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读书?——人生哲思录之二十,王永

王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传递正能量,欢迎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社会亮起的一道永恒的曙光。文字发明之前,远古时期人们的知识经验,只能口口相传。而文字的发明,让知识和经验的传递,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有了文字,几万里之外的异域,几千年之前的古代,古今中外的先贤们,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人生智慧,不会因为我们与他们不在一地,不处一时而无缘接收。文字使他们的思想与智慧,他们的谆谆教诲,能够与“异域不同时”的我们同在共享。而要想继承古圣先贤的思想,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书是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认知。这无疑是一种最佳且最便捷的成长方式。人生的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一种是间接经验。如果人生任何一点经验,都是从直接经历之后得来,那么人一辈子才能经历几多事情,才能积累几多经验?倘若如此,科技难以进步,社会难以发展。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人,都是叠加了前人的高度而不断向上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孔子到亚里士多德,中外先贤们发明创办了学校。有了学校,通过学校教育,让每一代青少年,在十来年的教育中,就可以完成对人类社会几千年发展进步的认知。用牛顿的话讲,就是让年轻的一代,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在继承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后,去开启自己美好的人生,有能力去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书是为了睁开眼睛看世界。老百姓把没有读过书的人称为“睁眼瞎”。这个词十分形象,没有读过书的人,只能看到物质世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规律,当然更看不到精神世界。只能凭借下苦力,流汗水,过一种含辛茹苦浑浑噩噩的生活。生活里没有诗意,当然更没有远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书能够长知识长智慧,缺少知识与智慧的人,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简单的劳动难以创造比较大的价值,创造不了较大价值的人,其劳作的收入也十分低微。因此一直从事简单劳动的人,一辈子都在为穿衣吃饭而忙碌,而没有时间提升自己。一个人一旦错过了青少年时期提升自己的机会,一辈子窘迫的人生就很难再有改变的机会。因此,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要对现在厌恶学习的孩子,对以学习为天下第一苦差事的孩子,提一个不可容忽视的忠告:一个人在应该认真读书的年代,必须认真地把书读好,如果荒废了读书,浪掷了光阴,就会造成无法改变的懊悔,一辈子只能生活在仅仅为了挣饭吃,就耗尽了时间和精力的卑微里。书到用时方恨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书能够增加知识,开启智慧。让人有能力胜任一般人难以胜任的工作。能力和智慧,与收入成正比,与所花费时间成反比。也就是说,越有能力的人,一般而言,其收入越高;而换取收入所用的时间越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德国有个统计学家叫恩格尔,他把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与吃饭穿衣这些必需支出的费用的占比,作为衡量一个家庭是否贫困的参考数据,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系数。如果一个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用在了穿衣吃饭上面,这个家庭就是贫困的。一般而言,恩格尔系数高的家庭(即十分贫困的家庭),其成员由于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因此其收入的特点是花费时间长而收入低。也就是说,他劳动的大部分时间,仅仅满足了穿衣吃饭。因此就陷入了一个万劫不复的循环:劳作换饭吃,吃饱了再去劳作,否则明天就可能没有饭吃。因为挣生活就用去了大部分时间,因此丧失了提升能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只能永远生活在辛苦与卑微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收入丰厚的家庭,其穿衣吃饭的花费,与收入相比,几乎可以忽略到不计。这样的家庭,其恩格尔系数几乎接近于零。生活在这样家庭里的成员,就有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力提升之后,就可以从事一些创造性的劳动,而创造性劳动能够带来更加丰厚的收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生活中的马太效应:贫穷的越来越贫穷,富有的越来越富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突破马太效应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书还能提供精神慰藉,增强生命的韧性。在遇到困惑或挫折时,书籍往往能给予人以启迪和力量,帮助人们度过难关。苏轼的一生屡受贬谪,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写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心似已灰之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身如不系之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问汝平生功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州惠州儋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先是贬到楚地黄州,在黄州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再被贬到粤地惠州,在惠州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豪迈诗句;最后被贬到海南岛,写于此时的《纵笔》充满了宁静与洒脱,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仆人对敲钟的道人说,我家先生睡得正香,道人回应道,知道了,于是放轻了敲钟的动作。不管经历多么痛苦,不管人生多么艰难,苏轼都能把苦难的生活,转化为无比优美的诗句。这大概就是书籍给予的力量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年轻的朋友们,认真地读书吧!读书就是在最美好的年华,完成最有意义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我把台湾作家龙应台写给儿子的一段话送给读者诸君,作为文章的结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欢迎批评,感谢转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王永 ,原名王勇。包头固阳白灵淖人氏。1978年考入包头师范。1980年分配到二机教育处,在二机一中工作了八年,二机三中工作了八年。后调入包头市教育局教研室任语文教研员。现已退休。退休之后,开始写点文字,创作美篇百余篇。十多篇阅读量过万,大部分在七八千以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