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孙寿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借曹爽兄弟随皇帝离开京城,前往高平陵祭祀魏明帝之机,发动兵变,曹爽、曹羲、曹训兄弟及何妟、邓飏、丁谧、李胜、桓范、张当等亲党均被处极刑,并诛灭三族。从此,司马懿父子便把持了曹魏朝政,走上了篡魏建晋之路。</p><p class="ql-block">然而,司马氏专权乃至以晋代魏,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挑战,除了“淮南三叛”之外,朝中基本是风平浪静。魏室宗亲诸夏侯曹已经无力反制,这可以理解。因为跟随曹操一路拼杀的第一代甚至第二代杰出人物先后离世,而曹丕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又极力压制魏室宗亲,加之司马懿借曹爽被诛实施的大清洗,魏室宗亲已完全被边缘化,想翻什么浪花都难。那么,曹魏那些旧臣们在司马氏的夺权、篡位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温顺”与“冷血”呢?</p><p class="ql-block">首先,司马氏掌权能够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魏明帝去世后,把持朝政的曹爽骄奢淫逸,任人唯亲,胡作非为,把朝堂上下搞得乌烟瘴气。如果曹爽这样搞下去,一旦被虎视眈眈的蜀吴抓住机会,曹魏将难以自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曹魏那些旧臣们难免会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而司马懿老成持重,才华出众,跟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对峙常常能占到上风。有司马氏主政,他们的饭碗就会有基本保障。所以,他们对司马懿掌权并不排斥。比如,蒋济是受曹家三代掌门人高度信任的大臣,齐王曹芳即位后又调任领军将军,并且晋封昌陵亭侯,升为太尉,而在高平兵变中他竟是司马懿诛杀曹爽的“帮凶”,因有“功”而晋封为都乡侯。</p><p class="ql-block">当然,司马懿通过兵变夺权毕竟不是正常行为,但他是个有大智慧之人,为了减消政治阻力,他极力用官位和政治、物质待遇拉拢和安抚曹魏故旧,不仅保留了他们的特权,甚至在某些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好处。对曹氏一族也展现出了某种“开明”。比如,曹爽及其三族被诛后,曹真(曹爽父亲)没了后嗣,为了接续功臣曹真后代,封曹真的侄孙曹熙为新昌亭侯,食邑三百户。</p><p class="ql-block">其次,反司马氏是一条死路。司马懿历经曹家各代,既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又培养了大量追随者,并且司马师、司马昭个个足智多谋。高平兵变后,对司马氏有威胁的势力受到铲除。司马懿父子大权在握,跟司马家对着干无异于以卵击石。“淮南三叛”中王凌、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的下场,则让那些胆敢向司马氏叫板者知危而止。</p><p class="ql-block">第三,旧臣们集体变更“东家”,没有什么政治压力和代价。在把持朝政、夺取皇位上,曹家与司马家如出一辙,彼此不过“半斤八两”。因此,在旧臣眼里,大家一起从追随曹家到听命司马家,似乎不存在“忠”与“不忠”的问题,心中也就没有多少“亏欠感”,用不着担心本人及家族在历史上留下什么政治和道德污点。为谁效力都是效力,吃谁家饭都是吃饭!所以,他们大多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火攻篇》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可以看出,面对司马氏的专权与篡位,曹魏旧臣无动于衷、平静接纳,大多是出于“利”的算计。</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