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游关西(4)——京都

OLD DONKEY OVERSEAS(谢绝送花)

4月3日。今天泡在京都了。京都是日本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以我看,No.1)。时间关系,我们明天下午将结束在関西的旅行。所以,我们只能在这里逗留一天半。 一天半想要深度游京都是天方夜谭。不过择其精华走马观花地看看还是可以滴。 我们先乘坐巴士来到世界文化遗产二条城。这是东大手门,相当于二条城的正门。 现存的门被认为修建于1662年左右。据说当初修建城池时,就像现在这样是橹门(带箭楼的两层建筑),但在宽永年间天皇来二条城时,为了不从2楼俯瞰天皇而改建成了一重门。 天守阁遗迹。在本丸的西南隅,曾有从伏见城搬迁来的五重六层的天守阁,在1750年因雷击而烧毁。之后没有重建。现在仅残留着石墙,从这里可眺望到本丸御殿与本丸庭园、 京都的街市景色。 唐门。唐门是二之丸御殿的正门。门的形状代表着级别,唐门也是最高级别。 屋顶的前后有唐破风(类似唐代抱厦结构)。屋顶未用铜和瓦,而是采用了桧柏树皮。 门上有4根柱子,鲜艳地雕刻着代表长寿的鹤和松竹梅。 雕刻狮子据说是为了守护御殿。2013年经过修复重现了当时的辉煌身姿。 建成400年的二之丸御殿。二之丸御殿由6栋建筑物构成,为江户时代初期(1603-1867) 完成的书院建筑风格。作为城内唯一保留至今的御殿建筑被指定为了国宝。御殿中装饰着狩野派的作品,房间之间有精雕细刻的格窗,随处装饰着与将军住宅相称的华丽装饰五金。 本丸御殿,是1893年从位于京都御所东北部的桂宫御殿移建到二条城的内护城河处的。是现存为数不多的日本宫家住宅遗构,并被日本政府指定为了重要文化财。 本丸庭园在明治天皇(1852-1912)来这里时被重新修建。可从穿过草坪的曲折的小径、庭园东南处的假山,欣赏到四季各异的景色。 元离宫二条城是一座见证了德川家的荣枯兴衰以及日本历史变迁的城池。二条城建城400年来见证了日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二条城是根据江户幕府(1603年-1867年)的创始人、初代将军德川家康的命令于1603年修建的。德川家康在漫长的战国时代后,统一了日本,引领日本迈入了长达260年的和平与繁荣时代。德川家康建立的幕府持续了15代,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最稳定繁荣的时代之一。1600年关原之战后,德川家族统一了日本。1603年家康成为天皇身边的征夷大将军(通常简称为将军)。被任命后,家康向聚集在二条城的大名们宣布了此事。也就是说,二条城成为了开启日本历史最重要时代的舞台。 二条城是根据江户幕府(1603年-1867年)的创始人、初代将军德川家康的命令于1603年修建的。 德川家康在漫长的战国时代后,统一了日本,引领日本迈入了长达260年的和平与繁荣时代。德川家康建立的幕府持续了15代,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最稳定繁荣的时代之一。 1600年关原之战后,德川家族统一了日本。1603年家康成为天皇身边的征夷大将军(通常简称为将军)。被任命后,家康向聚集在二条城的大名们宣布了此事。也就是说,二条城成为了开启日本历史最重要时代的舞台。 尽管德川家康很少到访当时的首都京都,但每次来时都住在二条城。家康不在时,城内配置有幕府所在地江户 (现在的东京)派来的二条轮守人员。 1614年,德川家康离开二条城成功包围了大阪城。而后又回到了二条城。家康在大阪城的胜利宣告在德川家之前统治日本的丰臣家走到了尽头。这一事件确立了德川幕府对日本政治的统治地位。 