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当年住过的砖房,早已拆除了,这张网上的照片,只是示意</h5> <p class="ql-block"> 在土房住了三年,1977年,我就住进了砖房。这是三年前学校在旧校舍附近盖的家属宿舍,一共两栋,每栋四户。那时,我师训班的老师要调回齐齐哈尔,房子空出来了。他在搬家前,把消息告诉了我。我去找校长要房,校长说:“学校还有一个要房的,你是危房,他是无房,你们都是知青,自己商量吧!”我知道,校长是不想得罪人:那位老师住在老丈人家,与校长是老邻居,好朋友。我说“校长,我们都是知青,我不想与他竞争,你秉公办事就行”。最终,这户砖房给了我。</p><p class="ql-block"> 这砖房,因为新盖,里外都比较新,而且,有一面火墙连着炕,房间比较暖和。门是朝南的,进得门去,是外屋,有烧煤的灶。外屋两米来宽,北面有一小窗户。左手是进里屋的门,屋子面积还不如原来的土房。但北面的土炕,被原来的老师截取了一截,屋地成手枪状,西侧就有较大的空地。除了原来的家具,我还求人打了一个书柜。</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砖房,又住了三年多。其中,有了五大变化:</p><p class="ql-block"> 首先,回上海,在日新寄卖商店买了一个家用鼓风机,取代了原来手摇的铸铁风轮,这虽然不起眼,但一个人就可以做饭了,有了孩子,一人做饭,一人摇风轮,实在不便。这种家用鼓风机,估计是江浙的乡镇企业生产的,在北方买不到。</p><p class="ql-block"> 第二,整理了我们的小菜园子。在北大荒,冬季只能吃白菜、土豆、萝卜和卷心菜。开春以后,要吃新鲜菜,就靠自家的小园子了。我家房后有一个五六米宽,十多米长的小园子。这个园子,建房时堆了不少建筑垃圾,土地板结了。还好,房西有一片无人光顾的树林,里面的土壤非常肥厚,我用了两个星期天,一挑一挑地,用林间的土重新垫起了松软的园子(在现在,这属于违法吧?)。开春后,栽下茄子、青椒、黄瓜、豆角和西红柿。带着孩子在园子的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那年,我的西红柿丰收,每天都能收一脸盆,自己吃不了,就带到学校给大家当水果。我也试着种一些南方的蔬菜,但效果不好。记得那年种上海带去的蚕豆,因为季节不对,收的还没有种的多。</p><p class="ql-block"> 第三、将自来水接到了家里。那时,住家是没有自来水的,我们用水还要到水房挑。七十年代末,各家作兴接自来水。不过,从水房到住房的水管,要挖地沟、按铁管、请人安装,费用不少,需要各家分摊。好在,我们这栋房四家都是一个学校的,好商量。有了自来水,不用再去水房挑水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各家又兴起了安装土暖气。从各单位廉价购买淘汰的暖气片,再求已经工作的学生制作个小锅炉(用铜管弯成圆形),有了暖气,仿佛现代化了些。</p><p class="ql-block"> 第五个变化:我们九三电视台开通啦!买了一台14英寸的银星牌黑白电视机。记得当时校长问我:为什么 不一次到位,买个彩电?当时,九三组织了一批松下的十八寸彩电,好几个老师都买了。我想:我哪像你们,每年回一趟上海,钱都给了铁路了。我的黑白电视还是父亲赞助的呢!</p><p class="ql-block"> 在砖房的日子,尽管挣扎,但好在还年轻,痛并快乐着。 </p> <h5>这是铸铁制的手摇风轮,比起农村的木风箱好用些,但不能一手摇着风轮一手做菜。</h5> <h5>换成了鼓风机(大概23元左右)</h5> <h5>这是日立的黑白电视,网上找不到银星牌的,以此“冒充”,我的“银星”也是红壳的,一直伴我到无锡。</h5> <h5>银星牌14寸黑白电视机说明书</h5> <h5>单位淘汰下来的铸铁暖气片,焊焊还可以用</h5> <h5>土暖气示意图</h5> <h5>在我们的砖房里</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