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屏天逸酒店</p> <p class="ql-block">石屏古城</p><p class="ql-block">漫游千年古城,听龟背尘香往事千年的时光积累,铸就了石屏文脉的根基。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宅、府第192座,明清时期640个举人、77个进士、</p><p class="ql-block">15个翰林,全国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这座小城有着“遗世独立”般的安静。</p><p class="ql-block">当你漫步古城,状元故居的柚子和紫藤正香飘满院,玉屏书院的琅琅书声仿佛仍在耳边回荡,历经风云变幻的文庙仍庄严肃穆,古朴厚重的青石板路弥漫着悠悠药草香,弯街曲巷中飘来阵阵烤豆腐的香味....或是偶遇一曲惊艳的海菜腔,在古城传习所体验北部风情的“最炫民族风”,这样的古城,一定让你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石屏古城是云南省旅游景区。传说,石屏县城是建在一个浮在水面的大神龟壳上,凿穿龟壳,便是水层。因而,城中居民,家家凿井,西北城下一尺,东南城下三五尺,凿通以后,水源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城中水井,眼眼相通,东家不慎遗落的水桶,过几天便会在西家水井觅得。据说县城东、西、南、北、中五眼深井,是锁住神龟奔海的五根基柱。今天五井俱在,五井之水,六百年来均是点制石屏豆腐的天然卤泉水,用它制作的豆腐美味可口,石屏豆腐也因此美名远扬。</p><p class="ql-block">据记载,石屏秦时属楚地,汉时属胜休县,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本州彝族先民掘地得石坪,聚为居邑,因号石坪邑。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设置石坪州,隶属云南行省临安路。明洪武十五年(1385年)改称石屏州,隶属临安府。清代沿袭明制,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属临安府,隶迤南道。同治十二年(1873年)改属开广道……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石屏县,初隶属蒙自道,后废道设临安专员公署、石屏县隶属之。</p><p class="ql-block">石屏古城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曾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业绩,自元代起就重教兴文,到明清时期有书院10座,私塾、义学上百处;太史第、进士第、将军第、观察第、宗人府和私家花园琳琅满目,有关专家称石屏古城为明、清民居建筑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通贡门作为石屏古城的主要城门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座城门建于明代,是石屏古城城池的一部分,城池周长748丈,高两丈、厚两丈,当时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其中西门就是通贡门。在抗战时期,为方便群众躲避空袭,政府辟开了东、西、南三面城墙,而通贡门作为西门,一直保留至今。新中国成立后,石屏古城的四周城墻及城楼先后被拆除,现存的仅有南城门(更名为“云台”)和修复后的通贡门。</p><p class="ql-block">通贡门不仅是石屏古城的大门,更是古城的主通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如今,通贡门已经成为石屏县的一个热门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领略石屏古城的古老韵味。</p> <p class="ql-block">石屏火车站—小城里的法式风情</p><p class="ql-block">个碧石铁路是中国较早的民营铁路和寸轨铁路,其倡建者陈鹤亭先生就是宝秀郑营人,这条铁路承载的不仅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辉煌,更凝聚着以陈鹤亭先生等为代表的石屏儿女厚重的家国情怀和“穷则思变、敢为人先、诚信重义、爱国爱乡”的屏商精神。</p><p class="ql-block">石屏站保存较为完好,红瓦、黄墙、绿窗,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站房旁的棕榈树,一边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一边又继续释放着迷人的法式风情。2020年10月1日,尘封许久的石屏火车站再次迎来了火车的鸣笛,“状元号”米轨小火车一袭红装让沉寂的古城生动活泼了起来,来火车站体验一下回忆里铁皮火车的轰隆隆,再赏一赏异龙湖光山色,简直是最好的时光馈赠。</p> <p class="ql-block">玉屏书院—书声琅 书韵悠</p><p class="ql-block">玉屏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石屏县博物馆。书院位于石屏古城北正街4号,为清道光九年科进士朱雘(字丹木)于咸丰元年(1851年)捐资筹建,次年落成。</p><p class="ql-block">这是龟背古城上最为典范的一座老建筑,也是一所坐北朝南的四进书院,是清中后期石屏规模最大的文化教育中心。书院由大门、二门、牌坊、讲堂、学舍等组成。牌坊正门有一竖圖,上书“龙门”二字,意在鼓励学子奋发向上,刻苦钻研,胸怀渊博的学识走出书院,中举登科,名扬万里。