在江户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代的1624年,为了迎接后水尾天皇1626年的到来,开始对二条城进行大规模改建。迎接天皇来到二条城象征江户幕府的统治地位已经稳定。 18世纪末,外国使节团要求将军结束约200年的闭关锁国,与外国进行通商。此事引起了社会混乱。日本南方的武士试图通过武力结束江户幕府,将政权交还天皇。 迫于这种形势,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于1867年10月13日在二条城召集了40 个藩的重臣征求意见。结果在第二天宣布将政权归还天皇,并于1867年10月15日得到天皇的同意。这就是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大政奉还”事件。 虽然中间出现了一些小战争,但在没有人员伤亡的情况下,德川庆喜于1868年春将江户城移交给了朝廷,江户幕府时代宣告结束,日本开始步入近代社会。 由于政权回归天皇,开启了明治时代,明治维新由此开始,日本迅速完成了由封建制到近代民主国家的转变。二条城成为了开启和终结封建制最后篇章的舞台,也是日本走向近代社会的舞台。 顺便说一下日本的“将军”。天皇朝廷统治始于公元4世纪,到了694年开始正式在奈良建都,此后历代天皇以不同的形式维系着统治。天皇虽然保持着国家元首的地位,但实权却掌握在武士手中。武士的首领被授予征夷大将军的头衔,后来简称将军。将军这一职位起源于8世纪,职权相当于最高司令官及大元帅。原本是为了镇压日本东北地区暴动而任命的将军,却在1192年以后成了日本政治的实际掌权者。日本历史上存在过3个幕府。首先是1185年至1333年的镰仓幕府,然后是1336年至1573年以京都为据点的室町幕府,以及其后1603年至1867年的江户幕府。二条城是江户幕府在首都京都的权力象征。 二条城出来,我们乘坐巴士来到袛园(八坂神社)。 神社主殿前正在进行法事。 八坂神社是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的神社。为二十二社(二十二社为神社的社格之一,多为平安时代中期或后期成立。名列其中的神社大部分都集中于畿内地区),旧社格为官币大社(现神社本厅的别表神社)。 八坂神社是日本全国约三千座八坂神社之总本社,昵称是“祇园桑(先生)”。 八坂神社的例行祭祀活动叫袛园祭,与东京的神田祭、大阪的天神祭并称为日本的三大祭。 它原本称作“祇园神社”、“祇园社”、“祇园感神院”、“袛园天神”,庆应4年(1868年)的神佛分离令后,改名“八坂神社”。 神社大门(南门)。 鸽子铜像。 高台寺丰臣秀吉的家庙圆德院里的丰臣秀吉三面大黑天。丰臣秀吉是一个屌丝逆袭的英雄人物。这里供奉的三面大黑天据说是秀吉成功的幕后推手。秀吉经常携带这尊珍贵的雕像,并最终成为国家的统治者。<div>据说故事是这样的:年轻的秀吉看着三面大黑天的形象,祈祷说:“如果我能成功和成名,就碎成碎片。否则,请保留您的形象。”然后他扔了雕像,雕像碎成了碎片。秀吉喜出望外,让雕塑家雕刻了一尊雕像供个人崇拜,这成为他力量的源泉。</div> 建于1624年的高台寺属于日本名刹,位于京都东山灵山之麓。 高台寺,与著名的清水寺相邻不远,是祭祀丰臣秀吉的正室北政所宁宁的古寺,造型宏伟壮丽;奉祀丰臣秀吉与北政所的灵屋室内以大量桃山时期的莴绘装饰,使高台寺又被称为莴绘之寺。 丰臣秀吉病逝后,夫人北政所(1548——1624)出家,号称高台院月尼。为祈祷其夫冥福、安养修佛,于庆长十一年(1606年),开始建寺。 宽永元年(1624年),高台院(北政所)迎请建仁寺高僧三江绍益开山主持,号称高台寺。 造寺期间,已经击败丰臣家族部属的德川家康取得了武将最为憧憬的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志得意满。