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绘画】远古的传说

山中虎

<p class="ql-block">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化典籍,成书时间跨越战国至汉代,作者不详。全书共十八卷,分为《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内容涵盖地理、物产、神话、巫术、民俗等多个领域,堪称上古文明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  《山海经》如同一幅上古先民泼墨挥就的瑰丽画卷,以诡谲笔触勾勒出华夏大地的神性胎记。十八卷竹简间蛰伏着九尾之狐的魅影,奔涌着精卫衔石的执念,更镌刻着夸父逐日的血色浪漫。昆仑<span>山</span>上西王母的玉冠辉映星斗,扶桑树下十日并行的神话灼烧苍穹——这些穿越三千年的奇幻符号,在巫觋的低吟与山河的呼吸间,编织成东方最古老的文明密码。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奇闻异录:</p> <p class="ql-block"><b>《大荒西经》女娲</b></p><p class="ql-block"><b>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b></p> <p class="ql-block"><b>白话译文:</b></p><p class="ql-block"><b> </b>女娲为上古时期最为知名的女神,也是创世神之一,她最主要的事迹—造人和补天。据说她人面蛇身,日之内能变化七十次。值得注意的是女<span>娲</span>的地位,一度随着女性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从汉代到南北朝,女娲被学者们称作是“古之神圣女”“古神女而帝者”,被列为三皇之一。然而到了唐代,司马贞作《三皇本纪》开始对女娲变得冷漠,虽<span>仍</span>还承认她是三皇之一,但却尽力地贬低她,说她除了“作笙簧”以外没有什么贡献<span>。</span>而对于造人、补天等事<span>迹</span>只<span>字</span>不提。再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五德终始说来否定女娲的三皇地位。到了宋明时期,虽然女娲仍被作为古之圣王而列入国家的祀典,可在一些理学家们的眼中她居然和吕雉、武则天一样,成了女人过问政治,所谓“妇居尊<span>位</span>”的反面形象代表。</p> <p class="ql-block"><b>《北山经·北次三经》精卫填海</b></p><p class="ql-block"><b>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b></p>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向北再走二百里,有座发鸠山,山上长满柘树。有一种鸟,形似乌鸦,头有花纹、白嘴、红爪,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它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所化。女娃在东海游玩时溺水而亡,化为精卫鸟,常年衔来西山的树枝和石块,誓要填平东海。 <b>《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逐日<br>&nbsp; &nbsp; &nbsp; &nbsp;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b>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夸父追逐太阳,一直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口渴难耐,喝干了黄河和渭河的水,仍不满足,又想去北方的大泽喝水。但还没到达,就在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一片桃林(邓林)。<br> <b>《海外西经》刑天<br>&nbsp; &nbsp; &nbsp; &nbsp;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b>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刑天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最早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刑天与天帝争夺神位,结果战败被天帝砍断了脑袋,天帝把刑天的头理在了常羊山上。没了头的刑天并没有死去,他以乳头作眼睛,以肚脐作嘴巴一手持盾牌,一手操大斧继续战斗。最终战斗的结果书中虽然没有记载,但我们不难推想。也有人说刑天是炎帝的臣子,而与他争夺神位的天帝就是黄帝。“刑天舞干威,猛志固常在”,陶渊明的诗句塑造了刑天精神。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那种“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的决然,那种“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君子本色,那种“不忘在沟整,不忘丧其元”的英雄气概,那种“威武不能屈”的丈夫气节.....