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全•心中永远的痛

泉水叮咚

<p class="ql-block">音乐:下雨的时候</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 泉水叮咚</p><p class="ql-block">朱德全 梅梓祥书屋</p><p class="ql-block">2025年03月21日20:01北京</p><p class="ql-block">2025年03月21日20:08天津</p> <p class="ql-block">梅梓祥导读:电影《峰爆》中的台词:铁道兵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部队。此话为真。</p><p class="ql-block">每个当过铁道兵的人,或是亲眼所见,或是听说过身边战友的牺牲。写铁道兵的军旅生涯,大多数人都会写到战友的牺牲。朱德全战友回忆两位熟悉战友的殉职,一位检查迟爆身亡,一位架设电线触电殉命。每一个铁道兵战士,都有“心中永远的痛”,我也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心 中 永 远 的 痛 </b></p><p class="ql-block"> 朱德全</p> <p class="ql-block"><b>良乡城是</b>位于北京市西南郊的一座“卫星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北京城西南方的燕山脚下。</p><p class="ql-block">良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因“人物俱良”而得名,交通十分便利,京广铁路穿城而过,京港澳、京昆高速公路、京保公路、京良公路等多条公路交叉成网,昊天塔、乐义墓、关帝阁,昭示了这座古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铁4师在良乡城东北角的塔坡上修建了一座烈士陵园。陵园里安葬着铁4师在修建京原铁路北京段时牺牲的98位烈士。每年清明时节,当地政府都要组织群众和中小学生前往祭扫,表达对烈士的哀思和敬仰。</p><p class="ql-block">烈士陵园所在的塔坡公园高高耸立着一座古塔,名曰昊天塔,又名多宝佛塔,始建于辽代,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当地民间传说,大宋年间,杨家将杨令公为国征战捐躯,尸骨被辽军收留,存放在昊天塔,杨家忠臣良将焦赞、孟良前往盗骨未成,皆尽忠在塔坡。所以,民间又称此塔为忠良塔。</p><p class="ql-block">当年铁4师修建京原铁路,在选择烈士陵园地址时,师首长明确指示:在京原线施工中牺牲的烈士,入伍后就来到人烟稀少的山沟里,他们奋战在施工现场,直至牺牲也没有走出过大山。他们牺牲了,再也不能把他们的遗骨还留在那荒山野岭,一定要找个好地方让烈士安息。</p><p class="ql-block">根据师首长的指示,经过有关部门的努力,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选择了在良乡塔坡修建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烈士陵园坐落在良乡的塔坡,紧靠京广铁路,让烈士们日夜与忠良为伴,始终守望着生前为之奋斗的铁路,对烈士的亲人和活着的战友来说,也许是一种安慰。另外,良乡城风景秀丽,交通发达,距北京城区不远,方便烈士的亲人和战友前来祭扫。</p><p class="ql-block">1970年,清明节到了,我所在的19团3营完成了京原线北京段的工程任务,即将奔赴山西省执行京原线西段的施工任务。搬家前,营首长决定由副教导员张启庭带领,每个连队派一名代表到烈士陵园祭扫,表达对烈士的哀思,向牺牲的战友告别。</p><p class="ql-block">我参加了这次祭扫活动。我们乘坐一辆施工的嘎斯翻斗车,来到位于良乡昊天塔北侧的烈士陵园。陵园里苍松翠柏,肃穆安静,白色的围墙上盖着灰色的瓴瓦,门口两侧的立柱上书写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副教导员张启庭的带领下,缓步走进烈士陵园。园内松柏苍翠,在春风的吹拂下,微微摇摆,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烈士们在喃喃丝语,向我们诉说着什么。</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走进这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面对着一座座坟茔和墓碑,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每一个圆形土堆下面都埋葬着一名牺牲的烈士,他们是共和国忠诚的卫士,光荣的铁道兵战士,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p><p class="ql-block">面前的一座座坟茔,整齐排列,一排排墓碑上都书写着烈士的名讳,有营级干部、连级干部、排级干部,有班长,多数是年轻的战士,好像还是一支保留着成建制、即将整装待发的队伍。</p><p class="ql-block">在张副教导员的带领下,我们站在坟茔前方肃立默哀,向烈士们鞠躬祭拜,并默默祈祷:战友们,安息吧!此时此刻,我的心里涌起了阵阵的痛。</p> <p class="ql-block"><b>原铁四师良乡烈士陵园里的烈士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找到了3营牺牲战友的坟茔,向他们表示深切的悼念和哀思,并向他们作部队即将转移的告别。</p><p class="ql-block">3营牺牲的烈士中,有两个是我熟悉的战友。一个名叫夏同寅,一个名叫陈金虎。他俩的牺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p><p class="ql-block">夏同寅烈士,1965年入伍,江苏省新沂县(现新沂市)人。他和我们测量班的夏立增战友是堂兄弟,一个车皮拉到了部队。他牺牲前的一个星期天,有事到测量班找夏立增,经夏立增介绍,我认识了他。想不到初次见面竟成永别。几天后,他被工地迟爆的炮夺去了生命,而且我是眼睁睁看着他牺牲的。</p><p class="ql-block">那是1968年初冬的一天下午,山沟里冷风嗖嗖,12连负责施工的水头大桥拉沟工地吹响起了收工的哨音,劳累了一天的战友们扛着工具,排着整齐的队列离开了施工现场,只留下副班长夏同寅带领两个新战士负责放炮处理冷石。