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九三的文教楼 科学的春天来了,九三农管局建设了一幢科技楼,分配给文革前的本科毕业生。这是九三第一幢居民楼,把我们羡慕得不行。没想到,80年,又建设了一幢“文教楼”!文教楼比科技楼稍小:也是三层楼。每个门栋,底层两户,三屋一厨;二楼和三楼都是三户,两屋一厨。文教楼位置在九三大道往“十一户”居民区的入口处,距九三俱乐部和局机关只有三四百米,在北面的阳台上可以听见九三电台的广播。<div> 文教楼主要分配给机关和文化、科研、教育界和职工。因为垦区刚开始建楼房,不少人没有体会住楼的好处,怕没有院子影响养猪养牛,也觉得没有了“取暖费”是一种损失,住楼的意愿不强。所以,这批文教楼竞争不激烈,住进了不少知青。<div> 我分得了三楼西面的“两屋一厨”:门朝东,进门一个走廊,右手一个卫生间(蹲坑,有手拉的抽水水箱),再往前,右手是厨房,厨房有六七个平方米,北面一个小阳台。再往前,直接进入北屋,十平米左右,其中,顺北墙是一铺炕。,南屋与北屋相通,有十五平方米左右。(不知道我叙述清楚没有)。</div><div> 住进楼房,有了上下水,冬季由机关大锅炉统一供暖(保证室内气温在15度以上),太称心了,我盼望已久的“城里人生活”终于可以实现了!想想,在上海,一般人家也没有这个条件吧!</div><div> 搬进文教楼,我立即将北屋的土炕扒掉,将厨房烧煤的灶也拆了,买了三角牌的电饭锅、电炒锅和电水壶,厨房电气化了(我们管局的电费九分钱一度)。求学生为我打了一个两米宽的铁床放在南屋作卧室,北屋就作为客厅。后来,朋友帮我打了一个当时流行的人造革三人沙发,我们买了香港维多利亚的两喇叭立体声收录机(四喇叭的太贵,我的“维多利亚”音色不错),一有空,我喜欢坐在沙发前看电视,听音乐。</div><div> 那时,九三电视台还不是“差转台”,电视新闻每晚从省台搭哈尔滨旅客列车运来。不过,文艺节目靠放录像,比大城市“精彩”多:《射雕英雄传》、《霍元甲》、《上海滩》一类的,九三台都是连续播放,一天十来集。</div><div> 意想不到的是:电视台的台长也搬到了文教楼,就住在我家楼下!因为他的邀请,我有幸参观了电视台,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内部电视《最高机密》(007);因为我四岁的女儿喜欢台湾歌曲,台长居然让电视台连续一周在“黄金时间”播放中央台的《台湾歌曲》!</div><div> 那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北大荒,吹进了我的心坎。那些年,我参加了哈师大两年的脱产进修,我们的学校被定为黑龙江首批重点中学,我有幸成为首批正式招生的理科(2)班班主任,我们夫妻的工作顺利,人脉也理顺了。若不是为了孩子,真舍不得离开九三,离开北大荒!</div></div> 文教楼 <h5>三角牌电炒锅(这是网上图片)当年我的没有那么精致。因为锅和灶是连体的,清洗比较麻烦。</h5> <h5>九三一中的第一幢教学楼,从文教楼到教学楼要走20分钟,但那时觉得脚步特别轻松</h5> <h5>那时,文教楼里的知青们经常聚会,这是朋友们在我家合影</h5> <h5>大学放暑假,学生们回来看我。有了这样的屋子,我可以在家“宴请”学生们了</h5> <h5>朋友帮我打了一个当时流行的人造革三人沙发</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