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陈墓锦溪,水冢传奇</p><p class="ql-block"> 初闻苏州昆山,陈墓镇的名字便深植于我记忆之中。在印象里,昆山南部的周庄、千灯与陈墓,宛如三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江南古镇独有的韵味。一次偶然,苏州甪直与昆山团结桥公交开通衔接,让我有幸踏上前往千灯和锦溪古镇的旅程。那时,我才惊觉,记忆中的陈墓已摇身一变,成为了如今的锦溪古镇。</p><p class="ql-block"> 起初的几次锦溪之行,我不过是随心漫步,未曾留意古镇内那闻名遐迩的八大景点。直到最近一次重游,与被我们唤作“兵哥哥”的朋友在廊桥闲聊时,他无意提及湖中的一座墓,这才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走进景区,目光被墙上标识的锦溪八大景点吸引,陈妃水冢四字,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驱使我想要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 陈妃水冢,静静隐匿于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西南的五保湖中。四周芦草疯长,像是为其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无论水位如何起伏,它始终倔强地露出湖面,那一抹绿色的倩影随风摇曳,宛如陈妃的灵魂,千百年来守望着这片水域,也成为锦溪古镇八大景中最神秘的一景。</p><p class="ql-block"> 这座水冢东西长11米,南北宽20.5米,占地225.5平方米 ,封土高1.3米,水下部分0.4米。最初它只是一座普通的土筑墓,历经岁月洗礼,如今已被花岗石围砌,顶部依旧保留着封土。1997年,陈妃水冢被列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文徵明的这首《陈妃水冢》诗,字里行间饱含对古人的凭吊之情。诗中的“君王”,一说为宋孝宗,也有说是宋高宗;“佳人”便是陈妃,而“陈”则指古镇锦溪,旧称“陈墓”。站在锦溪的“莲池禅院”内极目远眺,五保湖中那座孤立的“独圩墩”,便是陈妃水冢,在悠悠岁月中,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p><p class="ql-block"> 关于陈妃的身份,历史记载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清雍正年间的《陈墓镇志》记载陈妃是宋高宗赵构之妃;而清乾隆时期的《陈墓镇志》则认为她是宋孝宗赵昚之妃。据“雍正志”记载,陈妃死后,棺木并未立即下葬,而是二十年后才入土为安,不过这一说法并未得到“乾隆志”的认可。如今,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陈妃是孝宗之妃,毕竟关于赵构曾到过锦溪的说法,缺乏有力的历史依据支撑。</p><p class="ql-block"> 陈妃的死因,同样众说纷纭。古镇志记载她是因路途劳累,最终“病殁”于锦溪;民间却流传着诸多版本。有人说陈妃随当时还是太子的孝宗来镇抗金,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不幸中箭身亡;也有人说她随孝宗南渡时,途中被金兵俘虏押至锦溪,为保名节投五保湖自尽;更有说法称陈妃是在锦溪吃了螃蟹,受寒而亡。在这些五花八门的说法里,锦溪人更愿意相信第一种,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在情感上更易接受。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莲池禅院”的修建与陈妃息息相关。陈妃死后,宋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建造禅院,安排寺僧诵经,为其超度亡魂。传说禅院内的一棵龙柏和一棵古松,皆是孝宗亲手栽种。人们在兴建禅院的同时,还在东侧修筑莲池,种满白莲,以此寄托对陈妃无尽的哀思。</p><p class="ql-block"> 水冢还有一个神秘之处,无论水位如何涨落,那个“独圩墩”始终高出水面一定距离,从未被大水淹没。于是民间便有了各种奇思妙想的传说,有人说水冢底部蹲着一只神龟,驮着水冢历经风雨;也有人说湖底有一个通往大海的大洞,维持着水冢的神秘“漂浮”。这些传说虽缺乏科学依据,却从侧面反映出“陈妃水冢”在古镇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它早已成为古镇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陈妃水冢”和“莲池禅院”,为锦溪古镇增添了一抹浓厚的帝王文化色彩,使其在众多江南古镇中脱颖而出。除文徵明外,明代的高启和沈周等文人墨客,在游览锦溪后也纷纷挥毫泼墨,留下许多千古佳作。高启的“遥闻帝子葬陈妃,未许青山觅翠微。江底有龙成穴地,水中无辇到泉扉 ”,沈周的“君恩付流水,无复吊仙妃,有客捞明月,香魂应借辞 ”,都是对“陈妃水冢”的深情吟诵。这座水冢,既让人感慨世态炎凉,又不断激发着人们的无限遐想。</p><p class="ql-block"> 五保湖中的陈妃水冢,相传是南宋孝宗赵昚为纪念爱妃所建。陈妃死因成谜,因病去世、战死、投湖自尽等说法不一,且这些记载多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文献,对于墓葬中是否保留尸骨,并无明确提及。水冢独特之处在于建在水中,且无论水位如何变化,始终屹立水面之上,从未被淹没过。这种奇特现象引发了诸如墓底有神龟驮着、通向大海等诸多传说,但都未涉及尸骨是否存在。目前,针对陈妃水冢的考古研究极为有限,专家也难以对其“漂浮”现象给出确切解释。因此,墓葬内部的真实情况,包括是否有尸骨留存,至今仍是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 陈墓镇,也就是现在的锦溪镇,其来历与南宋时期一段凄美的历史故事紧密相连。南宋孝宗赵昚于宋隆兴元年(1163年)南迁临安(今杭州)途中,爱妃陈氏不幸因病离世。陈妃生前对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情有独钟,孝宗遂将其水葬于当地的五保湖中。为纪念陈妃,此地被命名为“陈墓”,湖名也改为“陈墓荡” 。1965年,因“陈墓”二字被认为带有封建色彩,曾一度改为谐音“成茂”。1981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原名“陈墓”。1992年,为弘扬历史文化,陈墓镇正式更名为“锦溪镇”,重拾其更早的历史称谓。</p><p class="ql-block"> 从陈妃水冢到锦溪古镇,名称的演变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与文化的传承延续。如今,锦溪镇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探寻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感受千年古镇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