他的江户执政厅成为名副其实的幕府。 为收买人心,笼络丰臣秀吉旧部,稳定政局,德川家康曾给予北政所建寺大量的财力援助,才使高台寺有了今天这样壮丽的景观。 开山堂(重要文化财产)。由高台院于1605年建造。1625年扩建。 寺内的庭园是日本国家指定史迹、名胜,以垂枝樱花和三叶草而闻名。作为桃山时代的代表庭园,以其华丽的石雕而闻名。 北政所温良贤惠,克己节俭的品格风范,广为古今世人爱慕推崇。其谢世后,高台寺虽屡遭火灾,但现存开山堂、灵屋、伞亭、时雨亭、观月台等国家重要文物,蓬莱山水庭院等国家名胜古迹,以及翠竹,菲樱,晚枫等佳境绝景久负盛名。近年来,尤以独创之灯节庙会夜景驰名海外。 高台寺寺院不大却匠心独运。当年负责设计施工的小堀远州(1579——1647年)是日本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园艺建筑巨匠。 卧龙廊。这是连接开山堂和灵屋并横跨卧龙池的有顶楼梯。因其形似龙背而得名。 灵屋(重要文化财产)。由高台院于1605年建造。供奉着秀吉和高台院。它是朝着秀吉坟墓所在地阿弥陀峰的丰国庙而建的。 茶室“遗芳庵”。据说是由近代早期的商人灰屋绍益为纪念他的妻子吉野太夫而建造的。这是一间只有一张榻榻米的小茶室,炉灶朝相反的方向转动。它的特点是有一扇横跨整面墙的圆窗,称为吉野窗。1908年(明治41年)从京都市上京区正庆宅邸旧址迁移而来。从其建筑风格来看,推测其并非是绍益夫妇居住的时期,而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而建造的。 三面大黑天,三个面分别是:大黑天,保佑国防和丰收;毗沙门天,保佑胜利和财富;弁财天,保佑幸福和财富。虽然他们各自都是强大的神,但他们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全能神。 拥有三面大黑天的秀吉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在金崎之战中担任后卫,并在从中国大举归来后击败明智光秀)、命运多舛的相遇(与织田信长和Nene)和巨大的财富(控制了大片领土并获得了大笔报酬)。 圆德院。这里是以“丰臣秀吉和宁宁的寺院”而为人所知,属于临济宗建仁寺派的寺院高台寺的塔头之一。主祭神是释迦如来。 正门。该寺庙是从第一代木下家开始的历代藩主的墓地,也是木下家族的居所。因此,正门采用长屋门的形式。 圆德院庭园(南庭)的枯山水散发着阵阵禅意。 作为日本战国时代三杰之一的丰臣秀吉,与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齐名。如上所述,高台寺就是秀吉的正室北政所宁宁在1606年为纪念亡夫而建的,而在高台寺对面的圆德院则是宁宁晚年居住的寺院。 两间寺院各有特色,庄严又优雅。 圆德院现在是一个博物馆。为了体现桃山时代的精神,博物馆收藏了军阀的信件和华丽奢华的推拉门画,全部用美丽的辻花染布装订。 馆内收藏的历史文物。 一代豪杰丰臣秀吉挂轴。 雪月花推拉门(作者:志村正) 松竹梅推拉门(作者:木下郁夫) 穿过这个走廊,便到达书院。 书院入口处,有一只“宗旦狐”在书院入口处欢迎您的到来。据说这是江户时代在皇宫周围出现的一只老狐狸。据说它会伪装成茶艺大师,参加茶会,甚至伪装成僧人。 这幅莲花画(2007年)的作者是华裔日本人藤井涌泉。他1984年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毕业,曾任北京服装学院讲师。2012年,他被哲学家梅原武史授予笔名“涌泉”,从此成为日本水墨画界的领军人物,被誉为“現代京都的超絶水墨画家”。 北庭:国家指定名胜。它原本是伏见城北政化妆御殿的前庭,是桃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庭院之一,几乎保留了其原始风貌。