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居易(772—846),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乃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至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白居易则生于河南新郑。在诗坛,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人称其二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韦应物、刘禹锡合称“三杰”。白居易堪称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有“诗王”之誉。因其写诗、读书极为刻苦,常达“如痴如醉”之境,故被后人尊称称为“诗魔” 。</p><p class="ql-block">白居易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地践行儒家思想,其思想从早年秉持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悲悯情怀,逐渐向“穷则独善其身”的淡泊豁达转变 。情到深处深几许一一</p><p class="ql-block">白居易无疑是个天才。“居易”之名,长辈对其寄予美好期许,然而命运却未如所愿般顺遂。自称“太原白居易”,其先祖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白起,白起的先祖又是楚国公族白公胜,秦始皇曾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太原。白家世代为书香门第,可祖荫却难以依靠,家族成员大多以明经出身,仕途平平。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官至襄州别驾。他又生逢乱世,年少时便离家,饱受战乱之苦。其幸运亦是凭借自身实力获得“三次登科”,以卓越的才华开启了自己的仕途生涯。</p><p class="ql-block">游历越中一一11岁时,白居易因避难前往符离居住;15至17岁游历越中(绍兴一带及苏、杭二郡等),立志考进士,曾言“异日苏杭苟获一郡足矣”,并为此发愤苦读。23岁时父亲去世,守孝期间科举登科之事暂停三年;28岁时被选拔为乡贡进士,送往长安。</p><p class="ql-block">三登科第一一29至35岁期间,堪称“大学霸”的他三次登科:800年,参加礼部选拔进士科考试,考试内容为诗赋各策题五道,考前他向陈京投献“行卷”,最终进士及第,成为该届最年轻的进士,由此获取做官资格。之后经历拜谢主考、参谒宰相、大雁塔题名以及曲江宴游等一系列活动。803年参加吏部选拔拔萃科考试,此科着重考察书(书法功夫)、判(断案判词)、身(身材外貌)、言(口齿反应)四个方面。在守选的三年中,白居易练习判词,著有《百道判》,最终被吏部录取,该次共录取8人,元稹25岁,是其中最年轻的。白居易被授秘书省校书郎,为正九品上,正式开启仕途。806年参加皇帝选拔的制科考试,需答皇帝之问,为此在道观备考三个多月,写了75篇策论进行练习,最终制举得中,该次共录取18人,元稹第一,白居易第四。因其对宪宗的策问言辞恳切,未被任命为谏官,而是授盩厔县尉,为正九品下 。</p><p class="ql-block">初入仕途一一担任盩厔县尉,主要负责收租催税、治安捕盗等繁杂事务。盩厔县距京城长安仅100公里,作为京畿要县,常被视为寄望京官的终南捷径。还曾代理昭应(华清池所在县)县尉,昭应县离京城更近,仅有50公里,这无疑是朝廷对他栽培的明确信号。彼时的白居易,周身洋溢着少年意气,正处于人生中最为激昂明媚的阶段,一边对县尉工作的繁忙有所抱怨,一边却又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一心只为百姓发声,这种状态与他所认知的成为宰相的第一步“秘著校正、畿赤簿尉”高度契合。</p><p class="ql-block">从游历越中到三登科登,再到初入官场,情到深处深几许。爱而不得的初恋,白居易在十七岁那一年,曾遇到一个叫湘灵的邻家女孩。从古至今,江浙的美女又何其多!岁月悠悠,红颜弹指成皓首,唯有她的美丽,在白居易《邻女》里,一直被记得,一直被传诵至今。在盩厔县尉任上,白居易创作了大量讽喻诗,其中《观刈麦》便是典型代表,目睹农民割麦辛苦和贫困生活,深刻地反映出他对民生疾苦的敏锐洞察和深切情感。还有《卖炭翁》深刻地揭露“宫市”的腐败本质,批判和抨击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表达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即便公务缠身,他仍与朋友同游仙游寺,并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长恨歌》。此诗一经问世,便声名远扬,最终上达天听,白居易也凭借此诗被提拔进入翰林学士院。崭露头角却壮志难酬。为报答知遇之恩,白居易勤勉工作,在三年半的时间里,撰写了多达150多篇诏命文书,在唐翰林学士中,保存的此类文书数量最多。入职当月,便跳过一年考察期,起草了《答薛萃贺生擒李锜表》。次年,继续担任翰林学士,同时又被授予左拾遗之职。左拾遗是谏官体系中最低的一级,职责是批评不合时宜的法度文告。在此期间,撰写了17篇言事奏状,以嫉恶如仇的态度,犯颜直谏,锋芒直指不法权贵与擅权宦官,因此树敌众多,积怨颇深。随后,改任京兆府户曹参军,表面上看似升职,实则被调离了谏官体系这一最佳的升职路径,实际上是暗降。白居易一腔热血,勇于上谏,充分展现出他对唐宪宗的忠心耿耿,同时还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然而,唐宪宗并非唐太宗那般从谏如流的君主,尽管白居易的上书言事多被采纳,但当他的本官转为京兆府户曹参军时,已逐渐意识到自己正在失去圣心。这只是朝廷对他的一次轻微敲打,仍有机会回归正途。可命运弄了他,此时慈母不幸离世,只能罢官回乡,在渭村守丧;祸不单行,守丧期间,长女也不幸夭折,这无疑是对他的一次一次的沉重打击。</p><p class="ql-block">白居易的一生,是为诗歌、为苍生不懈奋斗的一生。从年少时的壮志凌云,到中年时的仕途坎坷,都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这些诗歌既有着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与执着追求,也有着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与眷恋,更有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都体现“兼济天下”的伟大抱负。</p> <p class="ql-block">《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p><p class="ql-block">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p><p class="ql-block">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p><p class="ql-block">一一十五岁在越中游历(绍兴一带)时所作。第一句写出少年极力眺望故乡的神态,饱含着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第二句以楚水吴山的万里之遥,强调自己与故园、兄弟之间的距离,年少的他或许已经深切体会到了空间阻隔带来的痛苦。最后二句因为北客的出现,让他有了寄信的机会,于是饱含深情地写下家书,写信时泪水浸湿了信纸,这泪水是少年对兄弟的牵挂,也是对故乡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江楼望归》</p><p class="ql-block">满眼云水色,月明楼上人。</p><p class="ql-block">旅愁春入越,乡梦夜归秦。</p><p class="ql-block">道路通荒服,田园隔虏尘。