绵延不绝,根深蒂圆地护佑着我们这个民族。虽然未必能在每一次的乾撼坤岌之际都取得胜利,但却使得这个民族的精神历劫不磨,“月黑灯弥皎 ,狂狂草自香”。<br> <b>《大荒南经》羲和<br>&nbsp; &nbsp; &nbsp; &nbsp;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b>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在东南海之外,甘水流经的地方,有个義和国。这里有一个叫義和的女子,她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此时她正在甘渊中给她的太阳儿子们洗澡。義和可能是天地初开时的日神,后来尧帝时期设立義和官,专门负责观测各地的太阳时刻、制定历法、规范四时,便是借用了義和这个日神的称呼。 <b>《西山经/ 玉山》西王母<br>&nbsp; &nbsp; &nbsp; &nbsp; 又西三百五十里,日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b>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从昆仑山向西一千三百二十里,就到了西王母居住的玉山了。不过这里的西王母并不是一位美妇人。此处的西王母,虽然是人的样子,但却长着豹子的尾巴、老虎的利齿,还擅长像野善般鸣啸,头发也乱如飞蓬佩带着玉胜。她负责管理人间的灾疫和刑杀,“厉”与“五残”可能是天上对应于此的两颗凶星。这里的西王母不但丑陋、带着兽形,而且主管瘟痰刑杀,也算得上是不祥。如果后来的周穆王见到的西王母是这个样子估计他们也不会赋诗交欢,不会留下多少的韵事吧。 <b>《海内东经》雷神<br>&nbsp; &nbsp; &nbsp; &nbsp;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b>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雷泽中有一位雷神,他长着龙的身子和人的头,敲打自己的肚子,就会发出响雷。雷泽和这位雷神的住置在吴地的西面。 <b>《山海经·大荒北经》九凤</b><br>&nbsp; &nbsp; &nbsp; &nbsp;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晋代郭璞注:九凤即九头神鸟,楚人尊为祥瑞,后世渐与鬼车混淆)<br> <div><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在北方最荒远之地,有座名为“北极天柜”的神山。汹涌的海水从山北倾泻灌注,山间栖息着一位神灵——它的身躯如巨鸟,却长着九颗人类的面孔,名号为“九凤”。(注:此神鸟九首象征统御八方与中央的至高神性,其"人面鸟身"的形态暗含楚地原始巫文化中"人神共生"的宇宙观。后世道教将其演化为北斗星神,而民间传说则扭曲为食人魂魄的凶鸟"鬼车")<br></div> <b>《 海外南经》祝融<br>&nbsp; &nbsp; &nbsp; &nbsp;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b>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南方火神祝融,长着人的脸、野兽的身子,出入时驾着两条龙。他也是司掌夏季的季节神和六月的值月神。他是炎帝的僚属,管辖方圆一万两千里的南方天地。他的后世子孙分别使用己、芈、彭、董、秃、妘、曹、斟八个姓氏,史称祝融八姓。其中芈姓后来发展为楚国的王族,因而祝融被楚人奉为祖先。 <b>《南山经/青丘山》九尾狐<br>&nbsp; &nbsp; &nbsp; &nbsp;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b> <p class="ql-block"><b>白话译文:</b></p><p class="ql-block"> 山林中有一种野兽,外形像狐狸却长着九条尾巴,叫声如同婴儿啼哭,会吃人;但若是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抵御邪毒侵害。历来注解《山海经》的学者,或是阅读《山海经》的读者,几乎都把九尾狐视作是一种会吃人的怪<span>兽</span>,罕有异议。但是,理工科出身、善于逻辑思维的王红旗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山海经全集精绘》中,却提出了一个大家都忽视了的细节:王红旗发现,《山海经》在介绍每一种怪兽会吃人的时候,都是使用了“是食人”这样的描述,只有在九尾<span>狐</span>的描述中使用了“能食人”。在他看来,这一全书独一无二的用法,很有可能意味着九尾狐是一种能喂食人类的神尊,而不是会吃人的怪<span>兽</span>。这个推测至少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因为《山海经》原文确实存在着“是食人”和“能食人”两种不同的描述,而“能食人”又确实仅仅用在了九尾狐身上,而人如果吃了它则可以摒除各种妖邪之气,如同后世佩带了神符秘箓 的道士一般。王红旗的解释,大家肯定会有不同的意见,但不能否认,这确实是值得参考的一家之言。同时,这个解释也和汉魏时期将九尾狐视作太平祥瑞的看法,更为契合一些。另外,当地还有歌谣称,有幸看到九尾白狐的人便可为王。