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延安(五) 延安炮兵学校:人民炮兵的摇篮

锡林

2024年9月6日上午,我们在南泥湾参观了八路军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它位于延安南泥湾镇桃宝峪村。 延安炮校被连绵的黄土山峦环绕着,山上以及炮校四周的植被郁郁葱葱。 在炮校的中央是一个开阔平坦的操场,有士兵正在这里操练。 在操场的四周还摆放着一些退役的高炮装备。 延安炮校的大门由砖石砌成,虽历经风雨,但依然坚固挺拔。大门上方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仍能让人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92年,延安炮兵学校第一任校长郭化若题写的“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字样 炮校的部分窑洞保留至今,这些窑洞依山而建,朴实无华。 窑洞的外形呈拱形,窗户是木质的,上面糊着一层纸,显得十分古朴。 延安炮校旧址作为红色教育基地,窑洞内陈列着许多与炮兵学校相关的历史文物、图片和资料,生动地展示了学校的创办历程、教学成果以及学员们的战斗事迹,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延安炮兵学校是在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的亲自关怀下,在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的基础上创办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炮兵学校,被誉为“人民炮兵的摇篮”。 1938年1月28日,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炮兵团——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在陕西省临汾刘村镇北卧口村成立。 1941年7月,炮兵团进驻南泥湾桃宝峪村。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预见到八路军、新四军即将开始转入攻占大城市和夺取交通要道的正规战,急切需要加强炮兵力量,于是决定成立延安炮兵学校。 1944年11月底,郭化若奉命赴南泥湾,筹办延安炮兵学校,经过三个多月紧张的筹备,1945年3月15日,延安炮兵学校正式开课。 1944年11月底的一天,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和副司令员徐向前代表中央军委同郭化若谈话,要郭化若担任延安炮兵学校校长,负责筹备延安炮兵学校。<div>郭化若回忆说:“我到了联防司令部接待室,屁股还没有坐下来,贺老总就出来了,他握着我的手说:”化若同志,你提的建议军委批了,炮团改为炮校,由你当校长“。<br>接着徐向前同志也来了,他是联防副司令。我们一块分析了国内外形势,认为炮兵干部很快就要配上用场,必须尽快建校,尽快招生,尽快开课。贺老总叼着烟斗问我半年内开课怎么样?我说争取三个月。<br>紧接着又研究了炮校班子的组成,开办经费、供应保障等问题。贺老总再三强调:一要选好教员,二要选好学员,三要尽快开学,中间有什么困难尽管找他。我建议由军委给各军区发个通知,筹建炮校要调教员、学员,请他们支持。第二天我带着满脑子创办炮校的问题,打着背包进了南泥湾。——摘自《郭化若回忆录》。</div> 延安炮兵学校共1300余人,编为三个大队、一个迫击炮队、一个工兵科,另外还有一个警卫连,一个秘书室。 延安炮兵学校第一任校长郭化若、政治委员邱创成,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结束后,朱瑞接任校长。 1945年3月15日,延安炮兵学校在南泥湾开课,因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即将举行,到8月1日才举办了开学典礼。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出席了开学典礼并讲话。朱德在讲话中阐述了中央军委决定在八路军炮兵团基础上组建第一所炮兵学校的重大意义。要求全体同志继承和发扬红军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的光荣传统,把学校办好。号召模范战士上炮校来努力学习,干一辈子炮兵,为人民炮兵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5年8月,毛泽东主席为延安炮兵学校题词:人民的炮兵万岁 1945年8月,朱德为延安炮兵学校题词:庆祝炮兵胜利 延安炮兵学校校训:尽忠职责、精通技术、遵守纪律、为民服务。 炮兵学校的训练方针是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一切服从当时战争的急需。所学课程包括射击技术、战术运用、火炮操作、侦察指挥和马术、行军宿营等,还有工兵的一些内容。 延安炮兵学校的教学设备既少又落后,器材严重不足。大家就用一些替代品来练习操作。由于马匹少,便在操场上搭起一个与牲口一样高矮的木头架子,学员在上边练习,待掌握要领后再到真马上面训练。 从开课到挺进东北,延安炮校在延安虽然只有短短6个多月的时间,却培养了大批炮兵军事人才,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炮兵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延安炮兵学校奉命挺进东北。 1945年9月23日,延安炮兵学校1000多人分成三个梯队,从南泥湾出发,经过两个月的连续行军,于11月下旬到达沈阳市郊。炮兵学校到东北后,先后辗转于抚顺、通化市、牡丹江,最后落脚沈阳。 延安炮校在奔赴东北途中,学校先后把约5个炮兵团的各级干部学员分配给晋绥、晋察冀等军区作为组建炮兵团的骨干。 延安炮校到东北后,派出几百名排干部到东北各地军区、军分区以及其他主力兵团中清理火炮,收集器材,先后为各部队组建了炮兵团、独立炮兵营和各种混合编组的炮兵部队。 炮兵学校到东北后,学校名称先后改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东北人民解放军朱瑞炮兵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延安炮兵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军事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 炮校历届校长和政治委员照片。 在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内,有第一任校长郭化若、第二任校长朱瑞、政治委员邱创成的旧居。 郭化若(1904—1995年),福建省福州市人。1925年秋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科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冬赴苏联学习,1929年回国。经长征到达陕北。先后任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中共中央党校军事教育处处长、军事学院教育处处长。<div>1944年10月,抗日战争即将转入战略大反攻。为了加强炮兵力量,中央军委调郭化若到炮兵团工作。郭化若建议将炮兵团改建为炮兵学校,以培养大量炮兵骨干。</div><div>中央军委采纳了郭化若的建议,决定筹办延安炮兵学校,任命郭化若为校长。</div><div>1944年11月底,郭化若赶赴南泥湾桃宝峪,经过三个月的紧张筹备,学校于1945年3月15日正式开课。</div><div>1946年6月,郭化若病愈后赴山东解放区工作,从此,离开了他一手创办的炮兵学校。</div><div>1955年,郭化若被授予中将军衔。</div> <p class="ql-block">郭化若在延安炮兵学校的旧居。</p> 朱瑞(1905—1948年),江苏省宿迁县人,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员。莫斯科克拉辛炮兵学校毕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1945年8月任延安炮兵学校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延安炮兵学校师生赴东北,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后方司令员,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兼东北军区炮兵学校校长。 朱瑞在延安炮兵学校的旧居。 <div>1948年10月1日,朱瑞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战斗中牺牲,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div>1948年10月3日,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将东北炮校命名为朱瑞炮兵学校建议的批示”。 邱创成(1912—1982),湖南省平江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延安炮兵学校政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朱瑞率延安炮兵学校师生开赴东北,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副政治委员、炮兵司令部政治委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p class="ql-block">邱创成在延安炮兵学校旧居。</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期间,我们的父亲是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后改名为27军)炮团中的战斗一员,我们对人民军队、人民炮兵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p><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之际,我们姐妹与讲解员在”延安炮兵学校简介“前合影。</p> 延安炮兵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所炮兵学校,它见证了人民炮兵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参观,让我们了解了那一段红色文化历史,更直观地体会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念,也上了一堂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