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终不还——张会泽老师军旅生涯铸就的丹青翰墨之路(润博书画院艺术家系列报道之十)

甘肃润博书画院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千年前的边塞诗,为我们勾勒出金戈铁马的壮烈画面,也让那份炽热的家国情怀与坚毅信念,跨越时空,直击人心。而在当下,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人生同样被这股力量贯穿,完美诠释了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就是张会泽老师,他的人生轨迹,横跨热血军旅与诗意的丹青翰墨,每一步都踏出坚毅与执着的印记,为后学之士铺就一条满是启迪的成长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儿时起,张会泽老师便对丹青翰墨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常常沉醉于笔墨纸砚勾勒出的奇妙世界,那些灵动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在他眼中是无尽的艺术宝藏。这份热爱在心底悄然扎根,随着岁月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会泽老师的军旅生涯同样熠熠生辉。他两度投身军旅,辗转于基层单位与机关,凭借顽强的拼搏与辛勤的汗水,在军事项目比赛中屡获佳绩。1977年8月,他代表兰州军区参加全军军事项目比赛,凭借卓越表现,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这不仅是他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更是他钢铁意志的有力见证。即便转业进入地方党政部门,他依旧秉持军人的敬业精神,在政工工作中展现出深厚的文字功底,近200余篇新闻稿件、纪实文学等发表于军地媒体。这些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更为他日后在书画领域的深耕厚植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退休后的张会泽老师,终于迎来了全身心投入书画艺术的契机。面对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他凭借着自幼便对书画的热爱和骨子里的执着,还有与生俱来的悟性,没有丝毫退缩。他以军人的果敢与坚毅,系统地参加书画研习培训班和网络课程,一头扎进古人碑帖的临习之中。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张会泽老师对古人碑帖的研习,正是力求精准把握笔法、结构与神韵,以 “精” 和 “似” 为目标,从传统中汲取养分,为自己的书法打下坚实基础。他的行草作品,既有军人的果敢气势,又不乏细腻的笔触变化,线条流畅且富有力量感,仿佛在宣纸上奏响一曲激昂的乐章,展现出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的艺术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绘画领域,张会泽老师同样广泛涉猎山水、牡丹、花鸟等题材,尤以山水见长。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张会泽老师的山水画,注重对山川气势与质感的描绘,他以军人独特的视角,赋予山水雄浑壮阔的气质,又不失对自然细节的敏锐捕捉。其画作中的山石纹理、树木姿态,皆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笔墨之间尽显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凭借着对书画的热爱与不懈努力,张会泽老师能书能画,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区书画作品展中获奖,并顺利加入甘肃省美协会员,在多个社团组织任职。他凭借军人的自律和韧性,积极组织社团活动,热心慈善事业,在行业内发挥着重要影响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后学之士而言,张会泽老师的成长经历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他自幼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与坚持,让我们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将兴趣转化为成就。他从基础学起,扎根传统的学习方法,告诉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他将军旅精神融入艺术创作,启示我们无论身处何种领域,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对待每一项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漫漫的书画征途上,张会泽老师如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不断探索前行。相信在未来,他会继续以军人的豪情与艺术家的才情,为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激励着更多的人在艺术的道路上勇敢追求,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马建兴撰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