传说大禹三十岁时路过涂山,曾看到一只九尾白<span>狐</span>,后来他果然做了天子。九尾狐的形象,在西周铜器上便曾出现,后来又和蜍、三足鸟 等一起出现在西王母的身边<span>。</span>从怪兽到祥瑞,也许它最后真的修炼成仙,留在了虚无缥缈的昆仑仙山。</p> <b>《海外南经》 比翼鸟<br>&nbsp; &nbsp; &nbsp; &nbsp;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日在南山东。</b><br>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比翼鸟生活在(某地)的东边,这种鸟一只是青色,一只是红色,两只鸟的翅膀并在一起才能飞翔。另有说法认为它们位于南山的东侧。<br>&nbsp; &nbsp; &nbsp; &nbsp;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的比翼鸟最早就出现在这里。有人说《西次三经》中的“蛮蛮”鸟就是比翼鸟,从描述来看大致是可信的。比翼鸟虽然听上去很浪漫,但实际祥子并不美丽。它的颜色青红相间,样子有点像野鸭,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必须两只鸟并在一起才能飞翔。原本只是生存的必然,并无关乎爱情,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赋予它们这样的象征。或许,许多美丽的意象只是人类一厢情愿的误解,就如同这比翼鸟一样,但这又有何妨呢? <b>《南山经/ 青丘山》 赤鱬(音如)<br>&nbsp; &nbsp; &nbsp; &nbsp; 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b><br>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在青丘山之中,有一条叫英水的河从此发源,向南注入了即翼泽。静谥的英水中有一种神奇的鱼,名为赤鱬,它形如鱼,不过这鱼却长着一张美人脸。赤鱬的叫声如同鸳鸯,如果人吃了它,就可以不生疥疮。 <b>《山海经·大荒北经》烛龙</b><br>&nbsp; &nbsp; &nbsp; &nbsp;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在遥远的西北海之外,赤水的北方,有一座名为章尾的山。山中居住着一位神灵,长着人的面孔、蛇的身躯,通体赤红如火焰,双目竖立且端正。蛇身蜿蜒千里,玄黑鳞片泛暗金纹路,脊骨凸起如山脉,周身缠绕混沌云气与星轨流光;当它闭上眼睛,世间便陷入黑暗;当它睁开双眼,天地重获光明。它无需饮食,无需睡眠,也无需呼吸,只需吞吐气息便能招来风雨。这位能照亮九重幽冥的神灵,便是传说中的“烛龙”。<br> <b>《南山经/柢山》鯥(音陆)<br>&nbsp; &nbsp; &nbsp; &nbsp;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缺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b>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杻阳山往东三百里,有一座山名为柢山。在这里有一种集鸟、兽、鱼、蛇四种动物特征于一体的怪鱼,名叫鯥。它的体形像牛,叫声也像牛,长着蛇一般的尾巴和鳥一样的翘膀,其中翘膀长在两肋之下。后世有人还说它有着牛蹄一样的四足。传说鯥鱼冬天蛰伏,夏天苏醒;人吃了它可以治疗身上的肿痛。 <b>《山海经·海外北经》相柳<br>&nbsp; &nbsp; &nbsp; &nbsp;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b>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共工有一位臣子名叫相柳,长着九个头,能同时啃食九座山的食物。相柳经过的地方,土地会塌陷成沼泽和溪流。大禹杀死了相柳,它的血流过之处腥臭难闻,无法种植五谷。大禹多次填埋被污染的土地,却屡次塌陷,最终在此建造了众帝之台(镇压邪气)。 <b>《南山经/杻阳山》旋龟<br>&nbsp; &nbsp; &nbsp; &nbsp;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b><br>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自杻阳山发源出一条名叫怪水的河,向东流汇入宪翼水。传说在这条河中曾有一种奇怪的龟,样子像是普通的黑乌电,但却长着鸟的头、毒蛇的尾巴,叫起来像是劈木头发出的声青。传说人们若是佩带它可以不患耳聋,而且它对治疗足茧也有奇效。它名叫旋色,也叫去龟。舜帝晚年洪水成灾,鯀受命治水却始终想不出该如何拦截这滔天巨浪。一日他漫步河边,看到了旋龟首尾相连的样子,受此启发,筑起大堤阻拦洪水。后世人皆知筑堤拦水并不能制住洪水,失败的他被舜帝处死。后来,当鯀的儿子大禹继承父业继续治水时,这旋龟不请自来,和黄龙一同协助大禹。数千年之后的文士们记载了这一多年来口耳相传的奇景:“黄龙曳尾于前,玄电负青泥于后。“比起治聋疗茧,这一仁心更是旋龟之所以神异的所在。 <b>《北山经/大咸山》长蛇</b><br>&nbsp; &nbsp; &nbsp; &nbsp; 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有一种名为长蛇的蛇,它身上的毛发如同野猪的鬃毛般粗硬,发出的声音像夜间敲击木梆巡更的声响。大成山寸草不生,但山下出产玉石。