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东振

<p class="ql-block">这座以南海命名的博物馆,位于海南省琼海市千年渔港旁,附近几公里便是博鳌。一座承载着南海千年记忆的殿堂,国家的一级博物馆,2018年对外正式开放。馆内藏品近10万件,设有陈列展8个,有南海人文历史陈列,南海自然生态陈列。其中南海人文历史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专题展览,聚焦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中国水下考古与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渔家文化展等,可全方位了解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及海上丝绸之路;还有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馆藏鲸类标本展等多个陈列展览。丰富的馆藏以及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讲述了这片海域的沧桑变迁,让观众了解了中国渔民在南海耕海牧渔的悠久历史,感受南海文化的同时,为世人揭开南海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走近博物馆,它的外观看起来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周边是椰子树和红树林,高大的椰子树迎风招展,恰似海上翻腾的波涛,寓意着“行走在海上的南海之舟”。整个建筑非常壮观,走进博物馆,给人一种清爽明亮的感觉,三层高的建筑,使用了大量的白色和少量的蓝色点缀,高高的屋顶,巧妙地在连廊与双层屋顶间开设了一条天窗,既美观又实现了自然采光。</p> <p class="ql-block">高高的举架再配合大量的网格落地窗,馆内采光非常的充足,视线也非常的开阔。一件件珍贵的展品,涵盖了南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和水下考古等多个领域。人文历史部分,以海南本地的各种历史文物为主,并配合大幅的古代地图讲述文明的发展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南海的开发。自然生态部分有大量矿产标本。水下考古部分,则基本可以看作是出土文物和潜水考古。置身博物馆,见证南海的发展,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连接历史的桥梁,诉说着南海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b>南海人文历史陈列</b></p><p class="ql-block">这个展厅,沿着时间脉络,详细介绍了历代王朝中的记载和管理内容,以及民间在海南诸岛和相关海域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梳理了我国发现命名和开发经营的时间脉络。从古老的航海地图中,能想象古代航海家扬帆远航的勇气。两汉伏波将军南定,海南岛正式归入汉朝版图;唐宋时已出现了专指南沙、西沙群岛的地名,设置水师巡海守卫。元朝时,郭守敬进行全国天文测量,就已在南海诸岛上设置天文观测点。明清时,南海诸岛属广东省琼州府万州管辖,此后历代政府都对南海进行了持续的管辖。这些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了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南海的相关权益,具有历史和法律的依据。就是说,南海在古代就已经是中国的领土了。</p> <p class="ql-block"><b>铜鼓</b></p><p class="ql-block">在一号展馆,出土于1976年的翔鹭纹铜鼓,证明了我国先民很早之前就有了航海经验,这里还展示了许多铜鼓。同时还有"探索一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载人探测器,虽然只是模型,但足以满足我这个老男孩对深海的好奇感。</p> <p class="ql-block"><b>汉代铜釜</b>(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詹州市中和镇横山村委会何宅村,原营詹州市博物馆。釜是古代的一种炊具,流行于汉代,此铜釜体型硕大、铸造精良,可能与汉朝军队平定海南岛的战事有关,应该是军队遗留下来的行军炊具。它们既是汉朝军队平定海南岛战乱的铁证,也是中央政权经略海南地区的最好注解。</p> <p class="ql-block">清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志记,宣示主权。巡海勘探,测绘地图,登临西沙岛礁,立碑。</p> 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国政府专门审定了南海诸岛各岛屿名称,编印了《南海各岛屿图》,明确表明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属于中国领土。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政府收复了西沙和南沙群岛,并重申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p> <p class="ql-block">1959年,中国政府在西沙永兴岛设置了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公布了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1988年,设立了海南省,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及其周围海域划归海南省管辖。201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而历代南海疆域图,则是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辩主权的铁证,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这片海域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b>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b></p><p class="ql-block">这个馆采用了更为直观的影音方式,展示了一艘南宋商船华光1号,结合影像和数字大屏,近距离展现船体结构,感受我国在当时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以及当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盛。</p> <p class="ql-block">这艘南宋时期的商船,在华光礁沉没已有八百多年,它出水的万余件文物,不仅见证了当时海上贸易的繁荣,也再现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精湛。通过数万件出水文物和沉船结构剖析展示,对沉船的发现、出水、船体、船货等信息进行全面的阐释。沉睡八百年的精美海捞瓷、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标本,都见证了中国南海的历史,见证了古代海上的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华光礁,位于海南省三沙市永乐群岛南部,是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1996年当地渔民发现,2007-2008年正式发掘,出水文物逾万余件,以陶瓷器为主,另有铁器、木质船板以及少量铜器残片。考古发掘中对一件件青白釉碗研究和考古人员的考据,证明这是一艘宋朝从福建泉州港启航,途径海南,驶向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商船。精美的外销瓷器,每一件都承载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展出的乌木、瓷器等遗物,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p> 明青花人物故事纹大罐。 <p class="ql-block">明青花鱼跃龙门应龙纹大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中国水下考古与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b></p><p class="ql-block">探海寻踪,这个展厅介绍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史,从无到有、从浅水到深水。