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东蔡东岳观

行者自娱

<p class="ql-block">  距离涵江动车站直通公路接近2公里处,有一排与新开通东港柏油路相向且相近三米左右的传统宫殿式建筑群,总跨距有二百五十多米,宽二十米,基面低新公路面有近一人高,面南而立,非常壮观。建筑群前跨一沟名东蔡沟,近有一桥名东蔡桥。宋嘉定间这里有蔡姓先祖定居于此,名蔡墩。清初截界,沟南被毁,村民北移或外迁。康熙初年,村内白云堂迁这北沟名紫霞堂,供六祖尊佛、玄天上帝及列位尊神。上世纪五十年代破四旧时,国道旁东岳观受到破坏,本村贤达吴富本(吓五)先生受江口信士重托,夤夜将观中部分文物移至本村顺本堂保护。1984年开始在此紫霞堂后兴建“东蔡东岳观”,于1995年开光,2000年告竣,距今前后有41年时间。</p> <p class="ql-block">  东岳观原建筑跨距一百五十几米,宽二十米。主建筑右侧新盖有单层平房一排供祭事时煮吃、方便等附带建筑。东岳观按戏台、外埕、山门、内埕、前殿、天井凉亭、中殿、天井拜亭、主殿,由南而北等宽递序而进。最前方是用铁栏杆围成外埕,面东南道路设有不锈钢铁门。门右侧、观最前方设有露天简易戏台,埕用四角“豆腐石”铺就,埕中两侧居中各植有榕树一株,埕北立有三座门楼围墙,分内外两石埕。中间门楼重檐歇山项,明显比两侧门楼高,暗附居中者尊的文化传统。重檐间挂有“东岳观”石刻匾额,柱联“周代受封乙亥重封成古蹟,历朝恭敬庚辰钦敬至今稀”。厝顶两端燕尾脊,脊上无装饰。四垂脊上立卷草立体装饰,垂脊顶各立瓷狮。两侧门楼单檐歇山顶,脊翘,垂脊也安卷草装饰,垂脊顶各安一粒金黄色菠萝,门顶各挂“东辕门”及“西辕门”。三门楼以墙相连,墙前立有“东岳观”文物保护石碑两座及“闽台宗教旅游名胜”石碑一座。东辕门相接铁栏杆处,有“福莆仙东蔡东岳观”宣传文字介绍及从江口东岳观取来保护的文物照片展示。中间门楼面内埕重檐间石刻有东蔡东岳观由来历史简介,门楼两墙间及内埕墙壁上,刻有一块块大小不一的兴建芳名石碑,可谓虔心至极、众志成城。</p> <p class="ql-block">  内埕亦用豆腐石板铺设,不植树。近主建筑前殿走廊前居中设近两米高香炉,香炉两侧有一人高的两相侧视的石狮子。石狮子外侧相对墙壁上各开一门楼,歇山顶,门顶有字:左“扬正气”,门外“莆阳增辉”;右“展宏图”,门外“振江挺秀”。</p> <p class="ql-block">  主建筑五开间,设三进两天井,前座悬山顶,后两座硬山顶。厝顶分三段,中三开间一段居高,两侧稍低,各向外侧引出燕尾脊,无饰品。垂脊外各有卷草纹立体装饰,简单朴实确也大气宏伟。</p> <p class="ql-block">  前殿走廊设有精致镂空盘龙石柱,左龙身上雕有“三英战吕布”立体小人物,右龙身上雕有“马超追曹操”。中设三门,中门门扇上绘有巨幅门神,门顶挂“东岳观”匾额,外框雕龙刻花装饰花丽,与垂拱彩绘相得益彰。大门联“东岳行宫开道观;泰山分镇峙周邦”。左大门顶挂有“泰岳共仰”匾额,右挂“岱宗真神”。主大门设有半人高抱鼓石,两侧门为门墩石。走廊端东侧立有绿面皂爷神像,西侧棕面皂爷神像。神像内侧,亦前殿最外开间设独立单间,挂神帐,东侧面供“曹将军”及诸近将,右侧面供“黄将军”及诸近将。这曹将军据说是抗倭英雄戚继光手下的一名勇将,牺牲后为百姓所拥护供奉,所说所求非常灵验。中门扇顶内挂有超大的大算盘,再前朝天井挂有匾额“先问心”。