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小坐诵读系列之一 :《雨和瓦》

咪咪淑惠

<p class="ql-block">序 : </p><p class="ql-block">欣赏是美妙的意念</p><p class="ql-block">理解是心底发出的涟漪!</p><p class="ql-block">“云小坐”是由六位姐妹结合的读书小组,特以诵读的方式,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表达对作品激发出来的联想,这或许有点西方诠释学(阐释学)理论具有的哲学意味吧!</p> <p class="ql-block">左起:艳儿、咪儿、瞧儿、晶儿、草儿、彭儿</p> <p class="ql-block">1、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二十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的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矫饰jiǎoshì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guāi zhāng喜怒无常,突然地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它又倦怠juàn dài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凭郁积yù jī在屋檐上的雨水以其惯性滴落在窗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啦!回家啦!</p> <p class="ql-block">诵读者:彭儿</p> <p class="ql-block">2、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wǎng rán。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替代我们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p> <p class="ql-block">诵读者:晶儿</p> <p class="ql-block">3、二十年前我住在一座简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满意于房屋格局与材料的乏味,对家的房屋充满了一种不屑。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了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p> <p class="ql-block">诵读者:草儿</p> <p class="ql-block">4、对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索性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的身体。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 溅出的不是水花,而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p> <p class="ql-block">诵读者:艳儿</p> <p class="ql-block">5、肉眼看见的现实中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造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是那些瓦对于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说起来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p> <p class="ql-block">诵读者:咪儿</p> <p class="ql-block">6、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二十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我从窗内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二十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这/也是我对于瓦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诵读者:瞧儿</p> <p class="ql-block">作者苏童</p><p class="ql-block"> 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本名童忠贵,1963年1月23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中国当代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代表作品《妻妾成群》《黄雀记》《碧奴》等。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发表小说《1934年的逃亡》。1988年,发表小说《妻妾成群》。2013年,出版长篇小说《黄雀记》。2015年8月16日,凭借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6年12月,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18年,出版《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2019年,长篇小说《黄雀记》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p> <p class="ql-block">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 这篇散文写得很温润,很怀旧,晶莹瑰丽,自然大气,带着南方小镇特有的潮湿气息和鲜明的童年情绪。那在细腻的笔触中逐次呈现的遥远的生活经历,那因作者温情脉脉的描述而熠熠闪光的敏感少年的心事,那从容不迫地融合了雨水味道的优美文字,都集中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在我的阅读中,悄然绽放,绚丽,温暖。说真的,遭遇这样的文字,的确是一种幸福。</p><p class="ql-block"> 在《雨和瓦》中,苏童对童年往事倾注着一种极大的热情。他以感觉上的细腻和灵敏,振动回忆和想象的羽翅,逼真再现了20年前熟悉的生活场景和香椿树街少年的一种美好记忆。这个记忆分两个镜像来完成。一是室内听雨。通过对雨的声音、雨的节奏、雨的性情、雨的过程以及雨中人们的表现的复原和摹写,来展示少年时期的“我”对雨的迷恋、憧憬和钟爱。二是雨中体验。这是一次意外获取的奇特体验。滞留在库顶的“我”亲历了雨水的泻落和冲刷,目睹了雨和瓦壮美而奇特的协奏。并从瓦重新焕发出的神采中,发现了“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然而细品文本,我们会知道,雨和瓦不过是苏童精心设计的道具而已,苏童的智慧并不仅限于给我们提供一种生活的浪漫枝节,而是更指向了深层的精神内核,即要传达他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描述,传达对平日所漠视的亲情的再发现和再体验,以及由经年之后的物是人非给灵魂带来的巨大冲击这样一种意图。从行文看,苏童的传达是成功的。那些留存于记忆中的有关亲情的碎片,成了“我”心灵深处温馨而永恒的风景,抗拒着雨的恐怖和孤独,</p> <p class="ql-block">诵读集锦</p> <p class="ql-block">本篇记录着读书小组的状态</p><p class="ql-block">亦表达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青岩灰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