</p><p class="ql-block">悠悠沧海畔,十载避黄巾。</p><p class="ql-block">一一十五岁在越中游历(绍兴一带)时所作。诗开篇描绘出少年在江楼之上,眼前是一片云水茫茫的景象,在明月的照耀下,更显孤独。这一画面不仅勾勒出江楼的环境,也烘托出少年内心的孤寂。颔联写春天本是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季节,但少年却因身处异乡而满怀旅愁,夜晚的梦境成为他回到故乡的唯一途径,体现出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深。颈联写年少的他已经意识到家乡正处于战乱之中,道路通向荒远之地,田园被战争的烟尘所笼罩,表达了对故乡命运的担忧。最后回忆起已经在沧海之畔躲避战乱长达十年,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如此多的苦难,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伤。</p> <p class="ql-block">《赋得古原草送别》</p><p class="ql-block">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p><p class="ql-block">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p><p class="ql-block">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p><p class="ql-block">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p><p class="ql-block"> 一一十六岁时所作。787年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赞赏,说:“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前两联以古原上的野草为描写对象,描绘出野草生长的繁茂以及随季节变化的荣枯景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即便遭受野火焚烧,只要春风一吹,便又能蓬勃生长,这两句诗也成为了千古名句,常被用来赞美生命力的坚韧与不屈。后两联由对野草的描写转为送别之情的抒发。通过描绘野草蔓延至古道、连接荒城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悠远、苍茫的意境。将野草的繁茂与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相融合,以萋萋的芳草象征着离别的愁绪,使景与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邻女》</p><p class="ql-block">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p><p class="ql-block">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p><p class="ql-block"> 一一作于793年,当时白居易19岁。与邻居女子湘灵相恋,湘灵15岁,此诗是白居易为赞美湘灵的美丽而作。前两句夸张地描绘出湘灵的美丽动人,她身姿曼妙,如同天仙下凡,其美貌能与月中嫦娥相媲美。后两句通过描绘一个生活场景,让读者仿佛看到湘灵在碧纱窗下、绣床前悠闲地教鹦鹉说话,营造出一种静谧、美好的氛围,在体现湘灵生活情趣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她的深深爱慕与思念。</p> <p class="ql-block">《邯郸冬至夜思家》</p><p class="ql-block">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p><p class="ql-block">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p><p class="ql-block">一一作于804年。当时在外地宦游,于邯郸驿馆中度过冬至节,有感而发写下此诗。首句点明时间和地点,冬至本是团圆的节日,诗人却身处异乡的驿馆。次句通过描写诗人抱膝而坐、只有影子相伴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他的孤独寂寞。后两句诗人从自己的孤独,联想到家人深夜未眠,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自己这个远在他乡的人。通过对家人的想象,更深刻地表达出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村居苦寒》(节选)</p><p class="ql-block">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p><p class="ql-block">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p><p class="ql-block">褐裘覆絁被,坐卧有馀温。</p><p class="ql-block">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p><p class="ql-block">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p><p class="ql-block">一一作于806年。开头二白直接点明在大寒时节,农民的生活格外艰苦辛劳,体现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后四句将自己在大寒日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艰苦作对比,自己能在草堂中,身着褐裘、盖着絁被,坐卧都很温暖。接着二句进一步强调自己既不用遭受饥寒之苦,也不用像农民那样辛勤地在田间劳作。最后二表达出诗人因自己的安逸生活而对农民产生的愧疚之情,体现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自我反思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观刈麦》(节选)</p><p class="ql-block">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p><p class="ql-block">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p><p class="ql-block">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p><p class="ql-block">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p><p class="ql-block">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p><p class="ql-block">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p><p class="ql-block">一一作于807年。在任陕西盩厔县尉,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而创作了此诗。开篇二句点明五月是农忙时节,总领全篇,奠定了全诗忙碌、紧张的基调,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接着描绘了,南风过后,小麦成熟、覆盖田垄的丰收景象,大画面虽令人喜悦,但也为下文农民的悲苦埋下伏笔。接着四句描写妇女儿童给在南冈劳作的青壮年送饭送水的场景,从侧面体现了农忙时全家出动的忙碌状态。