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楼拥立卧虎岭 七寨列守潮河川<br> 乙巳年正月,再入北京古北口。<br> 古北口关向西,从姊妹楼奔卧虎山(图一)。途径潮河一、五、六寨口,至潮河川关,全程约8千米,5个多小时,须过崖绕崖。本段重点是寻觅寨口及对应的堡寨、老边。 图一:卧虎山,像两只老虎对卧的山崖 古北口关,洪武年设,平坦开阔,跨潮河湾上游,可过大队骑兵。现存东侧的耳城(图二)、西侧的姊妹楼(图三),因经常发大水(图四),隘口墙、关门、水门、西水门已无踪迹。其后方的堡城(上营)、古北口路城(营城)尚在。路城很大,圈山临河,有东北南三门,南门匾“雄峙潮河”。 图二:古北口瓮城 图二:古北口关东侧残留的翁城 图三:姊妹楼,因妹楼视野不佳又建骑崖姐楼 图四:美国人科拉普 1914年拍照的潮河 古北口有旧关,应该在路城北门一线。古籍“古北口关两崖壁立,仅通一车”是对老边口的描述,这符合“古北口新营在古北口关北”。旧关两侧老边走向清晰,与潮河旧关依山借水锁住古北口防线。明朝将防线北移到山势更险的地段,古北口关在潮河上游,显得宽阔了。<br> 潮河第一寨,永乐年设,寨口在西水关(图五、六),它负责西水关、西水关长城支线、及其北部长城防守,并协防古北口关。其堡寨在吕祖庙附近或姊妹楼至潮河右岸一带。 图五:现古北口西水关 图六:原西水关似有关城(第一寨?) 潮河第五寨,永乐年设,寨口也称鸽子洞口(图七、八),位于姊妹楼西至卧虎山东两个三联台的垭口处。从垭口内外沟谷及上兵道通向看,山下潮河边的河西村应为原寨堡,第五寨负责两个寨口及此段长城的防御。 图七:第一个三连台垭口疑似第五寨口 图八:第二个三连台垭口疑似第五寨口 潮河第六寨,永乐年设,寨口应该在三岔及其东的垭口(图九),其外通干沟(图十),内联西菜园。从三岔、东边垭口内外的地形以及上兵道通向看,西菜园东应为原堡寨。 图九:圆台西段的垭口疑似第六寨口。 图十:干沟上游的长城支线、拦马墙及老边墙 潮河川关,洪武年设。是一道山口,扼守干沟、黄榆沟(图十一)。关口宽阔,平缓,通众骑兵。口内四百米为猪嘴寨堡,现称坡城子。 图十一:关外西墙上鸟瞰潮河川关 潮河川有旧关,在潮河大环岛(马蹄湾)西南。有水口、岸道。这是明朝之前建的关口,现已无存。环岛上原有北齐提携城,明朝时重筑,曾设潮河所、潮河川营(图十二)。 图十二:潮河川大环岛及旧关、老边 明朝之前潮河川就设有长城防御体系,此称老边。这条老边从司马台口向西经古北口城,古北口旧关,过叠翠岭至潮河大环岛,潮河川旧关,上西岭北连小高楼(墩)经三岔向东,过圆台不远,横切入干沟,向北上大黑山后沿山脊西去。这条老边明朝也在利用,沿线修筑了多个空心敌台。<br> 为了充分利用卧虎山屏障,明朝将长城防线北移,设置新的隘口,守口的堡寨或迁或建,在潮河大环岛上设潮河所(后改潮河川营),并在古北口关后设营城、路城。明嘉靖年对防线砌石连墙,隆庆、万历年扩墙包砖、加建敌楼。<br> 据说潮河有七寨,那么,二、三、四、七寨位置在哪?<br> 弘治年为减少水患,在潮河大回环的脖颈处,开凿了洞渠,河水直接穿山泻入下游的河套,减少了潮河湾的水患(图十三)。并指出洞渠在二、三寨之间,根据这个坐标,二寨在大岭一带,三寨在潮关村。四寨或已改建古北口城或被潮河大水冲毁。七寨应该在潮河湾西南的界牌峪村。 图十三:开山洞渠位置,深蓝为老边,浅蓝为潮河, 关于潮河七座堡寨的位置,争议较大,本文不作定论。潮河川的寨子历史悠久,因建设年代不同,寨子排列没有顺序,又由于河套广、水灾及改名等因素,已经难于确定位置。如二寨在古北口东衍生出东南西北上下寨,覆盖长城内外多个沟谷。<br> 古北口自古战事频繁,南征北侵战火从未停歇(图十四)。 图十四:曾经的古北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