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一市游(二)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

<p class="ql-block">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于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线相应改道变迁。现在的黄河入海口流路是1976年经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是一个弱潮陆相河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河在垦利区境内109公里,年经流量300亿立方米,正常年份黄河每年从上游携带16亿吨泥沙在黄河口堆积,可使陆地面积增加约15平方公里,土地增加3万亩左右,人们称之为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垦利区现有土地313万亩 ,人均占有土地15亩多,位于山东省平均水平的五倍多,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河生态旅游区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位于黄河现行入海口处,总面积1045平方公里,其中旅游规划面积238平方公里。这里是黄河入海的地方,黄河在这里以雄浑的气势奔流入海,形成了河海交汇的旷世奇景,被誉为黄河50景之一,2020年1月7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特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黄河口新、奇、特、旷、野的美学特征,形成了黄河入海口新湿地,野生鸟类等世界级的特色旅游资源,拥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美六大湿地等多项桂冠,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河入海口是中国著名的胜利油田的发祥地和生产矿区,地下油气资源密集。胜利油田的第一口高产油井就是在垦利区的胜利镇胜利村开采成功,胜利油田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河入海口东营市垦利区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1941年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进驻当时的垦利地区,建立了垦利抗日根据地。老一辈革命家许世友、杨国田都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垦利地区军民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去真正的河海交汇处还要坐游轮走几十公里,我们去的那天因为风大游轮停航,很遗憾没有看到河海交汇的壮观景色,在黄河边的观景台上远眺黄河,跟随黄河奔向大海的波涛感受黄河的波澜壮阔。</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保护区,共有植物685种,其中自然分布维管束植物19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21平方公里,天然芦苇93平方公里,天然怪柳灌木林29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河入海口生长着许多黄河怪柳,又称“红柳”。相传它的老家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地区,随着黄河水漂流到这里的新淤泥土地发芽生长,逐渐在黄河新淤地和渤海岸边繁衍开来,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在黄河两岸有着重要的生态和文化意义。怪柳因其抗旱力强,能够适应恶劣的环境,如盐碱和干旱地,具有固沙防风和保持水土的功能。还为候鸟提供了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黄河故道天然柳景区占地32公顷,这簇簇柳林俗称“馒头柳”,学名:祁柳,是黄河河口代表性植物。漫步在800米的木栈道上,不时会看到鸿雁和灰雁从身边游过,登上观河亭,可观滚滚的黄河水,黄河故道,万亩柳林的壮观景色。</p> <p class="ql-block">黄河口有275平方公里的芦苇,是分布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生命力最强的一种植物。秋天是最美的时候,芦花飘零,万顷吐絮,让茫茫大地变了模样。芦苇是多年生禾本植物,多生于含碱量4%到10%低湿地或浅水中。据科研调查显示,芦苇释放氧气能力略高于森林,占黄河三角洲植被面积的45%。具有降解污染、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重要生态功能。生于池塘、沟渠能迅速繁殖,形成群落,东营广泛分布,是水土保持、固堤的先锋植物。</p> <p class="ql-block">这里位于北温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海水含氧量高,有机质多,饵料充足,适宜多种鱼虾类洄游、繁殖,为鸟类提供了丰富食物。春去秋来南往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的特殊客人,每年超过600万只候鸟迁徙至此,停歇、觅食、繁衍、栖息,因此这里又被称为“鸟类的国际机场”。</p> <p class="ql-block">自然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动物1627种。鸟类作为重点保护对象有38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25种,如丹顶鹤、白头鹤、白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金雕、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遗鸥、黑嘴鸥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66种,如灰鹤、大天鹅、白琵鹭等。目前黄河三角洲是东方白鹳在全球最大的繁殖地,是黑嘴鸥在全球第二大的繁殖地,仅次于盘锦辽河口。</p> <p class="ql-block">黄渤海涵盖了湿地的全部五个生态环境类型,即近海及海洋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多样的湿地类型,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食物多样性,使黄渤海湿地成为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一站,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俄罗斯远东、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繁衍的水鸟即可沿海岸线迁徙,飞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越冬,又可向南继续飞至东南亚过冬。在全球鸟类迁徙路线中,东亚—澳大利西亚是迁徙路线鸟类最丰富、濒危物种最多、威胁程度最高的路线,它跨越了22个国家,有250余种水鸟,数量超过500万只,有28种水鸟列入全球濒危物种。黄渤海是东亚—奥大利西亚迁徙路上最重要的区域,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泥沙滩涂,是迁徙路上水鸟的重要中转站,为维持水鸟生命链条及水鸟迁徙中停歇和营养补充提供了重要保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统计,环黄渤海每年有超过240种候鸟在这里繁衍、迁徙和越冬,22种水鸟为全球受威胁物种,近百种水鸟种群数量超过全球种群总数的1%。保护生物多样化,特别是水鸟保护方面具有全球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提名地。</p> <p class="ql-block">“孟春之月鸿雁北, 孟秋之月鸿雁来”。古往今来,候鸟们继续着迁徙的习性,用艰辛而执着的姿态实现着对于生命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黄河为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的长河之一,全长5464公里 。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列盆地的玛曲,一路呈“几”字形纵横5464公里奔向渤海。以自然的大手笔打造了无数的自然景观。在跋涉了数千公里后,黄河终于投入渤海的怀抱,完成了这浩浩荡荡的征程,海河交汇,积沙成陆,黄河三角洲这片新生的土地由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河,而且与黄土地、黄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几”字形中国龙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文化引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根和血脉 ,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儿女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壮美诗篇。在大河的两岸发生了许多改变历史的不朽传奇故事,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昭君出塞、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李闯王渡黄河的故事不仅展现了黄河的壮丽与神秘,也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p> <p class="ql-block">在黄河两岸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著名战役,留下众多古战场遗址。其中牧野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纣王的决战,迫使纣王自尽,结束了商朝600年的历史。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关键战斗之一。项羽率军九战九捷,大破秦军,迫使章邯投降 ,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成语“逐鹿中原”即出于此。抗日战争时期,黄河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抵御侵略的精神图腾。那慷慨激昂的“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鼓舞了多少中华儿女拿起枪,走上抵抗侵略者的战场。为保卫华夏大地流尽最后一滴血,让黄河奔腾、咆哮,那每一朵浪花都奏出不屈的挽歌,只为那自由的奔向大海!</p> <p class="ql-block">“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自天际而来,犹如千军万马势不可当,劈山裂谷一往无前。奔腾的黄河是勇敢、力量、坚韧、不屈的象征。中华民族在黄河的滋养哺育下生生不息,成为最勇敢,最坚韧,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在这片华夏大地上一定会有更多的奇迹发生,中国也一定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丽君</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18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