书院天井宽敞开阔,古树葱茏,院内四时花开,尽显古雅清幽,行走其中,幽幽古情陡然而生,莘莘学子的身影仿佛历历在目,琅琅读书声似乎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玉屏书院位于石屏古城北正街4号,与石屏文庙毗邻,是石屏县博物馆所在,是石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书院,是石屏清代以前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石屏重视教育、捐资兴学的见证。玉屏书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303平方米,规模宏敞,由大门、二门、牌坊、讲堂、学舍等组成木结构三进四合院,皆宫殿式结构。</p> <p class="ql-block">龙门牌坊</p><p class="ql-block">玉屏书院中最具标志性的就是龙门牌坊,牌坊为砖木石结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非常雄伟。四个柱础上承托着四棵昂首鼓目的龙形石柱。牌坊正门有一竖匾,上书“龙门”二字。“龙门”即禹门口,在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交界处。传说,黄河里的鲤鱼只要跳出禹门口,便可变成龙。意在鼓励学子奋发向上,刻苦钻研,胸怀渊博的学识走出书院,中举登科,名扬万里。站在龙门下抬头望去,可见藻井里有许多的寿字,字体千姿百态,各有不同,还暗含十二生肖的形态。</p> <p class="ql-block">院落</p><p class="ql-block">玉屏书院前后两个天井皆为青色方砖铺地,左右两旁设学舍,院中高大的主体房屋是讲堂。讲堂两侧可以进入后院,后院是先生们做学问和休息的地方,小院里有古井、石缸、花台。玉屏书院已作为石屏县书院和科举方面的博物馆对外进行展示。</p> <p class="ql-block">石屏文庙—街巷中的斑驳时光</p><p class="ql-block">文庙是石屏古城的心脏,也是石屏文脉之魂。石屏文庙位于石屏古城北正街,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洪武二十二年重建,明嘉靖二年、天启五年修葺并扩建,清顺治、乾隆年间亦进行修缮。文庙占地面积 4257平方米,坐北朝南。由牌坊、泮池、大成殿、先师殿等组成。由于历代的精心维护修葺,石屏文庙虽不如曲阜孔庙之壮观,不如建水孔庙之宏大,但建筑规制完整,先师殿内的彩画十分精美,现为全国童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在石屏,文庙不是束之高阁的景点文物,这里不收门票,有小孩在学习书法、羽毛画,还有大爷们在这里悠闲的度过时光。看吧,这就是石屏人的奢侈。在古城的文化心脏里玩耍、学习、成长、老去,与这座承载着厚重传统的文庙相守着见证岁月。</p><p class="ql-block">走在里面仿佛穿越到古代,随处透露着文人气息,穿汉服来这,别有一种穿越的意境,又或者着一身旗袍,犹如一位深闺中的大家闺秀。</p> <p class="ql-block">券门</p><p class="ql-block">石屏文庙临街有“礼门”“义路”两道券门,背面刻有“玉振”“金声”。</p> <p class="ql-block">大牌坊</p><p class="ql-block">北进,是一座四柱三门,高13.5米,宽约43米的大牌坊。正中悬挂红底金字横匾“棂星门”,左右悬挂“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横匾,背面正中悬挂“洙泗渊源”横匾。皆由清乾隆年间石屏州学正,蒙化人张端亮书写。大牌坊不但斗拱、额枋、雀替等构件雕刻精美,前面的一对石狮,正中两根门柱,前后的石基和抱鼓石都有精美的石雕。特别是抱鼓石上的团龙图和石基上的麒麟图。牌坊左右两旁的墙壁,镶嵌有名人题写的石匾,正面的“太和正气”,是石屏举人涂晫的墨宝;背面的“鸢飞鱼跃”是石屏贡生刘宣所书。</p> <p class="ql-block">泮池</p><p class="ql-block">泮池四周装有石护栏,一座单孔石桥南北横跨,栏扳、望柱雕刻精美。栏扳有六十六块,长0.88米,宽0.43米,厚0.07米,双面浮雕,传统图案有“如意灵芝”“鹤鹿长春”“蓬莱翔凤”“麟护天书”等一百三十二幅。望柱有六十八根,高1.09米,边长0.16米,柱头有石雕狮、象、兔、龙、麒麟等六十八尊。</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大成殿传统上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是供奉孔子的庙堂。但石屏文庙的大成殿却不是主体建筑,也没有孔子塑像。东边有名宦祠,西边有乡贤祠。</p> <p class="ql-block">先师殿</p><p class="ql-block">先师殿建在有七级踏步的台基上,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台基四周有雕刻精美的石护栏,二十六块栏扳两面都有浮雕图案;望柱二十九根,柱头雕刻有各种圆雕石兽。七级踏步中间有“御道”,长1.55米,宽1.2米,厚0.12米,深浮雕石龙一条,龙头居上,龙身弯曲下垂,四周祥云缭绕。左右垂带各有一条吞云吐雾的石龙,首尾卷曲左右翻滚。先师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抬梁式歇山顶结构,是祭祀孔子的殿堂。原有一座明万历年间的铜香炉,重七百余公斤。东庑、西庑各九间,内供七十二弟子牌位。穿过侧门,还有崇圣殿、尊经阁。</p> <p class="ql-block">尊经阁</p><p class="ql-block">尊经阁是石屏文庙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文庙中轴线末端,西面与玉屏书院毗邻。尊经阁为知州萧延对倡建的藏书楼,楼上塑着魁星像,楼下塑着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仓颉像。该阁楼为一楼一底重檐歇山青筒板瓦顶带斗拱式木结构建筑。上檐西次间脊檩枋下书“乾隆四十九年岁在甲辰孟冬月吉旦閤州绅士重修”题记。阁楼北面东西两山墙墀头外分别依附建有东西配套用房,院墙边位于中轴线上的位置立有碑碣一块。</p> <p class="ql-block">石屏州衙</p><p class="ql-block">云南省保存下来的元、明、清时期的古衙门中石屏的古衙门最为完整。