接着二句细致地刻画了农民在炎热天气下劳作的艰辛,双脚被暑气熏蒸,脊背被阳光烘烤。最后通过描写农民矛盾的心理,他们已精疲力竭却不顾炎热,只希望夏日能更长一些,以便多干点活,突出了农民为了收割麦子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p> <p class="ql-block">《卖炭翁》</p><p class="ql-block">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p><p class="ql-block">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p><p class="ql-block">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p><p class="ql-block">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p><p class="ql-block">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p><p class="ql-block">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p><p class="ql-block">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p><p class="ql-block">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p><p class="ql-block">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p><p class="ql-block">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p><p class="ql-block">一一作于806年。这首叙事诗前十二句为第一部分,写卖炭翁的艰辛劳动和贫困生活。点明老人的职业和劳作地点,突出其劳动的艰苦。生动地描绘出老人的外貌,展现出烧炭工作的辛苦。通过问答,说明老人生活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上。“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深刻地表现出老人生活的悲惨与无奈。进一步渲染老人运炭的艰难。后八句为第二部分,写宫使劫炭。宫使的出现,预示着灾难降临。写出宫使的凶狠和蛮横。“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表现出卖炭翁的无奈和悲愤。“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揭示“宫市”掠夺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长恨歌》(节选)</p><p class="ql-block">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p><p class="ql-block">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p><p class="ql-block">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p><p class="ql-block">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p><p class="ql-block">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p><p class="ql-block">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p><p class="ql-block">一一作于806年。当时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及唐玄宗与杨贵妃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没。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恨歌》。(节选)部分中开头四句描绘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的孤独与凄凉,通过对寒冷的鸳鸯瓦、翡翠衾的描写,衬托出他内心的寂寞与思念。接着生动地刻画杨贵妃在仙境中的形象,她的衣袂随风飘动,如同当年跳霓裳羽衣舞时一样美丽,而她寂寞的面容上泪水纵横,恰似春天带雨的梨花,既展现出她的美丽动人,又烘托出她的哀怨忧愁。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将两人的爱情誓言与天地的长久相对比,强调了他们爱情的坚贞,同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又将这种爱情的悲剧色彩推向了极致,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无奈,以及命运的无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月二日》</p><p class="ql-block">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p><p class="ql-block">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p><p class="ql-block">一一全诗描绘二月二日雨后初晴的春日景象。开篇直接点明时间和天气,新雨初霁,小草和菜芽在春雨的滋润下纷纷冒出,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清新、喜悦之感。后二句描写一群身着轻衫、骑着骏马的少年,在河渠纵横交汇的十字渡口排成一行前行,“轻衫”体现出天气渐暖,“细马”突出马的骏美,“春年少”则强调了少年们的青春活力,他们的出现为春日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朝气,展现出当时人们在二月二日外出踏青的习俗和欢快氛围。</p> <p class="ql-block">《早秋曲江感怀》</p><p class="ql-block">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p><p class="ql-block">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p><p class="ql-block">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p><p class="ql-block">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p><p class="ql-block">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p><p class="ql-block">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p><p class="ql-block">一一诗的开篇四句描绘了早秋的景象,暑云消散,凉风初起,荷花结子,透露出秋天的萧瑟之意。接着四句由感秋变为伤秋,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最后四句年年秋景相似,而人却一年年老去,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悲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