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5日,我们来到了延安南泥湾,它位于延安市区东南45公里的汾川河上游,是延安的南大门。 走进南泥湾,耳畔响起了《南泥湾》的旋律: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呀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有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 我们首先来到了南泥湾党徽广场,它是南泥湾红色文化小镇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党徽广场位于南泥湾桃宝峪村口,广场上的党徽是中国最大的党徽。 南泥湾党徽广场上的党徽高13.8米,其中,13代表党中央在延安经历的13个春秋,8代表8年抗战。党徽宽19米,长21米,代表中国共产党建党于1921年。 延安南泥湾的这枚党徽突出了南泥湾景区的红色主题、文化主题,象征着坚毅果敢的品质、坚忍不拔的气质,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革命氛围。重温入党誓词,深刻感受党的光辉历史伟业,接受精神洗礼,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站在南泥湾党徽广场上,在蓝天白云下,党徽的左右两侧和背面是南泥湾的稻田。 9月份,南泥湾稻田里的稻穗金灿灿、沉甸甸,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2024年9月5日下午,我们身着八路军军服,前往南泥湾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参观。 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部位于南泥湾金盆湾村,现有少量土窑洞等遗址。 这些生活设施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在这里艰苦奋斗的场景。 南泥湾金盆湾旧址是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军垦生活、军事活动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的重要见证,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1年春,在毛主席“自己动手,自给自足,克服困难,建设边区”的号召下,王震率领三五九旅从绥德警备区开赴南泥湾,旅部驻金盆湾。 八路军三五九旅在以金盆湾为中心的马坊、南泥湾、临镇一带打土窑、开荒种地、饲养家禽家畜,开展以农业为主的大生产运动。 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战士在这里挖土窑洞542孔,建筑平房602间。 1943年秋天,毛主席在朱德、任弼时、林伯渠等中央领导陪同下,视察了南泥湾大生产情况,并来到金盆湾三五九旅旅部检查工作,了解官兵生产、训练和生活情况。毛主席对三五九旅大生产运动和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1947年3月,胡宗南率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延安保卫战打响。在此次延安保卫战中,打得最惨烈的战斗就在南泥湾金盆湾。<div>解放军教导旅5000名勇士为了给延安军民赢得撤离时间,他们在此顽强阻击8万多敌人长达7天7夜,教导旅伤亡惨重,但最终圆满完成了阻击任务,史称金盆湾阻击战。</div> 后来,金盆湾阻击战与著名的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一起被写入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 9月5日下午,我们在延安南泥湾金盆湾(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部所在地)短距离小长征。 我们开展了军训活动,学习列队、举枪瞄准等军事项目。 视频:打靶归来。 <p class="ql-block">我们还表演了小节目。</p> 南泥湾农垦大酒店 9月5日晚上,我们住宿在南泥湾农垦大酒店,它位于党徽广场的斜对面,毗邻延安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延安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九龙泉等著名景点,入住后可方便游览这些景点,尽情感受南泥湾红色历史的魅力。 南泥湾农垦大酒店在南泥湾农垦大酒店内,有201间不同房型的客房,能满足不同客人的需求,餐饮部可容纳300余人同时用餐。 南泥湾农垦大酒店内还有会议室和接待室,适合举办各类会议及培训活动。 我们从大门口悬挂的标牌可看出,这里是多部门的培训基地。 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南泥湾分院也位于这里,我们以此为背景拍照留影。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 2024年9月6日上午,我们参观了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前有个大广场,广场上有大型浮雕墙。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为二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11345平方米,展陈面积约7100平方米。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内的大型浮雕。 步入馆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却又充满激情的年代。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初期,实行力争外援、休养民力、恢复和发展边区经济的政策。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不仅停拨经费,向中共领导的各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边区财政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1939年2月,困难刚刚露头,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1940年冬,边区外援全部断绝,生产自救成为边区军民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毛泽东主席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写道:“1939年国民党颁布《防制异党活动办法》,国共间的关系不如从前了。边区的机关学校也增多,虽有外来的一点经费补助,已经分配不过来,我们处在财政供给问题的严重威胁下。由于这个原因,迫使我们不得不想到全体动员从事经济自给的运动。”