</p> <p class="ql-block">放炮的地点距离我们驻地只有大约一千多米,就要开晚饭了,我和测量班的几个战友洗完手,站在门前看工地放炮等待开饭,一边看一边还数着数。“一炮、两炮、三炮.....”接连响了5炮,停了好一会儿再没有炮响,我们都以为炮放完了。停了一小会儿,只见一个战士穿着黄军大衣慢慢向放炮的地点走去,他一边走一边弯着腰,好像在检查什么,当他又一次弯下腰时,突然一团浓烟腾起,烟雾中好像有个人,接着 “轰”的一声巨响。我被这突然的情况惊呆了,身旁一个老兵惊呼:“出事了,出大事了!”</p><p class="ql-block">12连的首长闻讯,带领战士们快速向出事地点奔去。赶到现场时,只见夏同寅同志仰面倒在工地上,胸部血肉模糊,军大衣被鲜血浸湿了一大片,已经停止了呼吸。</p><p class="ql-block">夏同寅牺牲了,我深深被他那关心爱护战友比关心自己为重,危险面前冲在前的英雄举动所感动。在铁路工程施工中,炮手是最危险的工作,而且每次处理哑炮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夏同寅烈士明知生命有危险,而不顾个人安危,他让两个新战士呆在安全的地点,自己单独去处理哑炮而壮烈牺牲。他的高尚品德和忘我精神得到了官兵们的一致赞扬,他关心别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永远铭记在大家心中。</p> <p class="ql-block">陈金虎烈士曾和我是通信班的同班战友,浙江萧山人,1966年入伍,牺牲时刚过了20岁生日。我和陈金虎烈士曾在营部通信班在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而且住在一间宿舍里。他个子不高,长得很精神,一双美丽的大眼睛,长睫毛,说话慢声细语,像个大姑娘。别看他话不多,可是个“机灵鬼”,干活踏实利索,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虎子”。</p><p class="ql-block">我刚调到通信班时,班长指定由他带我、帮我,我私下里喊他师傅。每天,他带着我打扫营部办公室卫生,抬着保温桶到炊事班打开水,领着我到3公里外的邮政点送信、拿报纸,在总机班值班守电话,朝夕相处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后来我调到了测量班,他还时刻关心着我的进步,有空就找我谈心,鼓励我好好工作,学好本领。</p><p class="ql-block">他牺牲的那一天,是与通信班另外两个战士一起去三合庄执行架设通往9连的电话线任务。具体的任务是把电话被复线绑在位于半山腰的国防电话线的电线杆上,拉到数公里外的9连驻地。这次执行任务,他和往常一样,专挑重活、累活、危险的活干。架电话线爬电杆绑线最辛苦,也最危险,在半山腰爬杆架线更危险,他主动承担了爬杆绑线的工作。开始,架线进行得很顺利,当进行到第三根电线杆时,不知什么原因,电话线突然坠落下来,恰好搭在下方刚架设的临时施工高压线上,陈金虎同志瞬间被高压电流击打从电线杆上坠落下来,当场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不幸的消息传来,全营干部战士沉寂在万分悲痛之中,从营首长到每个战士,无不为失去这位好战士、好战友、好同志而悲痛。大家深切地怀念他,吃不下饭,炊事班连续几天都剩饭、剩菜。陈金虎烈士是我的好战友,他牺牲后,他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眼前闪现,晚上睡觉也常梦见他。他牺牲时才20岁,花季之年,风华正茂,就这样走了。每当想起他,我的心就痛。</p> <p class="ql-block">陵园里埋葬的烈士,绝大部分是年轻的战士。他们中的多数没有结婚生子,没有尽到赡养老人、孝敬父母的责任,没有留下后代,牺牲时没有任何遗产,没有遗嘱,默默而去,留下的只有对父母的愧疚。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父母大部分已经变老或者故去,世上再也没有亲人了,变成了“无名烈士”。想到这些,我的心就痛。</p><p class="ql-block">值得欣慰的是,国家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没有忘记他们,政府没有忘记他们,老部队、老战友们没有忘记他们。每逢清明节,当地政府和部队都要组织祭扫。铁4师党委曾多次拨专款对陵园进绿化整修,新建了烈士纪念碑,制作了墓志铭,以供人们祭奠瞻仰,永久纪念,并依照政府有关规定移交给北京市民政部门管理。</p><p class="ql-block">2013年11月4日《北京日报》报道:“1965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4师奉命开始修建京原铁路,驻扎在房山南部山区。广大指战员在荒山野岭中风餐露宿,开山凿石,架桥修路,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在1970年1月建成通车。施工过程中,有近百名战士献出了他们的生命。这些烈士后来被安葬在位于拱辰街道的烈士陵园。”为了统一管理,方便祭扫,房山区新建了圣水峪烈士陵园,将分散在区境内的烈士墓统迁至圣水峪。据此,铁<b>4师在京原线牺牲的98名</b>烈士与房山地区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战争牺牲的烈士们安葬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修建京原铁路牺牲的战友们永垂不朽,为祖国建设而牺牲的铁道兵烈士们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b>朱德全,</b>河南省武陟县人,1968年2月入伍,1969年6月入党,先后在铁道兵第四师任战士、营部文书、排长、干事、师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科长等职。1984年1月随部队集体转业,先后在公安机关任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政委等职。在部队和公安机关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著有《铁路建设公安保卫理论与实践》(群众出版社)、《书海拾贝》(中国书籍出版社)《蓄墨轻染流年》《回眸时光碎影》等著作,近年在网络媒体发表散文近300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