</p> <p class="ql-block">  本为露天天井,现立为凉亭,亭檐与两厢及中殿各留一缝隙采光,亭下略显光线不足,可遮阳挡风避雨,是朝拜观光者与众父老乡亲们的聚集良所。兼有供水池,洗手、洗面,端庄仪容好朝拜圣神。亭顶心画阴阳八卦,及环绕八卦的简易图画。兼有露白,补充亭下的不足光线。</p> <p class="ql-block">  天井两侧厢各开两间及一小间,两间与前殿最外间组成三开间。中开间面天井设全门,左边神龛顶上挂“福德正神”,安放土地公、土地婆两神像;右边上挂“历代道友”,内安放“历代古壇”、“长生香位”神位。还有一间,左边看护人员休息、煮吃;右边办公。一小间与中殿接壤,左侧神龛中供“地藏王”;右供“朱将军”。</p> <p class="ql-block">  中殿前不设门窗墙壁走廊,抬高前殿地面十来公分,以石柱支撑着硬山顶厝顶。进深四柱,宽六柱。中殿后设五开间:中间设有高低公案、供桌,如墙;两侧设有小门通往后殿;再侧设神龛,共六司,分祀“六房先生”。这里的六司是:左侧供“解冤司”、“彰善司”、“瘅恶司”;右侧供“延寿司”、“痘疹司”、“子孙司”。两侧墙壁画满地府十大殿阎王爷们各自的审判场景及所用的方法方式,真的是为善者足于引以为戒,为恶者莫不胆战心惊:左墙壁画“第三殿宋帝王”、“第五殿阎罗王”、“第七殿泰山王”,地藏王侧墙“第九殿都市王”;右墙壁画“第四殿五官王”、“第六殿卞城王”、“第八殿本等王”,朱将军侧墙“第十殿转轮王”。而“第一殿秦广王”画在左侧三司靠小门的侧墙壁上;“第二殿楚江王”则在右侧三司靠小门的侧墙壁上,小门上挂“接驾宫”。这中殿上悬挂有九块匾额,分前后排悬挂。正中前挂“五岳独尊”,后挂“东皇司命”,为1991年(辛未)原莆田县长原鲁山为本观重新手书的两大匾额。前排左边匾额为“民护灵威”、“帝德广施”;右边为“恩光普照”、“神光昭耀”。后排挂在六司神龛的上方,左侧为“护国庇民”、“赞化调元”(清嘉庆甲子年(1804)乾隆进士佘人杰之手笔);右侧为“苍精降德”。</p> <p class="ql-block">  中殿公案供桌后屋檐下挂有一巨幅匾额“东岳大帝宝训”,其内容曰:天地无私,神明监察。不为享祭而降福,不为失礼而降祸。凡人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贫穷不可欺尽。此三者乃天运循环,周而复始。故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一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损人利己切宜戒之。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人莫做。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什么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网恢恢,报应自速。谛听吾言,神人监服。</p> <p class="ql-block">  天井呈半开放,大部分为拜亭所占。天井中两侧各种植一棵龙眼,不大,采光较好,可以好好的拜读宝训。读过宝训转身可见拜亭的柱联是:“拜之有求先有德,瞻以无愧后无殃”。柱联前台基上各安一个高达1.6米高的大花斗和一个稍小的小花斗。拜亭前安放有差不多两见方的巨龙丹墀石,近立体浮雕,呼之欲出,震天动地。拜亭上方做斗拱垂柱式四方正简易藻井,中心亦画阴阳八卦,外框八边。亭中主要安放供桌、祭品。