、平泉、双泉。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贺瑞麟到此游观时写过这样一幅对联:“地占百湾都是水,楼无一面不当山”,简短两语,描绘出了这里引人入胜的天然景象。</p><p class="ql-block"> 那么刘毓英是谁?刘毓英,字继贡,号九畹,是清代陕西省三原县人。他生于1707年,逝世于1778年。刘毓英在雍正年间以诸生身份被荐为什邡县知县,后调任南充县知县。他在任期间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刘毓英不仅擅长诗词和古文,还对古音韵及方程、勾股等算术之学有深入研究,熟悉古代史实和当朝典章制度。刘毓英在学术和出版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是清代著名的出版家,以“传经堂”著称。从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刘毓英及其后人以传经堂名义自刊《九畹古文》,直至光绪年间刊印了《刘氏传经堂丛书》十四种,传承近200年。传经堂是陕西关中地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私人出版世家,对清代关中地区的出版印刷业和学术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而柏树山崖上“龙岗环翠”篆字摩岩石刻和庄园别墅窑洞墙壁正中的篆书刻“陶·斋”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清代民族英雄、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所刻。吴大澂(1835-1902),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吴大溦也是同治进士,陕甘学政,官至广东、湖南巡抚,参与中俄边界议定及中日订约。甲午战争时,督湘军出关御敌,无功革职。他的字迹为何出现在这里呢?因吴大溦喜游历,赏碑刻,爱结交文人志士,在陕甘学政其间和刘毓英成为好友,在拍树山游历其间篆字摩岩石刻于此。</p><p class="ql-block"> 而于右任先生在此庄园是1922年1月18日,应杨虎城在武功县重建靖国军之请,即绕道去武功,途经淳化县,时遇大雪,住方里镇于鸣岗(于鹤九之弟)家,时值春节,怀念三原家乡挚友,遂以在东里堡和群众撵兔为背景,写有五言诗一文。并且在方里镇留滞期间,还专程踏雪游览旧日东里刘氏的避暑山庄朱坊河的柏树山。曾写有柏树山游记一首,可见于右任对东里堡了解之深,感情之重。后于右任当监察院院长时,始终不忘故旧,每次回陕,必来东里堡探望故友,再次踏入柏树山庄园,清峪河的潺潺流水声映入耳畔。吴大瀓所书写的“龙岗环翠”四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笔力遒劲有力,仿佛能穿透时光的迷雾,直抵心灵深处。这四个字背后蕴含的历史厚重感和深远的意境令人沉醉。</p><p class="ql-block"> 在柏树山的六眼泉中,“捉月泉”尤为引人注目。每当皎洁的明月东升之时,月色与泉水的倒影相映成趣,仿佛将一切尘世的烦恼与尘埃洗涤殆尽。泉水清澈见底,水声清脆悦耳,宛如自然的乐章。泉边的“捉月池”三字由贺瑞麟先生亲笔题写。贺瑞麟,字角麟,号复斋,清代陕西三原人。他是清朝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和理学家,对关中地区的书院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他题写的“捉月池”其字体飘逸洒脱,与周围的自然景致完美融合,共同绘制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这在柏树山的石刻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斑驳的记忆痕迹,更能感受到心灵深处那些跃动不息的鲜活记忆。这些故事在于右任先生的卓越才华下,化作了流传千古的诗篇。它们将山峦的雄伟与刘毓英、吴大澂、贺瑞麟三位教育巨匠的辉煌足迹紧密相连,编织成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卷。同时,这些画卷也是他们深厚友谊的见证,更是文人墨客对美好生活无尽向往的寄托之地。闭上眼睛,思绪飞扬,仿佛置身于月光如水的夜晚,文人墨客们围坐在泉边,品茗论道,吟诗作画。那份超然物外、飘逸脱俗的情境,让人心生无限向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根据记者张军朝采访此事得知柏树山别墅在清末逐渐废弃。是因为刘家后人迷恋赌博,产业逐渐败落,据传一夜之间将此处产业全部输给了泾阳县毛家堡的毛云长。毛家将产业一直维持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1953年经国家“公私合营”,逐渐收归村集体所有。据庄园现在的主人丁英科老人回忆,其父亲丁发全原为小丘镇坳底村人,18岁时(民国18年)到庄园给毛家当伙计,后成为毛家油坊、田地的“掌柜”。1953年庄园及田产收归集体所有后,将其中“东家”原住的西院分给了丁家人居住,东院则征为集体所有,主要用于油坊生产,直到后来油坊才废弃。改革开放后,丁家将东院也买了过来,一直居住到九十年代左右才搬走。 如今,庄园仅剩残垣断壁和十多孔窑洞。庄园遗址东段隔河有个“五松台”,北面临河有吴大澂所书的“龙岗环翠”篆字摩岩石刻。南边阡陌纵横,土地平整,名为桃花川,长满了成片的桃林。 据老丁说,原建筑的凉亭柱子上有幅对联:“地占百弓都是水,楼无一面不当山”;山门上书有“别有天地”四字横额;另有“清川别业”四字刻于仓房(五孔石窑洞)门在额上的石窑墙壁上,曾经刻着吴大澂题写的“陶·斋”二字,如今已不复存在。老丁一直怀揣着一个愿望,希望有人能与他携手合作,共同恢复“清川别业”并打造一个集种植、旅游和民宿于一体的农旅文化景点,让更多人亲身体验到农耕文化和乡村生活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然而,实际上正在进行这个项目的是紧邻乙社河的王保英。他正在开发清峪河的旅游民俗文化项目,虽然已初具规模,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或未得到耀淳两县政府联合开发的重视,项目的进展变得困难重重,似乎遥遥无期……</p><p class="ql-block"> 朱坊河柏树山这个地方,真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地方,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地方,是非常值得探究寻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