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代经典为范,雕琢融入时代气息的华章

温馨

<p class="ql-block">以圣为范,雕琢华章</p><p class="ql-block">——读《文心雕龙·征圣》有感(之二)</p><p class="ql-block"> 章明程(温馨)</p><p class="ql-block">“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刘勰于《文心雕龙》发端,便以振聋发聩之问,点明“文”与天地共生的崇高地位与深远意义。而《征圣》一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古代写作之路照亮方向,旗帜鲜明地提出文章写作应当以儒家圣人为典范这一核心观点,这在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圣人之文,承载着厚重的使命,从政治教化、事迹功业、个人修养等角度,淋漓尽致地展现“文”的非凡价值。“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这不仅是写作的基本法则,更是衡量优秀文章的重要尺度。思想,犹如诗文的灵魂,唯有充实的思想,才能赋予诗文深度与内涵。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却凭借饱读诗书的底蕴与心系苍生的胸怀,留下无数传世佳作。他在《题西林壁》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短短两句,蕴含深刻哲理,让人在领略自然景色的同时,对认知的局限性有了全新思考,这便是思想赋予诗文的强大生命力。情感是文章的血肉,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叩开读者的心扉。李密在《陈情表》中,以质朴平实的语言倾诉对祖母的孝顺与眷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字里行间饱含深情,读来令人动容,尽显真情实感的感染力。而文采与巧妙的文辞,恰似为文章披上的绚丽霓裳,增添独特魅力。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精妙绝伦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超越千载的秋景图,动静结合,意境开阔,将秋日江景的壮丽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这句诗千古流传,脍炙人口。</p><p class="ql-block">圣人对世间万物洞察入微,写作诗文颇有特点或简言达旨。《春秋》作为儒家重要经典,是鲁国编年史书,“一字以褒贬”(即“春秋笔法”)是其独特行文风格。《春秋》用词精准,不直白表达观点,却能以精心挑选的字词暗示态度。比如,“行”与“趋”,“行”是正常行走,描述较为平常;“趋”则指小步快走,常含恭敬、急切等意,多用来形容下级见上级时的动作,暗示了人物身份关系与行为的合礼程度。通过这种方式,《春秋》用极精简文字传达道德判断,彰显儒家尊崇等级秩序、重视礼仪规范的价值观,为后世史学、文学创作提供了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范例。</p><p class="ql-block">圣人之文“衔华而佩实”,追求华实并重的境界。言辞应雅正、切实扼要,准确表达意思。华丽的辞藻固然能增添文章的美感,但绝不能舍本逐末。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文章如潮水般涌来,然而不少诗词徒有华丽的外表,无病呻吟,缺乏实质内容,更无时代气息,恰似无根之萍,难以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记。我们应学习圣人之文,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鲁迅先生的文章,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剖析社会现实,像一把把利刃,直刺旧时代的弊病。在《狂人日记》中,他借狂人之口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既有深刻的内涵,又以独特的文学风格,振聋发聩,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做到了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p><p class="ql-block">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圣人之文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历经岁月的洗礼而愈发熠熠生辉。《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理念,穿越千年时空,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言行,成为为人处世、求知探索的重要准则。这些经典著作通过文字的传承,让后人得以汲取先人的智慧,延续民族的精神。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珍视这些经典,深入研读圣人之文,在传承中创新。一方面,我们要深入挖掘经典中的智慧,将其融入创作之中。</p><p class="ql-block">“百龄影徂,千载心在。”圣人虽已生命远逝,但他们的精神与文章却千古流传。让我们以圣人为范,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追求,用充实的思想、真诚的情感、精妙的文采,雕琢出属于自己的且焕发时代气息的华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