</p> <p class="ql-block">  拜亭两侧庑廊各安放一排神龛,里面雕塑着一座座正襟危坐的帝王像:左庑廊坐着“第一殿秦广王”、“第三殿宋帝王”、“第五殿阎罗王”、“第七殿泰山王”、“第九殿都市王”;右庑廊坐着“第二殿楚江王”、“第四殿五官王”、“第六殿卞城王”、“第八殿平等王”、“第十殿转轮王”。场面端庄肃静,不似中殿壁画那番恐怖训人。</p> <p class="ql-block">  拜亭后为主殿,拜亭两侧檐与庑廊屋檐不相接,故整个庑廊、主殿走廊采光较好。大殿中间开着八扇木格门,可以透过木格看着殿里幽黑发暗,帐幕七遮八盖,虽有灯光照明,反而更显幽深悬乎!八扇门顶上挂着“日观恩光”匾额,清嘉度戊辰年(1808年)春月,乾隆丙午科乡进士里弟子庄允治敬立。八扇门两侧走廊上左边立尊高有近三米红肤色右手掌平举眼前的“千里眼”,右侧同样高度蓝肤色左手掌侧举耳边的“顺风耳”。主殿侧间左边门顶上高挂“海国慈航”匾额,右间门顶上高挂“天上圣母”匾额。主殿中供置文物较多,故一般情况不对外开放,游人至主殿走廊处而止。</p> <p class="ql-block">  据本村莆田县第八届代表,上世纪八十年代任兴建本观出纳吴玉书先生介绍:主殿内还有明代的“岳帝爷”樟雕贴金神像、五块元末木雕“五岳帝”神位牌、清咸丰辛亥年(1851)陈学贞铸题的“注生大帝”铜质神印,号称“岳帝玉玺”,上刻篆书“东岱岳宗天齐仁圣大帝之宝”,上有盘龙圆柱印柄、一尊清嘉庆十四年(1809)铸造的观音大士铜像,头戴金冠,蟒鹰随扈,造形奇特、两块四十支签文句木刻板,系光绪丁亥年(1887)涵江方敦仁堂刻赠,楷书体,雕刻工艺精湛,是四十首绝妙的古诗七绝、一对明代的鎏金筶杯,常年悬挂在正殿的中梁上,只在有重大事件时才请下用来问卜;还有雍正甲子年(1724)刻的“注生大帝”符印、光绪辛卯年(1891)陈大奎敬奉的签枝筒;还有一块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兴化知府汪懋功的《岱宗天府》匾额。近年来很多文物考古学者,名流墨客慕名而来参观考证,络绎不绝。瞻仰后都特别感谢里人吴亚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冒着生命危险把将要付之一炬的这些宝贵文物运载回本村,方有今日本观之辉煌场面。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东岳天齐仁圣大帝”诞辰纪念日,是本观最重要的宗教节日。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及福清、莆田、仙游各地的善男信女不计其数前来朝香祝寿,上百个民俗文艺队前来祝寿献演。道士法师设醮庆祝,莆仙戏剧日夜连台,人山人海,非常闹热。</p> <p class="ql-block">  全观现有大小神像共九十八尊,其中因明代抗倭英雄“曹大金将军”的塑像所求皆得所愿,故屹立在前殿左侧通走廊端处,在观殿主建筑闭门休客之时,亦可日夜前来求签问卜、指点迷津,与人方便与观方便。本观现为闽台宗教旅游名胜,得曌宣传得现宣传。</p> <p class="ql-block">  莆田宫观类书,前辈程德鲁、陈文通老先生极力描绘赞叹过东蔡东岳观,予有幸读过两书,遂有今日之行。予爱现场捕风捉影、亦步亦趋,过后亦“尘归尘、土归土”。“跟着书本去旅行”,走前人的路,发自己的光,如有雷同,不胜欣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