它是由贤庭创建,后来由小堀远州修改。 它虽是池泉洄游式园林,但被设计为枯山水花园。池塘上的几座桥梁均由宏伟的巨石构成,其厚度之大也是这座花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拥有如此多巨石的花园并不多见,这就是桃山时代的辉煌与气势。 圆德院出来,我们去今天的最后一个景点——清水寺。 从圆德院(高台寺)到清水寺,要走过一个窄窄的坡道。这就是清水寺附近著名的二年坂、三年坂。这两处坡道是具有京都独特风情的坡道,被列入了日本“重要传统的建造物群保护地区”。 在这里,你甭想体验到小巷的幽静,聆听那清脆的木屐敲打石板路的声音。更多的是摩肩擦踵的人流、各种语言的嘈杂声。 在清水寺门前的这家小餐馆“紫翠亭”里吃了今天的午晚餐。 登上参道,映入眼帘的是清水寺山门——仁王门。这是清水寺的正门。1469年应仁之乱时被烧毁,1500年左右重建,2003年拆除修复。塔门正面长约10米,侧面约5米,高约14米,气势雄伟,具有重建时期的特征。 西门。现在的建筑是1633年重建的。从这里看到的西山日落景色非常壮观,是往生净土的门户,也是日相观净土的圣地。 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被列为日本国宝建筑之一。清水寺的由来是公元778年从延镇上人在音羽的瀑布上参拜观音而开始的。到了公元798年,坂上田村麻吕改建为佛殿,从此成为恒武天皇的敕愿寺。 清水寺的山号为音羽山,主要供奉千手观音。占地面积为13万平方米,慈恩大师创建。相传慈恩大师是唐僧玄奘在日本的第一个弟子。现存清水寺为1633年由德川家康捐资重修的。原属法相宗,现自立为大本山北法相宗。 清水寺与金阁寺(鹿苑寺),岚山等都是京都最为著名的名胜古迹,四季朝拜者不断,每天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清水寺还与石山寺(滋贺县大津市),长谷寺(奈良县樱井市)等自古以来做为日本为数不多的观音灵地而闻名,平安时代以来,经常出现于日本文学作品当中。 钟楼。建于平安时代,江户时代中期1607年重建并迁至现址。该建筑采用桃山建筑风格精心设计,其亮点包括牡丹雕刻的吊鱼、菊花雕刻的蟾蜍胯,以及四个角柱端的爆豪和大象的木干。 1994年,作为古京都文化遗产的一部登录于世界遗产名录上。 经堂,始建于1633年,2000年拆除修复。平安时代中期曾有讲经堂,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学者僧人,但现在的经堂是关永火灾后重建时作为讲授场所而建的。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三尊像,镜面天花板上装饰着江户时代画家冈村信树的延龙墨绘。 清水寺为栋梁结构式寺院。正殿宽19米,进深16米,大殿前为悬空的“舞台”。建筑气势宏伟,结构巧妙,没有用一根钉子。寺中六层炬木筑成的木台为日本所罕有。 被定为国宝的清水寺主堂是由139根立柱支撑的,宛如硕大的舞台,又称“清水舞台”。 前悬空的清水舞台是日本国宝级文物,四周绿树环抱,春季时樱花烂漫,是京都的赏樱名所之一,秋季时红枫飒爽,又是赏枫胜地。 三层宝塔。高约30米。它是日本最大的三层宝塔之一,自古以来一直是清水寺的象征,从京都市可以看到它。始建于847年,现在的建筑是江户时代1632年重建的。塔内供奉着大日如来像,四壁有真言宗八祖像,天花板和柱子上绘有色彩浓郁的密宗佛画和龙。 音羽瀑布。这个瀑布是清水寺的由来,也是寺名的由来。流淌的清水自古被称为“金水”、“恩眉水”,被尊为净化之水。 从大殿下面的步道仰望大殿。 天快黑了。我们出了清水寺,沿着拥挤不堪的小道前去乘坐巴士回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