40年来,水下考古事业是中国几代人的坚持,同时还介绍了南海目前的水下遗址及相关的考古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宋代"南海1号”华光礁1号和明代的"南澳1号"沉船的考古过程和文物介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乾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斗彩花卉纹花口盘</p> 清·嘉庆粉彩宝相花帽架。 海上丝绸之路。 <p class="ql-block"><b>深蓝宝藏</b></p><p class="ql-block"><b></b>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发现于2022年10月,位于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的南海海底,西北距离三亚约150公里,遗址水深约1500米。而且经过推算至今已有500多年。特展里还有明代的红绿彩碗、青花八仙人物罐、珐华彩罐等。讲解员介绍,当时在清理文物过程中,发现有一件瓷罐内有"丙寅年造",后面经过专家的研究,证实了这艘沉船属于明代正德时期。</p> <p class="ql-block">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p> <p class="ql-block">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p> 珐华孔雀绿釉莲池纹瓶梅。 <p class="ql-block"><b>南海渔家文化展</b></p><p class="ql-block">《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海南)》展厅,以琼海潭门渔村为原型,展现相关人文景观。这是南海博物馆内最为明亮的展厅,白色间点缀些许海洋的蓝色.与日光的橙色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做诲"来自海南方言,读作“duohai” 表示所有与大海相关的作业方式,无论是从前依靠《更语薄》与星辰,还是当今在现代化大船与卫星雷达的保护下,驰骋海洋,都是南海漁民世代与大海的约定。南海博物馆的使命是关注南海的人和自然,而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做海”。</p> 馆藏·清驶船更流薄。 <p class="ql-block">展览从出海前的准备工作开始,由近海的“做小海”,到远海的围网捕捞,再到岛礁上的“站峙行盘”。站峙是渔民结伙搭乘大渔船到西沙或南沙群岛的岛屿上长期居住下来,从事浅海捕捞和农业种植生产和生活活动。行盘就是大海退潮后,在岛屿的附近浅海礁盘上,边行走边收获海产品,近似于赶海。</p> <p class="ql-block">青铜绚纹环形器</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b>南海自然生态陈列</b></p><p class="ql-block">这个展厅洋细介绍了南海的自然形成过程,以及南海的动植物种类和特点,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区中最大、最深和自然资源最丰富的海区,但当前海洋利用,也面临着很多自然限制和人为的环境破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认识和保护海洋。</p> <p class="ql-block">自然生态展厅,这里展示着南海丰富的海洋生物标本,五彩斑斓的珊瑚、形态各异的鱼类。将南海自然生态、生物与资源的多样性集中的进行了展示。仿佛潜入海底世界,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关于南海生态保护的科普展示,唤起人们对这片蓝色家园的珍视与守护之情。</p> <p class="ql-block"><b>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b></p><p class="ql-block">中国外销艺术品是中西海路贸易的实物见证,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一个尝试,这一时期中国大量销往西方的外销艺术品创造了新的艺术风尚,形成了新的文化趣味,给人类文明增了别样风采。精美的外销瓷器,每一件都承载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明素三彩盖罐,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出水。明代瓷器上的人物纹饰十分丰富,常以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为题材,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生活场景展现故事内容。</p> <p class="ql-block">馆藏.清象牙雕麻姑献寿柱花卉纹套球</p> <p class="ql-block">中国手工艺术品外销的历史,自秦汉以来绵延不绝。17至19世纪,由中国经南海销往西方的瓷器、银器、牙雕、扇子、画作等外销艺术品,在西方掀起了"中国风"的社会时尚。"源同流异﹣﹣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带您一同领略清代海贸盛况和东西方文化汇流的社会景象。馆藏.清金银累丝烧蓝花卉骨牙片贴面庭院人物折扇</p> <p class="ql-block"><b>馆藏鲸类标本展</b></p><p class="ql-block">走进北区展馆,最引人注目便是高悬半空的一条13米长的鲸的标本,流畅的身体线条、巨大的头部、伸展的骨架,展示着鲸类动物的独特魅力。伴其庞然大物左右的还有抹香鲸、座头鲸、虎鲸的仿真模型。《南海鲸灵--馆藏鲸类标本展》,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了解不同种类鲸,学习有关鲸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南海是我国鲸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鲸是一种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它们种类繁多,但都可归为须鲸、齿鲸两类,没有牙齿的为须鲸,有牙齿的为齿鲸。”讲解员介绍说,须鲸的体型通常较大,摄取食物时,会张开大嘴,在近海面或较浅的水域一次性吞入大量海水,闭口时将海水从口部的须板间排出,以过滤出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磷虾、小鱼等;体型大多为中小型的齿鲸则以鱼类、头足类为食。</p> <p class="ql-block">鲸作为水生哺乳动物如何哺育后代,讲解员介绍,对于鲸来说,哺乳是一项技术活,需要母子的默契配合。“因为鲸类需要时不时返回水面换气,所以母鲸喂奶和幼鲸吃奶都要讲究‘稳准快’。”方园解释说,哺乳时,幼鲸会游到母鲸身体下方,母鲸通过收缩舒张肌肉的方式将乳汁喷射出来,.喂到幼鲸嘴里,这样乳汁就不容易被海水稀释。幼鲸的舌头其实并不便于吃奶,它们会练习卷舌功,将舌头卷成吸管状,以便将奶水吸入体内。不过,鲸奶外流了也不怕,因为鲸奶的密度、粘稠度远大于牛奶和人奶,不会被海水很快冲散。</p> <p class="ql-block">从室外连廊向对面望去,可以看见潭门新渔港停泊着许多渔船。或许它们是刚刚从西沙或南沙海域回来;或许它们明天就要启航前往西沙或南沙海域。让我们祝潭门的渔民兄弟好运。祝所有在南海上作业的人们和国门卫士们好运。</p> <p class="ql-block">“华光礁1号”,是中国第一次发现的有六层船体构件的古船,展现了中国古代造船工匠的精湛技艺,为中国水密隔舱船传统技术又增添一个新的例证,对评估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有重要意义。在连廊外侧还设有一个敞开式室外展廊,展示着一艘1:1比例复原的"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p> <p class="ql-block">海南南海博物馆,内容涵盖了南海的人文历史、自然生态和渔家文化,还有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以及南海相关遗址和文物的介绍,南海的一切这里都有答案。博物馆是一部让人越读越厚的书,如到了琼海,一定要去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