这座山形状四四方方。就在这座神秘的荒山里有一种名叫长蛇的怪蛇,它的确很长,至少有八百尺,而且身上还长有像猪鬃一样的毛。这种蛇叫起来,不像一般蛇发出的是”嘶嘶”之声,更像是过去更夫在夜色朦胧中敲击木梆发出的声音。据说在豫章有一种它的同类,身长有一千多大,远比这蛇要长得多。 <b>《山海经·北次二经》独狳(音玉)</b><br>&nbsp; &nbsp; &nbsp; &nbsp; <b>又北三百五十里,曰北嚣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𤠾(yù)</b>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钓吾山往北三百里,就到了北嚣山。这是一座土山,没有石头,但却出产美玉。住在这座山里的怪兽名叫独狳。它外形似虎,颇有王者风范,但身子是白色的,而且长着狗的头、马的尾巴和猪一样的鬃毛。<br> <b>《海外东经》 扶桑树<br>&nbsp; &nbsp; &nbsp; &nbsp;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b>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在黑齿国的北面,下面有一个山谷,名叫汤(音阳)谷,这里是十个太阳洗澡的地方,因而谷中的水非常热。在汤谷边上有一棵扶桑树,正好在大水中间。另有一棵高大的树木,九个太阳停在树的下枝,一个太阳停在树的上枝,每天轮流交替,周而复始。 <b>《山海经·北山经》狍鸮(饕餮原型)<br>&nbsp; &nbsp; &nbsp; &nbsp;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b>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在钩吾山上,栖息着一种怪兽。它的身形似羊却长着人脸,双眼生长在腋窝之下,口中生有猛虎般的利齿,四肢末端却是人类的五指。这怪物发出的声音如同婴儿啼哭,名字叫作“狍鸮”。它以人类为食,凡被它盯上的猎物,终将遭其吞噬。 <b>《海内经》建木通天<br>&nbsp; &nbsp; &nbsp; &nbsp; 有九丘,以水络之……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zhú),下有九枸(jǔ),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hào)爰过,黄帝所为。</b>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在一片被水域环绕的九座山丘上,生长着一种名为“建木”的神树。它的叶子青色,茎干紫色,花朵黑色,果实黄色。树干高达百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八尺),没有分枝,树顶有九根弯曲的枝干(“九欘”),树下有九条盘曲的根(“九枸”)。果实像麻籽,叶子如芒草。伏羲(大皞)曾通过建木往来天地,黄帝也曾在此施行神迹。<br> <b>《海外南经》贯匈国<br>&nbsp; &nbsp; &nbsp; &nbsp; 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b>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贯匈国位于东方,那里的人胸口生有穿透的孔洞。<br>&nbsp; &nbsp; &nbsp; &nbsp; 贯匈国是比较著名的海外方国之一,在《淮南子》中被称作“穿胸民”,这里的人胸前都有一个大洞。据说当年大禹会诸侯于阳城,防风氏迟到了,大禹一怒之下将其杀死。但这并没有影响大禹的声望与德行,相反,天上有两条龙归顺大禹。大禹便命这两亲龙为其驾车,由范氏来驾驭它们。后未大禹坐看龙车逐游四方,经过南方防风氏旧址,防风氏后裔看见大禹来了,不国得想起血海深仇,张弓搭箭怒射之。不料,恰在此时天雷大作,两条龙竞驾车飞驰而去。防风氏的后裔知道闯下弥天大祸,使用利刃刺穿自己胸膛而死。大禹感念他们的一片忠孝之心、命人用不死草塞进他们胸膛洞中,使他们死而复生,这些人就是贯匈国的始祖。在贯匈国,有地位的人既不乘车也不坐轿,而是赤裸上身,让人用竹竿或木棍穿过他胸前的洞,这样抬着走。 <b>《大荒西经》日月山神人嘘<br>&nbsp; &nbsp; &nbsp; &nbsp;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姫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b> <b>白话译文:</b><br>&nbsp; &nbsp; &nbsp; &nbsp; 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日月山,是天的枢纽。这座山的主峰叫吴矩天门山,是太阳和月亮降落的地方。有一个神,长着人的脸,可是没有胳膊,两只脚反转着架在头上,名叫嘘。有人认为,他就是《海内经》中的“噎鸣”,是掌管日月星辰行次时间的神。 &nbsp; &nbsp; &nbsp; &nbsp; 历经千年,《山海经》的版本几经散佚重组,但其独特的文本价值历久弥新。现代学者从中解读出古人对地理疆域的早期认知、部落文化的交流痕迹,乃至星象与医药的原始记录。近年来,它更成为影视、游戏创作的灵感源泉,以当代方式延续着古老文明的奇幻基因。这部“东方魔幻之源”,既是打开上古世界的密钥,也是中华文明想象力的不朽见证。<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