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 ,1966年4月20日红旗渠三条干渠通水。我出生于1963年,从小生活在太行山麓下红旗渠畔的小山村,82年外出求学和工作之后,每年都要数次回乡看望父母。六十多年来是吃着红旗渠水长大和变老的。青少年时期,每年的6月份至9月份的每一天都会和小伙伴们到红旗渠里游泳。红旗渠是我生命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山河作证:红旗渠精神永驻人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崖壁上,一条蜿蜒的巨龙已盘踞六十春秋。当淙淙流水再次叩响红旗渠的闸门,时光的褶皱里浮现出三千铁锤凿岩的火星、十万双布满血泡的手掌、十年间从未熄灭的篝火。这条悬挂在绝壁上的天河,用1500公里的水脉串联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在甲子轮回中愈发闪耀着永恒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血汗浇筑的生命长河</p><p class="ql-block"> 1960年的林县县志记载着触目惊心的数字:550年间旱灾超过百次,人相食的惨剧发生五次。太行山腹地的百姓用陶罐接屋檐水,用毛驴驮水走上百里,干涸的土地裂开狰狞的伤口。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在万人大会上举起开裂的陶罐:"这不是容器,是林县人的泪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万修渠大军在寒冬腊月挺进太行。没有现代化机械,钢钎磨短了再锻打,炸药不够就手凿炮眼。任羊成凌空除险时被落石砸掉门牙,王师存率领突击队在隧洞中爬行掘进,李改云为救工友被滚石压断左腿。悬崖上至今镌刻着"凤凰双展翅"的炮眼阵型,那是用生命丈量的几何美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漳河水翻越1250座山头、穿过211个隧洞奔涌而至时,老石匠牛文章跪地捧水痛哭:"这水里淌着咱三十万人的命啊!"十年鏖战,81位烈士长眠山间,256人重伤致残,削平的山头连起来超过阿尔卑斯山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精神图腾的现代解码</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博物馆里陈列着特殊的文物:磨得发亮的钢钎、补丁摞补丁的棉袄、泛黄的施工日记。这些物件承载的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破解民族精神密码的钥匙。技术员吴祖太设计的"空心坝"导流方案,在太行山洪中经受住考验,展现出科学精神与群众智慧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代红旗渠传人正在续写新的传奇。数十万林州的能工巧匠奔赴全国、走出国门为祖国繁荣昌盛增砖添瓦;从林州走出的优秀学子和军人为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再立新功;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遨游太空,不久的将来嫦娥奔月的神话将变成现实。精神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与时俱进的创造性转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南海岛礁建设现场,在量子实验室,在乡村振兴一线,"红旗渠精神"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不仅是战天斗地的豪情,更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是集体主义的赞歌,更是个人价值的升华;不仅是物质工程的丰碑,更是文明进步的阶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精神长河的永恒奔涌</p><p class="ql-block"> 站在青年洞前,岩壁上"劈开太行山"的标语依然遒劲。当年300青年突击队员用1年5个月凿通600米隧洞,今天,他们的子孙在芯片研发、生态治理、航天探索等新战场继续开凿着时代的隧道。精神血脉的传承,让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红旗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元宇宙重构空间维度,当人工智能重塑生产力,红旗渠精神展现出惊人的包容性。它教导我们:越是面对未知领域,越需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越是科技进步,越不能丢失人定胜天的信念;越是物质丰裕,越要守护自力更生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水流淌六十年,早已超越地理界限,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源泉。它提醒着我们:在追逐星辰大海的征程中,永远不能忘记为何出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上,始终保持着改天换地的锐气。这条精神长河,必将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频共振,奔向更加壮阔的远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太行不语,漳水长流。红旗渠上的每一块山石都在诉说着:当精神的海拔超过物质的高度,当信念的硬度胜过岩石的密度,人类就能在绝壁上开凿出通向永恒的道路。这或许就是红旗渠给予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启示——在历史的褶皱里,永远跃动着不灭的精神火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