古州衙对于考证和研究封建社会的州衙建筑格局、封建礼仪制度、元明清时代封建官吏的统治制度和等级制度等具有重要价值。州衙坐北朝南,州衙左面是文庙,正对面是卖米巷,衙门大门前有照壁,照壁东西方向各建石牌坊一座,州衙原有大门三间,仪门三间;正堂三间,卷棚三间,库房一间,左右科房六间、丁壮宅房各二间;二堂五间,门房二间;后堂三间,上房五间,厢房六间。仪门外有土地祠和迎宾馆,另外还有男女监房、兵卒、更夫役房等。</p><p class="ql-block">石屏古城县衙简介</p><p class="ql-block">石屏古城县衙位于云南石屏古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最初是州衙,后改为县政府。县衙位于县城中央,坐北朝南,左面是文庙,正对卖米巷,体现了当时重教兴文和倡导民以食为天的理念。</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石屏古城县衙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清两代连续使用了五百余年。民国时期,县衙继续作为县政府使用。民国28年(1939年),由石屏富商张正堂捐资,拆除破旧房屋,新建了大堂、二堂、东西厢房、大门及监狱等,均为土木结构楼房,大堂显得庄严肃穆,二堂则清幽宁静。</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和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县衙的布局包括大堂、二堂、东西厢房、大门及监狱等。大堂更显庄严肃穆,二堂清幽宁静,后院花草盛开,秀丽别致12。这些建筑均为土木结构楼房,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p><p class="ql-block">文化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石屏古城县衙不仅是“县衙”,还曾经是“州衙”,见证了明清两代五百余年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继续作为县政府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其历史使命才结束。县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袁嘉谷故居—翰墨和柚花的馨香</p><p class="ql-block">袁嘉谷故居,这是每一个来石屏的人非去不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位于石屏古城南正街 22号,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砖木结构四合院楼房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95.8平方米。由大门、二门、内院上下层组成。大门向东,由大门-而进是一条通道,内分上下两堂屋,中间是天井,左右有耳房。由下层朝西面的通道进去,为袁嘉谷少年时代的读书楼。上堂屋天井中有柚子树一棵,春天花开,香溢庭院,夏秋时果实满枝头,柚子与“育子”“佑子”谐音,有育子成才,育子显贵之意。故居内悬挂“经济特元““太史第“国朝第三人”“辉映星斗”“名高东海”“圭章特达”“萱荫千秋松声九里,邦桢四叶世范三篇”,“海明三岛见,山晓一楼青"等许多匾联。</p><p class="ql-block">现作袁嘉谷纪念馆,正堂屋悬挂着袁嘉谷先生1909年在浙江杭州任提学使兼布政使时穿朝服之照片一幅,陈列室供袁嘉谷先生胸像一尊,陈列有袁嘉谷先生的生平事迹、年谱、书法作品、生前用具、著作、手稿、信札等,供人们欣赏研究。</p> <p class="ql-block">夜游石屏古城</p> <p class="ql-block">丰盛的石屏特色晚餐</p> <p class="ql-block">石屏天逸酒店夜景</p> <p class="ql-block">夜上在看石屏古城介绍的书籍,发现一个古城有方古石(石屏风)没看到,于是一早又上了石屏古城,哈哈三进古城。</p> <p class="ql-block">石屏风-石屏人文此根源</p><p class="ql-block">石屏古城原喻家大院内有一块全新世早期形成的扇形钙华,高287厘米、宽384厘米、厚48厘米,迄今已有一万余年历史。</p><p class="ql-block">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遥望前方,发现有彩云凝结成团如圆盖,怀疑有蛮兵埋伏,于是派部将马忠探查。马忠在出现彩云的下方派兵掘地一尺多深,得一与地壳相连的奇异玲珑扇形石坪。众人回报诸葛亮,诸葛亮据此预言“石雲根,雲为文彩,千余年后,必有規方是域,而文明俨如中州焉。”明清两代,石屏人才辈出,640个举人、77个进士、15个翰林、云南历史上唯一状元(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的出现,应验了诸葛亮对石屏“而文明俨如中州焉”的预言。</p><p class="ql-block">后人认为这块连地而生的奇石是文采瑞气所结,乃石屏文化之根,又因其形似石质屏风,故称其为“石屏风”。“喻院耸奇石,远近皆知。千年万代誉飞驰,虽有盗心偷不去,留下英姿。龙虎聚于兹,迤逦参差,峥嵘才气谱雄诗。三百六十余孔洞,洞洞佳词。”而今,历经世事的石屏风,以其独特造型和风姿,成为石屏古城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旅行时间:2024年12月12-13日</p><p class="ql-block">旅游地点:云南石屏</p><p class="ql-block">摄影摄像:杨大明</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杨大明</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5年3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