<br>“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br> 1939年2月,中共中央、毛主席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串,一片荒凉少人烟。”这是昔日南泥湾的真实写照。 “英雄气概三冬暖,战士哪怕风雪寒。毛主席在延安一声召唤,九旅开进南泥湾。要与那深山老林决一战,要使陕北变江南。” 战士们在荒山野岭中披荆斩棘、开荒种地。他们扛着锄头,脸上洋溢着坚毅与乐观,纵使衣衫褴褛,条件恶劣,却丝毫没有退却。 三五九旅5000余名官兵克服无房住、无工具、无籽种等重重困难,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迅速掀起了大生产热潮。 这些锈迹斑斑的生产工具,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却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大生产运动的火热与艰辛。 短短3年,三五九旅全体官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第三五九旅在缺乏资金、工具的困难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面开挖窑洞解决住宿问题,一面勘察开荒地区,学习耕作技术,制作生产工具。从旅长王震到工勤人员、随军家属,人人动手开荒种地。全旅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把荒山野林变成了美土良田,农业连年丰收。粮食生产不但自给有余,还向边区政府交纳300万斤公粮,并实现了“二人一猪、一人一羊、十人一牛”的生产指标。 “早上吃了四个菜,午饭又吃油炸糕,大米饭,米面馍,我的生活改善了。” 1943年10月,毛主席在朱德、任弼时、林伯渠等中央领导陪同下,视察了南泥湾大生产情况。毛主席对三五九旅大生产运动和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抗日军民加强根据地经济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中提出的动员口号,并成为了在艰苦环境中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 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带头生产,极大地鼓舞了陕甘宁边区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工余种菜又栽花,统帅勤劳天下夸;愿把此风扬四海,逢人先说大冬瓜。”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带动下,边区机关、学校的工作人员争先恐后,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养猪种菜,办商店、搞运输、开作坊,依靠自己的双手,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需要,解决了迫在眉睫的财政困难,而且奠定了进一步发展自给经济的基础。 在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实行以农业为主,工业、手工业、畜牧业、运输业和商业全面发展的方针,逐步形成了机械工业、纺织业、造纸印刷业、化学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炼铁工业、兵器工业以及盐业和各种家庭手工业的工业体系。工业的发展,使边区的工业必需品达到基本自给,保证了供给。与此同时,边区的交通运输业、商业贸易都取得了重大发展。 毛泽东主席在《组织起来》一文中说道:“我们有打仗的军队,又有劳动的军队。打仗的军队,我们有八路军新四军;这支军队也要当两支用,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产。我们有了这两支军队,我们的军队有了这两套本领,再加上做群众工作一项本领,那么,我们就可以克服困难,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 发动和组织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是大生产运动的一个基本方针。通过实行减租减息,优待移民、难民,开展劳动竞赛,动员“二流子”参加生产,改良农作法等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和效率,使边区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农村经济日趋活跃,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工业生产原料有了保障。到1945年,边区农民大部做到了“耕三余一”,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内,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以及动态实景模拟场景,生动展现了大生产运动以及三五九旅一边开垦一边练兵的场景,全面客观展示了陕甘宁边区“以农为主,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运动。 通过参观,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当年辛勤劳动的艰辛,感悟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内涵。 9月6日上午,我们还来到了“南泥湾千亩稻田”核心区,它已有80多年的历史。 站在稻田里,眼前是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漫步在田间小道上,泥土的芬芳与庄稼的清香交织在一起,沁人心脾。 如今的南泥湾,早已不是当年的荒芜之地,现代化的农业设施随处可见,金黄色的稻谷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 上世纪40年代初,八路军120师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开始种植水稻。经过治地打坝、修渠引水,水稻种植面积达7000亩,为党中央的粮食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南泥湾大米一度时期享誉省内外。 后来,因劳动强度大、效益低、水源不足等原因,水稻种植面积逐年缩减,面积最少时,仅种植300多亩。 如今,南泥湾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引进了优质东北大米品种和先进的种植管理,打造标准化样板田,再现了当年南泥湾军垦、农垦事业的辉煌,它是“红色南泥湾、陕北好江南”的地理标志。 南泥湾,这片红色的土地,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更让我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南泥湾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